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7章 后撤坚守
骑兵标付出十余人伤亡的代价,基本摸清楚了敌情,对面不仅仅是一个近卫骑兵军,还有本地土著部落的人马,总兵力多少不清楚,几万人马是有的。别看这些部落人马战斗力不强,但是架不住人多,而皇家混成协作为一支前出的孤军,最担心的就是粮食弹药的补给。
为保证这支孤军的补给,兵部在兰州往玉门关至迪化的关键节点上都设有兵站。即便如此,目前在比什凯克的混成协本部,也不过积累了千余枪炮以及十五个基数的弹药。效率这么低的原因无他,距离太远,道路太烂。
也就是混成协装备的步枪口径十一毫米,弹药为黑火药纸壳弹。在比什凯克这个地方,招募工匠就能原地生产弹药。真要是装备了最新款的步枪,子弹无法在本地生产,那真是打一发少一发。
大致了解了敌情后,前出的第一标与骑兵标商议之后,立刻决定不能留下来,必须后撤。无他,弹药消耗不起。
会议之后,立刻再派信使回去通报,让第二标和炮标别来了,原地等候汇合前出部队后,一起往后撤。真不是混成协怯战,实在是本地部落与安西军的关系不佳,留在原地作战,很可能面对的不仅仅是沙俄军队,还有数量更大的本地部落的军队。别说什么乌合之众,他们当炮灰都能堆死你。
五日后比什凯克协本部收到消息,协统蒋平也认为不可战,必须立刻后撤。同时立刻与同城的安西军方面见面,通报了军情。
这不通报还算了,通报之后,因为从西宁军更名为安西军的“友军”,一直在担心被本土派来的军队吞并,一直将混成协视作来潜在敌人。
安西军驻扎在比什凯克的一个总兵(沿用旧军制),表面上答应的好好的,一定好好的配合皇家独立混成协作战,击退沙俄方面的进攻。暗地里却悄悄的下令属下收拾行李,下半夜悄悄的出了城,招呼都不打一个,逃回安西王城去了。
等到混成协这些发现“友军”人去楼空,协统蒋平人都傻掉了。这地方距离国内万里之外,真是不折不扣的孤军了。关键是他还没发撤,一个是无法相信安西军了,回去的路上被“友军”埋伏,后果更严重。一个就是前出的部队还没撤回来,带着协本部和第三步兵标跑路,信不信下面的军官能一枪崩了自己?
无奈之下,只能找了一个长期跑安西到迪化的商人,托他派人给迪化那边送信,表示只要信能送到,以后一定有重谢。
这个商人也敢冒险,表示不要声张,他悄悄派人去把事情办了就行。蒋平再三感谢之后,派人给前出部队送信,让各部立刻撤回比什凯克。具体原因也没说,生怕动摇军心。
留守部队立刻接管了全城防务,同时蒋平还下令在城内实行戒严。禁止消息走漏。
安西王城这边的情况也很复杂,主要是老安西王病的快不行了,三个世子都在争夺王位。
三位王子都有自己的班底和本地的支持部落,这些本地部落又都是墙头草为主。
赶上沙俄军队打过来的节骨眼上,安西王病死了,安西王城内立刻发生了一场火拼。
安西王世子在老安西王核心班底的支持下,击败了另外两个世子,但是没能拿住他们,而是被他们逃走了。
从安西王世子的角度出发,肯定要先找到两位同父同母的亲兄弟,确定坐稳王位,然后才有心思想别的。
因此,从比什凯克撤回来的总兵,带回来的消息没啥效果。现在最重要的还是找到并干掉两个弟弟。随后蒋平的信使来到,也没能让安西王世子转移一下注意力,反而回信告知蒋平,请他坚守比什凯克,安西军一定尽快去增援的。
蒋平这边一看自己派去安西王城的信使没回来,而是安西王另外派信使来回信,立刻知道情况不妙了。
但他也没什么更好的应对办法,立刻再找到那个商人,托他再派人给迪化再送一封信。将最新的情况通报过去。
该商人乃胡汉混血,其父为汉民,骨子里还是亲国内的,所以再次冒险答应了蒋平,并且亲自出发前往迪化,打着去贩马的名义去送信。
前出部队这边运气不错,因为贾莳的心血来潮,让新来的炮兵打了几炮,结果是给对面的哥萨克吓到了,没敢轻举妄动,而是耐心等待主力。
这就给前出部队的后撤争取到了时间,不过这个撤退的过程也没那么顺利就是了。
第一标这边决定后撤后,立刻先安排贾莳的第三营先出发,作为先头部队,给后续部队开路的美差。
要知道这是撤退啊,不是进攻,先走的不就是美差事么?
贾莳也知道是上司的照顾,也没有矫情,接受了上司的好意后,立刻连夜收拾行李,凌晨出发。
第一标第三营的先头连行至上午十一点前后,尖兵班遭遇敌情,短暂交火后撤回。
先头连立刻停止前进,就地防御,并通报贾莳。
贾莳一听这消息也有点慌,但还是很快冷静下来了,立刻派人往后报信,同时率营主力赶上前。
先头连距离主力只有五公里,正常行军一个小时,还在路上就听到了枪声,贾莳立刻下令跑步前进。
半个小时后,赶到战场发现敌人已经撤退了,与先头连的连长碰头后才知道,大约二百骑兵向他们发起了进攻被击退了。
偷袭之敌留下了五十余尸体,还有三十余匹战马。
贾莳看看地形后不禁庆幸,道路在河谷旁,两边都是山坡,骑兵施展不开。贾莳当机立断,全营攻击前进。
继续前进约两公里后,前方一处路边山头上发现了敌情,大约五百余骑占据了要隘,卡住了唯一的道路。
从望远镜里观察,敌军正在抓紧修公事,这是要彻底的堵死道路。看装束,都是本地的部落人马,想必是投了沙俄那边。
贾赦立刻下令趁敌准备不足,发起攻击。
关键时刻,两门迫击炮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不惜弹药的连续打掉了一个基数的弹药后,先头连一个冲锋就拿下了阵地。
此战毙伤敌军一百零三人,缴获马匹五十五。抓获俘虏三人,紧急审讯后才知道,他们来自附近一个部落,首领收了沙俄人的五百条滑膛枪的好处,派出部落内的五百精锐,打的如意算盘是仗着机动性沿途袭扰,不要死战的心思。只是没想到,贾莳的这个营装备了迫击炮,一通炮火下来,直接给对手打懵逼了。
贾莳让先头连骑上缴获的马,加快速度往前侦查,发现敌军如果强则撤,弱则打。
先头连带着两门炮出发,沿途打掉了三股试图袭扰的敌军,证明了贾莳的判断,不止一股部落收了沙俄人的好处,打的都是袭扰一下,意思一下的算盘。只是这些部落没想到还有迫击炮这玩意,打的是又急又快。没等他们跑掉呢,先头连已经怼到脸上了。
三股敌军人数都不多,也就是二三百人的规模,本地部落又不傻,肯定不会倾巢而出,意思一下而已。只是各部落的首领都没想到,派出来的人回去的最多只有一半,少的只回来了个位数。
第二标和炮标也没闲着,派兵前出接应后撤部队。第一标这边接到贾莳后续的报信后,也是出了一身冷汗,标统下令丢下作战无关的物资,立刻全速后撤。撤退后第二日,天黑之后,骑兵标和第一标与第二标和炮标汇合。
四个标统连夜开会商议,决定还是留下骑兵标断后,第一标先走一步作为开路先锋,炮标随后,第二标跟上。
贾莳再次领到了作为开路先锋的任务,次日凌晨五点出发。这次比较顺利,沿途没有遭到袭扰,大概是本地部落也被打怕了,决定继续看看风向再决定。这种情况很正常,都是大大小小的部落,玩的就是丛林法则,没人愿意损失实力,然后被其他部落吞并。
汇合后的前出部队,一路上走了十八天才回到比什凯克,主要是炮标的速度快不起来,拖累了全军的机动性。
蒋平这边松了一口气,立刻召开队官以上会议。通报了情况后,全旅(以后用旅为称呼方便阅读)军官气急败坏,大骂安西军不做人。
发泄了一通之后,还是要面对现实,现在的情况非常糟糕,因为安西军的缘故,本地部落与周军的关系不能说不好,只能说很差。
独立混成旅何去何从,现在成为了关键。是留在原地防御等待不靠谱的安西军增援呢,还是直接后撤。
全旅军官畅所欲言,多数人的意见都是留下来打一仗。
蒋平特意问了贾莳的观点,得到的回答也很坚决,不能撤。
理由也很简单,首先混成旅的情况可以说四面皆敌,即便是安西军也是潜在的敌人。撤往安西王城,很可能当做炮灰送掉了,甚至可能被包围歼灭。其次就是尽管混成旅的情况不佳,沙俄军队的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根据目前掌握的情报,只来了一个近卫骑兵军。
别看有很多胁从军,实际打起来,胁从军肯定不会卖力气。只要混成协能坚持久一点,沙俄军队的后勤补给也会出问题,到时候一定会去抢本地部落,必然导致本地部落离心离德,甚至直接跑路。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点,混成协那么多火炮,如果撤退,肯定会被追上,还不如凭借城市的建筑进行防御,充分发挥火力强大的优势。届时只要能逼出沙俄军队出战,集中火力狠狠的打击沙俄军队,造成大量杀伤后,俄军必然不能坚持而后撤,围困自然就解了。
贾莳还没提增援呢,安西军是不靠谱,但是俄军可不敢指望这个。长期围困不能消灭敌人,后果是很严重的。要知道,沙俄眼中的安西军非但不是弱旅,还是装备精良,职业军人的总兵力超过五万的强大对手。
蒋平当即决定,全军留下防守,同时宣布了几条战时的法令,将城内的异族全部驱赶出去,并且要留下粮食。
策略既定后,训练有素的军队执行起来自然坚决。
混成协通报全城,限期三天,必须全部撤离,可以带走随身的财物,也可以带走干粮,但是仓库里的粮食不能带走。
因为是强制性的,所以造成了一些摩擦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没法子,想要守住城市,必须如此。
明确的讲,混成协不知道谁是敌人,又不愿意滥杀无辜,所以只能驱离。
有了粮食,保护好水源,余下的就是抓紧修工事,囤积弹药。当然了,安西王的信使也被放回去了,带去了最新的情况通报。
无论如何,混成协都不会也不能把安西军当敌人。
做好这一切之后,时间距离第一次接敌已经过去了二十五日,可见沙俄军队的行动速度有多慢。
基本的军事常识俄军是肯定有的,慢是因为那些本地的部落,吃了迫击炮的亏之后,都在磨磨蹭蹭。
有的是为了多要好处,有的是想让别人先送死,总之拖到俄军不耐烦了,干脆的灭掉了一个部落之后,这些部落才意识到,这帮毛子也不是啥好人。非但不是好人,比周国人更狠。
担心被灭的各部落,加快了行动速度。
比什凯克的外围工事基本成型了,混成协的官兵才看见姗姗来迟各部落人马,他们甚至还赶着牛羊。
作为这次南下打击周帝国军队主力的近卫骑兵军,落在了后面。
其实俄军内部也有冲突,他们出发时接到的任务是尽可能的打击周帝国军队的有生力量,尽量不要越过双方那段模糊的边界线。
但是怎么说呢,近卫骑兵军吃了亏不说,在边境地带没能抓住周国军队,下面的军官们心态爆炸,不能越过边境线的命令变成了白纸。了解沙俄的读者都知道,下克上非日军独有,沙俄时代的俄军也不少干这个事情。
(本章完)
(https://www.yourxs.cc/chapter/4920731/11110435.html)
1秒记住游人小说网:www.your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your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