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人小说网 > 大明:大孙朱雄英,老朱扶我春庭雪 > 第975章有支持有反对

第975章有支持有反对


  内阁看问题的眼光是真毒辣,半点不含糊,把报纸的弊端剖析得明明白白。

  “但它也并非全无益处。”

  “若是把报纸办起来,朝野上下能在上面刊载些时事新闻,说不定还能借舆论之力震慑那些贪官污吏,让他们行事多几分顾忌。”

  “再者说,这事儿若真能成了气候,将来让民间也能依规开办报馆,那舆论传播可就便利多了。”

  “朝廷有什么政令举措,也能借此让更多读书人参与进来,帮着传递声息、收集民意!”

  “另外,臣建议这报纸断不能只许一家独大,若是让一家独占了这营生,极易被人攥在手里肆意摆弄,万一有人借着所谓的‘公论’要挟朝廷,那麻烦可就大了。”

  “朝廷倒不如大大方方放开,鼓励天下人依规开办报馆。”

  “一来,各家报馆都能刊载教化百姓的内容,引导民心向正;二来,让这些报纸彼此监督、相互制衡,谁想耍手段搞猫腻,自有别家盯着揭短,如此反倒能保得舆论清明。”

  “至于这报社归哪个衙门管、咋管理,啥能说、啥不能说,有人散布谣言了又该咋处理,咋认定发报人的责任……这些都得后面一一探讨才行。”

  朱小宝听着几位阁老切实中肯的建议,沉声转向两位大儒。

  “刘夫子、方夫子,你们二位对此有何见解?”

  刘三吾捻着胡须琢磨片刻,缓缓开口道。

  “堵老百姓的嘴,可比堵那奔腾的大河还要难啊!”

  “若是放任众人毫无顾忌地议论朝政,时日一久,朝廷的正经事难免要被那些捕风捉影的流言蜚语带偏了方向。”

  “所以这报纸之事,确实得立下规矩好好防范着,但要说能不能办,老夫倒觉得,不妨试着做做看。”

  方孝孺亦点头附和,正色道。

  “治理国家,当以刚柔并济为要,若一味仗着强硬手段压制,日子久了难免生出事端。”

  “况且,读书人、百姓与天子若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拧成一股绳,国家方能蒸蒸日上;若是彼此猜忌、离心离德,那离败亡也就不远了。”

  “老百姓就像江河之水,宜疏不宜堵,得顺着它的性子加以引导,世间万物本就有好有坏,这报纸亦是如此。”

  “咱们取其利国利民的益处,同时严加防范它可能滋生的弊端便是,总不能因为怕被噎着,就连饭也不吃了呀。”

  朱小宝颔首应下,见两位夫子并无异议,便拍板道。

  “那这事儿就先这么定了,着手准备发行吧。”

  说罢,他又转向内阁吩咐道。

  “你们内阁和都察院好好合计合计,拟定一份章程出来,把可能出现的麻烦都提前堵住。”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提前把方方面面都想到,总归是没错的。”

  三位阁老连忙抱拳躬身。

  “臣等遵旨。”

  朱小宝抬手挥了挥。

  “行了,你们都回去吧。”

  杨靖三人沿着宫中御道缓缓走着,沉默了许久,首辅杨靖才轻叹一声开口道。

  “太孙殿下当真是远见卓识啊!”

  朱小宝的心思,三位阁老几乎一眼便看穿了。

  眼下要办报纸,或许只是个由头。

  他真正的盘算,恐怕是想借着这报纸,把摊丁入亩的政策好好推广开来,让民间能真正明白其中的门道。

  大地主、大士绅不是爱拉拢读书人吗?

  可天下读书人何其多,他们难道能一网打尽,全收归麾下不成?

  那些平日里没机会开口说话的读书人,这报纸不正好成了他们发声的地方?

  太孙殿下这是要用读书人来牵制读书人啊!

  说实在的,单是能想到设立这么个机构,就足以看出朱小宝的手段有多老辣了。

  这一步棋,既借了读书人的笔,又分了士绅的势,不动声色间就把盘根错节的力量给拆解了。

  到了他们这般身居高位的境地,看一个人的行为动机与城府韬略,从不只盯着文章写得有多华丽,或是搞出了什么新奇玩意儿。

  哪怕文章写得惊天动地,发明创造利国利民,在这些顶尖政治家眼里,也未必算得上真正的大格局。

  他们目光所及,始终是国家的根基、未来的走向,是那些能根治沉疴、撼动体制的思想与革新。

  朱小宝此刻在做的,恰恰就是这样的事。

  他正以超凡的智慧,真正意义上指点江山。

  他甚至不必具体吩咐该做什么,只需指明一个大方向。

  只要这战略方向站得住脚、看得够长远,便是将智慧与韬略熔铸一体的高明。

  这等举重若轻的布局,才是真正能牵动国祚的深谋远虑。

  这些心思,内阁三位阁老只敢在心里细细咂摸,谁也不敢轻易说破。

  回到值庐,他们便立刻传召了都察院与六部的官员。

  各部高官齐聚一堂,一提起办报纸的事,顿时吵得面红耳赤、不可开交。

  有人坚决反对。

  “这报纸压根不该办!舆论这东西一旦失控,人心浮动,难免动摇国本,威胁朝廷统治!”

  也有人力主推行。

  “依我看这是好事!让天下人都能参与进来,形成全民监督之势,贪官污吏自然收敛,于民于国皆有益!”

  只是在这皇权高度集中的封建社会,要搞出这么一件牵动朝野的新鲜事物,风险确实非同小可。

  没人敢轻易拍板冒险。

  若是大张旗鼓地办起来,最后却因乱象丛生而草草收场,那才是狠狠打了朝廷的脸,折损了官府的公信力,日后再推行新政,怕是更难了。

  可当内阁亮出朱小宝已然拍板定案的话,六部与都察院的人即便仍有疑虑,也不敢再多说什么,只能按捺下争议,转而琢磨起具体的章程来。

  皇太孙金口玉言,既已定下的事,哪有收回的道理?

  于是众人便转了方向,开始争论起报纸的立法规制。

  他们大致划了些界限,无非是怕舆论太过激进,搅得民心浮动,乱了既定的秩序。

  无论如何,这报纸绝不能碍着朝廷的集权统治,更不能动了官僚阶层的固有特权。

  这两条,才是他们权衡考量的根本底线,半点也不能含糊。

  后世的那种舆论自由,与封建社会而言,终究是镜花水月。


  (https://www.yourxs.cc/chapter/2982/43797593.html)


1秒记住游人小说网:www.your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your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