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9章 传承
自从陈中华进入集团之后,陈小满有意识的放权给他,给他历练的机会,准备等他上手之后,将集团交给他。
陈中华也没让陈小满失望,方方面面都做的非常好。
他像一块海绵,迅速吸收着企业的运作精髓,又像一座桥梁,巧妙地将父辈的务实理念与新时代的管理方法连接起来。
陈小满的放权并非撒手不管,而是更像一位老练的教练,在场边观察,关键时刻才出声指点。
他将越来越多的日常运营会议交给陈中华主持,自己则只参与战略方向的讨论。
起初,一些元老高管还会习惯性地在会后找陈小满“再确认一下”,陈小满总是笑着把他们推回去:“这事中华定了就行,你们跟他商量着办。”
这种坚定的支持,逐渐为陈中华树立了威信。
陈中华面临的第一个重大考验,是关于一条老旧生产线的改造升级。
这条生产线主要生产几种经典的片剂和膏药,虽然设备陈旧,效率偏低,但产品质量稳定,在老用户中口碑极佳。
以生产总监为代表的老臣子们主张小修小补,怕大动干戈会影响产量和品质,更舍不得这些“功勋老设备”。
而年轻的工程师团队则提交了一份全面引进国外自动化生产线的方案,效率高,误差小,符合GMP标准,但投入巨大,且需要停产至少三个月。
会议上,两派争论不休。
陈中华没有急于表态,他花了整整一周时间,泡在那条老生产线里,跟着老师傅们上下工序地跑,记录每一个环节的耗时和瓶颈。
又详细调研了市场对新线产品的预期和竞争对手的产能情况。
第二次开会时,他没有支持任何一方的原有方案,而是拿出了自己的第三套方案:“这条生产线不能丢,它是我们‘实在’口碑的根,但也不能不改。我建议,分步走。”
他走到白板前,条理清晰地阐述:“第一步,我们先投资对老线最关键的两个环节进行自动化改造,这部分投入不大,停产时间可控,能立刻提升30%的效率。
第二步,利用提升效率后节省出的时间和产能空间,在旁边筹建新生产线。
新线采用模块化建设,成熟一个模块,投产一个模块,逐步替代老线的剩余环节。
这样,既保证了市场供应不间断,老产品品质稳定,又实现了平稳过渡和技术升级。
最重要的是,”他看向那些老师傅,“新线建设过程中,请我们的老师傅全程参与,把你们几十年摸索出的工艺诀窍,变成新线的控制参数。
这不是淘汰,是传承和升级。”
这个方案,既考虑了现实顾虑,又着眼于长远发展,更体现了对老员工经验的尊重。
生产总监脸上的皱纹舒展开来,缓缓点头。
年轻工程师们也觉得虽然不如一步到位痛快,但更具可操作性。
陈小满在会后听了儿子的汇报,只问了一句:“资金流能跟上吗?”
“测算过了,分步投入,完全没问题。”陈中华自信地回答。
陈小满拍拍儿子的肩膀:“就按你说的办。”眼神里是全然的信任。
这件事的成功处理,让陈中华在集团内的地位彻底稳固。大家看到,这位“少东家”不仅有想法,更有办法,能团结不同年龄和背景的人一起做事。
随着肩上担子越来越重,陈中华也更加忙碌,但他总会挤出时间,代替父亲去傻柱的何家菜坐坐。
有时是带着工作中遇到的困惑去散散心,有时纯粹是去感受那份热闹的烟火气。
傻柱还是那个大嗓门,看他一个人来,总会炒两个小菜,端上一壶酒,坐在对面:“咋样?又遇上啥挠头事了?跟你柱子叔念叨念叨。”
陈中华会发现,有些在会议室里怎么也想不通的关节,跟傻柱这么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地聊着,听着那些“菜咸了淡了”、“街坊邻居咋念叨”的大白话,反而能豁然开朗。
他会把市场部那些文绉绉的报告,用大白话转述给傻柱听,傻柱往往眼睛一瞪:“这扯半天蛋,不就是说咱这药好使还不贵吗?直接说不就完了!”
这种最直接的反馈,成了陈中华检验策略是否“接地气”的重要标准。
与此同时,陈小满逐渐退居二线,有了更多时间陪安雨琪散步,去找老朋友们下棋聊天,甚至有时间重温一些医学古籍,琢磨些新的方子。
他把更多精力放在了企业的长远战略和研发方向上,偶尔才会在关键决策上,给陈中华一些画龙点睛般的建议。
他看到陈中华不仅稳住了局面,更开始展现出超越自己的魄力。
比如,陈中华力排众议,组建了一个电商事业部,开始尝试线上销售。
又比如,他推动成立了“弘济传统医药研究中心”,系统地挖掘整理民间验方,用现代科技加以验证和提升。
一个秋高气爽的下午,陈小满把陈中华叫到办公室,从抽屉里拿出一份文件,是股权转让协议。
“爸,这……”陈中华有些意外。
“拿着吧,早晚的事。”陈小满语气平和,“你现在做得比我好。
思路活,看得远,又能踏踏实实落地。
交给你,我放心。
以后啊,我就挂个董事长的名头,给你把握把握大方向,具体怎么跑,你说了算。”
陈中华接过文件,感觉分量比之前任何一份都重。
他知道,这不仅仅是权力的交接,更是使命和责任的传承。
“爸,我会努力的,绝不会让您和爷爷的心血败在我手里。”
“我知道。”陈小满笑了笑,“对了,晚上没事吧?叫上你妈,去你柱子叔那儿,咱一家好好吃顿饭。
我得告诉他,以后想蹭饭得找你报账了,我说话不管用喽!”
父子俩相视而笑。
晚上,何家菜馆里更加热闹。
当傻柱听说陈中华正式接班,举起酒杯嗓门震天响:“好小子!比你爹强!你爹当初就知道傻干,你现在是又聪明又实干!来,大伙儿走一个!庆祝咱们弘济有了新掌勺的!”
娄晓娥笑着嗔怪他乱比喻,安雨琪温柔地看着儿子和丈夫,眼里满是欣慰。
陈中华看着这温馨的场面,看着窗外熟悉的胡同,心中豪情万丈,又倍感责任重大。
他知道,弘济的未来,既要在现代化的浪潮中扬帆远航,更不能忘记扎根的这片厚土,不能忘记这份弥足珍贵的烟火气与人情味。
而他,已经准备好了。
自那顿在何家菜其乐融融的晚饭后,陈中华正式接任弘济集团总经理的消息便在集团内部和熟悉的老朋友间传开了。
陈小满说到做到,除了每月一次的董事会和关乎集团长远战略的重大决策,他几乎不再过问具体事务,真正开始了“半退休”的生活。
陈中华走马上任,并没有急于烧什么“三把火”。
他深知,父亲留给他的的是一个运转良好、根基扎实的企业,当前最需要的是平稳过渡和持续优化。
他延续了父亲后期“接地气”的战略方向,同时更加注重系统化和数据化的管理。
他做的第一件事,是亲自带队,启动了一个名为“根系计划”的大型市场调研项目。
不同于以往发放问卷和电话访谈的形式,他要求项目组成员,包括各部门的年轻骨干,必须下沉到至少三个省份的县城、乡镇乃至村庄,驻扎至少两周。
不是去指导工作,而是去“当学徒”——在药店帮工,跟随着乡村医生出诊,去田间地头跟农民聊天,真正地、毫无隔阂地去倾听最基层用户的声音。
几个月后,调研团队带回来的不是一堆冰冷的数据,而是一个个鲜活的故事和亟待解决的痛点:某个山区乡镇买不到弘济的拳头产品,只能买杂牌药。
一位老奶奶因为药品说明书字太小又看不懂而吃错了药,乡村医生希望弘济能提供更简便实用的医疗培训……
这些来自最前线的反馈,让坐在办公室里的管理层深受震动。
陈中华依据这些一手信息,迅速推动了一系列变革:优化物流配送网络,确保产品能下沉到更偏远的地区。
产品包装和说明书,采用更大字体、更多图示甚至方言版本,联合知名医院,启动面向基层医生的在线培训平台……
这些举措并非每一项都能立刻带来利润增长,有些甚至需要投入大量成本。
但在一次高管会议上,陈中华坚定地说:“弘济的根,在老百姓中间。
他们需要什么,我们就努力去做什么。
利润很重要,但不是唯一的目标。
让最需要好药的人能用上、会用上我们的药,这才是弘济存在的根本。”
这番话,颇有几分陈小满当年的风范,却又带上了陈中华这一代人的视野和责任感。
集团上下对此无不心服口服。
另一边,陈小满也并没闲着。
他兑现了对傻柱的“抱怨”,去何家菜的次数更勤了,有时带着安雨琪,有时就自己一个人,搬个小马扎坐在厨房门口,看傻柱挥汗如雨地炒菜,闻着那熟悉的烟火气,听着食客们的喧哗议论,他觉得无比放松和踏实。
他甚至和傻柱、娄晓娥琢磨着,以何家菜为基地,搞了个小小的“老友记”沙龙,不定期邀请些老街坊、老客户来聊聊家常,听听他们对弘济产品的看法。
陈中华得知后,立刻派了个细心的年轻助理过来帮忙记录整理,这些最原生态的反馈,成了他“根系计划”之外又一个宝贵的信息来源。
时光荏苒,三年转眼过去。 弘济集团在陈中华的带领下,不仅稳住了国内市场的龙头地位,那些深入基层的“笨功夫”也开始显现出惊人的后劲。
在广大下沉市场,弘济的品牌好感度和信任度远超那些只在一二线城市投放广告的国际品牌,销量节节攀升。
同时,电商事业部也发展迅猛,巧妙利用线上渠道科普中医药知识,吸引了大量年轻用户。
又一个春节前夕,弘济集团举行了盛年的年会。
陈小满作为董事长,被邀请上台讲话。
他站在台上,看着台下济济一堂、充满朝气的员工,目光最后落在前排沉稳自信的儿子身上。
他没有讲集团辉煌的业绩,而是缓缓讲起了故事,从自己父亲那一代人的筚路蓝缕,讲到胡同口小饭馆里的一番醍醐灌顶,再讲到儿子带领团队深入乡间的“根系计划”。
“……咱们弘济,从一个作坊走到今天,靠的是什么?”陈小满的声音透过麦克风传遍会场,“靠的是技术,是品质,但归根结底,靠的是人心。
是咱们时时刻刻记得,药是给人吃的,是做给人用的。
你得知道老百姓在想什么,愁什么,盼什么。
你得让他们听得懂、信得过、用得起、用得好!”
台下掌声雷动。
“我现在老了,以后是你们年轻人的天下。”陈小满笑着看向陈中华,“我很放心。
因为咱们弘济的根,扎得越来越深,越来越稳。
这根,就在千家万户的灶台边,在田间地头的欢笑里,在每一个平凡老百姓的日子里。
只要这根不断,弘济这棵大树,就能永远枝繁叶茂!”
陈中华走上台,紧紧拥抱了父亲。
台下掌声再次响起,经久不息。
年会结束后,陈中华没有参加接下来的聚餐,而是开车带着父母直接去了何家菜。
傻柱早就准备了一桌丰盛的家宴等着他们,娄晓娥和已经上小学的何颖笑着在门口迎接。
没有商场上的觥筹交错,只有老友家人的温馨团聚。
窗外飘起了雪花,屋里火锅咕嘟咕嘟地冒着热气,饭菜香气四溢。
陈小满抿了一口傻柱珍藏的老酒,看着身边笑容满面的妻子,看着对面嗓门洪亮的老友和乖巧可爱的孩子,最后目光落在已然能独当一面、眉宇间充满坚定与从容的儿子身上。
他心里充满了无比的平静与满足。
企业的传承,品牌的延续,最终传承的不是冰冷的资产和报表,而是一份理念,一份责任,一份与这片土地和人民血脉相连的深情。
而这一切,始于匠心,成于信任,归于烟火。
本书完
(https://www.yourxs.cc/chapter/2057116/44228181.html)
1秒记住游人小说网:www.your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your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