第190章 陈氏中医馆
【陈氏中医馆】开业不到一年,其名声已然超越了南锣鼓巷,甚至在整个区都响亮起来。
陈小满当初的决定,被事实证明是极具远见的。
而成功的速度,甚至略微超出了他自己的预期。
关键并非在于营销或手段,而在于他那堪称“宗师级”的中医医术。
这并非仅仅源自安家的家学渊源或是他过去在医务处的经验,更深层的底蕴,来自于他那从未宣之于口的《社会精英系统》。
系统似乎极大地提升了他对中医理论和实践的理解与融汇能力,望闻问切,在他手中几乎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
许多公立医院西医难以断明或疗效不佳的慢性病、疑难杂症,在他这里,往往几副药下去,便能显露出奇效。
“陈大夫”的名声越来越响。
“找陈大夫看过没?神了!”
“同仁堂的老先生都没他号脉准!”
“别看年轻,那是真传的手艺!”
口口相传的力量是惊人的。医馆从需要预约,发展到了一号难求。
每天天不亮,医馆门外就有来自四面八方的患者排队等候。
财富,如同潮水般涌来。
诊金加上药材的利润,让陈小满的收入远远超过了昔日轧钢厂处长的待遇,甚至达到了一个令人咋舌的程度。
对于他而言,赚钱确实变得容易了,甚至可以说,钱太好赚了。
但他并没有被冲昏头脑。
他谨记系统的初衷是“享受生活”而非成为金钱的奴隶。
他将大部分利润投入医馆的再发展:购置更好的药材,改善就医环境,甚至开始筹划聘请更多有真才实学的大夫,将医馆做大做强。
然而,比起财富的积累,更让陈小满在意的是社会地位的悄然变化。
昔日,他是轧钢厂的处长,受人尊敬,但那尊敬更多是源于他的职位和权力,带着体制内的色彩。
如今,他是“陈大夫”,这份尊敬则源于他实实在在的、能解除病痛的真本事,更纯粹,也更深入人心。
来找他看病的,三教九流都有。
有普通的工人、市民,也有悄悄前来、不愿声张的机关干部,甚至还有一些文化界、学术界的有名人物。
在病痛面前,人人平等,而能解除他们痛苦的人,自然获得了一种超然地位。
人们见到他,不再是客气地叫一声“陈处长”,而是发自内心地、带着些许恭敬甚至感激地称一声“陈大夫”或“陈先生”。这种称呼上的变化,背后是社会认同的根本性转变。
他不再仅仅是体制内的一个官员,而是成为了一个凭借自身硬实力赢得广泛尊重的社会贤达。
区卫生局的吴老先生成了医馆的常客,有时是来探讨医理,有时则像是来感受这里的气氛。他多次在公开场合称赞【陈氏中医馆】是个体医疗的典范,管理规范,医术精湛,服务周到。
这无疑进一步抬升了陈小满的地位。
甚至连街道和区里的领导,见到陈小满也会客气地打声招呼,询问一下医馆的发展情况,言语中带着鼓励和支持。
在这个百废待兴、鼓励“能人”先富起来的年代,陈小满这样成功且口碑极佳的个体经营者,成了政策鼓励的活广告。
这种地位的变化,也惠及了他的家人。
安雨琪走在街上,常被人认出是“陈大夫的爱人”,收获无数善意的微笑和问候。
陈爸陈妈在95号院里,更是成了众人羡慕和恭维的对象,老两口腰杆挺得笔直。
连陈小雪和陈小雨在各自单位,也因为有个如此成功的哥哥而更受重视。
当然,也有不同的声音。
95号院里,难免还有人私下酸溜溜地议论: “啧,陈小满这是发了大财了!”
“当个个体户,还真让他闯出来了…”
“还不是靠他老婆娘家那点底子…”
但这些议论,早已无法影响到陈小满分毫。
它们如同微弱的杂音,被淹没在主流赞誉和自家红火事业的浪潮中。
傻柱有一次喝多了,在院里嚷嚷:“人家陈小满那叫真有本事!你们眼红也没用!”
虽是醉话,却也道出了部分实情。
陈小满自己则始终保持着一种清醒的谦和。
他依旧每天坐诊,对待每一位病人都耐心细致,开的方子务必精益求精。
他深知,今日的一切都建立在“医术”二字之上,这是他安身立命的根本,也是他社会地位的基石。
坐在窗明几净的诊室里,听着外面候诊区轻微的嘈杂声,闻着满室药香,陈小满感到一种巨大的满足。
这不仅仅是财富的增长,更是一种个人价值的极致实现和社会的广泛认可。
他凭借自己的力量,真正在这个时代站稳了脚跟,赢得了前所未有的尊重和自由。
《社会精英系统》助他达到了享受生活的更高层次——一种物质丰富、精神充实、且备受尊重的体面生活。
而这一切,都源于那个看似冒险,实则精准无比的抉择。
陈氏中医馆的故事,已成为南锣鼓巷乃至更广区域的一个传奇。
时间步入八十年代初,【陈氏中医馆】已然成为四九城里一块响当当的招牌。
陈小满“陈大夫”的名声,早已超出了区县范围,甚至有一些外地患者慕名而来。
他的宗师级医术,经过无数疑难杂症的验证和患者的口碑发酵,几乎被传得有了几分“神医”的色彩。
财富的积累对于陈小满而言,确实已成为一个数字游戏。
医馆的收入源源不断,他购置了更宽敞的院落作为新馆址,聘请了更多有实力的坐堂大夫和学徒,但他自己依旧坚持每日接诊一定数量的疑难重症患者。
这不是为了钱,而是一种责任,也是他保持医术精进的根本。
然而,正如他所预料和追求的,真正让他感到自在和满足的,是那水涨船高、实实在在的社会地位。
如今的他,行走在街坊邻里间,收获的早已不再是“轧钢厂陈处长”那种带着距离感的客气,而是发自内心的尊崇和热情。
“陈先生,您出诊回来啦?”
“陈大夫,吃了没?家里刚炖的肘子,给您拿一个?”
“陈伯伯好!”这是街坊家的孩子。
这种尊敬,是冲着他“陈大夫”这个人,冲着他妙手回春的医术,冲着他解决了许多人痛苦的实际功德。
这是一种更为厚重和持久的社会认同。
他的交际圈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不再局限于轧钢厂的同事和四合院的邻居。
区里、市里卫生系统的领导时常会来征询他对发展个体医疗和中医药事业的意见。
文化界、学术界一些有头有脸的人物,在成为他的患者并受益后,也与他成了朋友,时常聚在一起喝茶论道,谈古论今。
他的医馆,无形中成了一个高层次人才交流的小沙龙。
就连街道居委会解决不了的邻里纠纷,有时也会请德高望重的“陈先生”去说和几句,往往比官方调解更管用。
这种地位的变化,最直观的体现是在家里。
安雨琪如今是名副其实的“先生夫人”了。
她依旧温婉,但言谈举止间多了几分从容和大气。
她协助丈夫管理医馆的日常琐事和账目,做得井井有条。
在外,她是受人尊敬的陈大夫的贤内助,在家,她是温柔的母亲和妻子。
她无比庆幸当年支持了丈夫的决定。
陈中华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成功考上了北京的一所重点大学,攻读机械工程。
他选择了与父亲和母亲领域截然不同的道路,陈小满对此非常支持,认为年轻人就该有自己的追求。
大学生陈中华,思想活跃,对父亲的成功有着自己的理解,既敬佩,也渴望在未来开辟属于自己的天地。
陈瑞华则渐渐对家学产生了浓厚兴趣。
放学后,他常常泡在医馆里,不是在一旁安静地看父亲和几位老大夫诊病,就是在药柜前辨识药材,问东问西。
陈小满看出小儿子的天赋和兴趣,便开始有意无意地引导他,传授他一些基础的中医知识。
安雨琪也乐见其成,将安家的一些医学心得慢慢教给儿子。
陈爸陈妈更是安享晚年。他们早已从95号院搬了出来,和陈小满一家住在更宽敞舒适的院子里。
看着儿子事业如此成功,孙子们个个有出息,老两口整日里笑得合不拢嘴,成了老街坊们羡慕的对象。
陈小雪和陈小雨也早已各自成家,生活幸福美满,对哥哥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95号院已然成为了一个渐行渐远的背景。
傻柱似乎终于和秦淮茹扯了证,依旧在食堂工作,过着平淡的日子。
许大茂早已沉寂无声。院里其他的老住户,也大多在时代的浪潮中各自浮沉。
偶尔回去看望老街坊,陈小满会受到极其热情的接待,但他能感觉到那种无形的距离感——他已不再是他们中的一员,而是成了一个需要被仰视的、成功的象征。
坐在自己宽敞明亮、古色古香的新医馆办公室里,陈小满时常会回想这十几年来的历程。
从那个在轧钢厂谨小慎微、在四合院冷眼旁观的青年,到如今备受尊崇的“陈先生”,这条路,他走得出乎意料的顺利,却又每一步都踩在了时代变革的鼓点上。
他的《社会精英系统》依旧在默默运转,提供着诸如“政策风向预判”、“人才培养建议”、“药材市场波动分析”等更为宏观和精准的辅助,让他总能快人一步,把握先机。
但他深知,系统只是辅助。
真正核心的,是他自身的医术、他的远见、他的胆识,以及他对“享受生活”这份初衷的坚持,不是沉溺享乐,而是通过实现个人价值和承担社会责任,获得一种高层次的精神与物质的双重满足。
窗外,是八十年代蓬勃发展的四九城。
陈小满端起一杯清茶,抿了一口,目光沉静而悠远。
他知道,属于他的时代,正在黄金时期。
而他的故事,还远未到终点。
(https://www.yourxs.cc/chapter/2057116/23032250.html)
1秒记住游人小说网:www.your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your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