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6 财政政策


“你方才正在看的是个叫田文镜的资料?”抿了口茶,维珍问道。

“不错,是叫田文镜,三年前调任到山西做了知县,廉洁为公、政绩斐然,这回是山西巡抚李光地举荐上来的,”四爷点点头,“爷打算让他出任东昌府知府。”

从七品知县一下子晋升到四品知府,这升迁速度堪比坐了火箭呢!

不知道历史上的田文镜是不是也有这样的际遇,但是很明显,不管是不是正史,四爷都很喜欢田文镜这样的脾气相投的工作搭子。

“能得李大人另眼相看,亲自举荐,想来这位田大人能力是没有问题的。”维珍点头道。

“更可贵的是,他是个不怕得罪人的性子,如今山东正需要这样的官员,”四爷抿了口茶,四爷又道,“山东乱象丛生,这回集中爆发,官员贪腐现象之所以如此严重,火耗的问题占了大头。”

“很多偏远州县的火耗竟然比正赋还要高,岂止是苛政猛于虎啊,这帮贪官污吏简直就是趴在百姓身上吸血,长此以往下去,那还得了?”

说到此处,四爷不由摇头叹息,然后又道:“到底是该理一理如今的乱象,如今就是再好不过的契机。”

所以,像田文镜这样不怕得罪人的头铁官员,这个时候就很难得了,四爷也是愿意越级提拔栽培的。

只是……

“万岁爷能答应吗?”维珍面露担心。

虽然穿过来有些年头了,但是维珍的生活范围有限,几乎都局限在后宅一亩三分地,所以对于贝勒府之外,或者说京师之外的很多情况,维珍是真的不了解。

就比如火耗来说。

她是听说过历史上的雍正皇帝是推行过“火耗归公”政策的,至于什么是火耗,火耗归公究竟又是在干什么,对于并非历史专业的维珍来说,这些不过是历史课本上一笔带过的名词而已。

至于这样的政策改革对于当时的百姓来说意味着什么,她是真的不了解。

也是这回在山东待的时间足够长,对民间有了更多的了解,维珍才知道什么叫火耗。

自明中叶赋税折银以后,为便于计量和运送,州县要将纳税人所交的零碎银两熔铸成银锭,在销熔过程中不免有损耗,必须酌量加征,这就是所谓的“火耗”,或称为耗羡。

但耗羡的范围大于火耗,耗羡还包含雀鼠耗等,征纳运京的米谷,被雀鼠偷食损耗,称为雀鼠耗,这部分的损耗,同样也需由纳税人承担。

打个比方,在农民交了公粮之后,在政府运输的过程中造成的损耗,仍旧算在农民头上,农民还要在交公粮的基础上再缴纳一遍亏损。

同样的,其他行业的百姓在纳税之后,也要承担运输损耗、手工费一类的。

这样政策,放在农业税早就退出历史舞台的后世来说,无疑是逆天的。

更逆天的是,火耗加征多少,各地不一,且无限额,这对封建官吏来说,正是贪污的大好机会。

当然了,这跟清朝初期国库紧张、官员俸禄极低有很大有关系。

就拿美仁县知县黄大善来举例,按照七品知县的俸禄,黄大善一年不过四十五两的俸禄,这点子俸禄若是用来养活一大家人来说,无疑是困难的,更别指望还能纳好几房小妾了。

就连官至极品的佟国维阿灵阿,单算俸禄,也不过每年一百八十两、禄米一百八十斛。

清初的官员领的是不折不扣的低薪,不贪不腐,还想着要靠升官发财可能性为零。

尤其是州县一级的官员难以俸禄维持生活,于是就有了所谓“火耗”,朝廷也是默许州县官在收税时加征银两。

只是这样的口子一开,想要再刹住闸那就是千难万难了。

地方上征收火耗愈演愈烈,除了官吏本身贪污以外也与朝廷财政政策不健全有关。

朝廷不断裁扣地方政府的额定款项,各地政府的政务开销没有着落,就拿之前兴修永定河来说,直隶段的永定河工程,那是要直隶当地政府自己掏腰包的,当时李光地为此没少东奔西走,才没有耽误工程进度。

京畿重地都如此,那对于财政紧张的地区,就更怕出事儿了。

就拿这回山东巡抚王国昌为什么胆敢瞒报山东灾情、连一众山东官员都跟着缄口不言一并瞒报?

若是坐实了山东灾情严重的话,那赈灾款是要山东当地自己掏的,不把山东当地的银子用完,朝廷是不会拨款的。


  (https://www.yourxs.cc/chapter/2745372/11109256.html)


1秒记住游人小说网:www.your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your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