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章 打造属于自己的势力
嘶!
何忠诚倒吸了一口凉气。
就连管家脸上也显露深深的恐惧。
难道太子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吗?
“不管怎么说,老夫都不能坐以待毙。”
何忠诚努力平复了一下心情,眼神变得无比深邃:
“准备马车,我要去秦阁老府上一趟。
你多使些钱财,好好的调查一下,最好确定是不是太子出宫了。
尽快在天亮之前,查到所有的确切消息。”
“是,老奴现在就去。”
何忠诚换了一身便装,也急匆匆地坐上马车,去了秦惠之的府上。
东宫。
朱寿早已经命锦衣卫监视何府的一切。
他此时正摆下酒宴,给徐鹏举接风洗尘。
二人推杯换盏,也是喝了不少。
吃过饭,朱寿安排了徐鹏举做一些事情,徐鹏举点头,躬身离开。
不多时,常乐回到东宫。
对着朱寿一躬身,“殿下,您真是料事如神,何忠诚先是去了赵无极府,在里面大概半个时辰,然后去了秦惠之府上。”
“好,知道了。继续探查!”
“喏!”
一份奏报在手,是里江南布政司史递上来的。
找朝廷要五十万两银子,用来加固海防。
朱寿看得直皱眉,之前王珪已经送来密奏。
赈灾结束之后,并没有离开江南。
而是把剩余的赈灾银两,用来构筑海防,并且在江南造船厂预定了十艘战船。
“小伴,看看这个。”
朱寿把奏疏递给了常温,常温看到之后一怔。
“太子爷,先不说王珪大人的密奏,就单单是海防要银子,也轮不到他江南布政使来要。”
“对。”
朱寿点点头,“海防的申报,是先递交兵部,由内阁审核之后,最后敲定拨款多少的。随便一个六部小吏都懂得规矩,可江南布政使却不懂,不觉得奇怪吗?”
常温这才注意到,在奏疏的末尾,有何忠诚的印信。
瞬间就明朗了,何忠诚还真是求死的一把好手。
太子爷正准备找你的麻烦呢,你就自己把脸递上来了。
“把奏疏先扣留东宫。”
“喏!”常温取来一个小箱子,把奏疏轻轻放了进去。
“宁夏府的匪患已经被周卫国剿灭,牟斌怎么还没回来?”朱寿奇怪地问道。
“太子爷,匪患是除掉了,但还有很多蛛丝马迹留下来,周卫国将军故意留下了尾巴,牟斌等人正在顺藤摸瓜。”
朱寿满意地点点头,“本宫想设立东厂,你觉得如何?”
这……
常温脸色大变,这句话里面包含了太多太多。
太子这是要培养自己的势力了。
“这只是一个想法,锦衣卫的事情以前压在你身上,现在你要随身保护我,所有事情就都压在了牟斌的身上。”
“很多时候,你们都是分身乏术。本宫想等牟斌回来,让他正式接手锦衣卫。小伴你则是秘密培养东厂人员。把东厂作为一支秘密武器!”
“对牟斌这个人,我了解不多。但大伴和你都说他可靠,你觉得牟斌能不能担此重任?”
常温沉思了一会儿,迈着小碎步,来到朱寿面前。
恭恭敬敬地跪地施礼,“太子爷,老奴定当培养出只忠于陛下的东厂厂卫!至于牟斌,老奴拿着脑袋担保,此人可信。”
说到这牟斌深吸了一口气,“牟斌,以前是皇后娘娘的同门师弟,情同手足。”
“哦?”朱寿愣了一下,这事儿他还真不知道,一点记忆都没有。
既然是老娘的人,那应该信得过。
对于常温的表现,朱寿也十分满意。
常温可比牟斌和常乐他们聪明多了。
同样的问题,牟斌什么样朱寿不知道,但可以确定,常乐会毫不顾忌地表达地表达自己对权力的渴望。
因为上面还有一个人没死的皇帝,这个时候组建东厂,就更笃定了从龙之臣的身份。
朱寿这个人也很有意思,上辈子宫斗剧看多了自然不怕别人有野心。
相反,野心越大,暴露得越明显,朱寿就越喜欢。
就好比常涂,朱建文就可以把一切权利全都交给常涂。
李牧更相信,锦衣卫只是表面上的,朱建文还有自己的秘密部队掌握在常涂的手里。
不然,秦惠之、赵无极,还有幕后的大黑手,早就发动兵变或者干掉老皇帝了。
不管怎么说,机会只有一次。
该给常温的机会全都给了,剩下的就是看常温怎么做了。
朱建文一驾鹤,常涂肯定退隐。
只要常温不自己作死,内侍省的扛把子一职,非他莫属。
“陈瑾楠最近怎么样?”朱寿又问。
“一切都在按部就班,做得还不错。每天都在巡视灾民的营地,天黑才回顺天府。”
“现在最缺的就是干实事的人。王珪王尚书隔得太远,远水解不了近渴。”
朱寿顿了顿,“陈瑾楠这个人,有治理贫困县经验,至少还没让本宫失望。明天你派人过去慰问一下,告诉他如果遇到什么困难,立刻去找闵杰或者去拱卫司。”
“喏!”
说话间,李秀盈来了。
朱寿眉头一喜,李秀盈不会仓促进宫,一定是种子画册有眉目了。
李秀盈进入东宫,躬身施礼。
常温很懂事地离开了,给二人留下单独空间。
“民女李秀盈参见殿下!”
一如既往的,李秀盈身上的精明干练,以及成熟的韵味,全都在。
“金蜀黍的事情,有眉目了?”
“殿下,有消息了。”
李秀盈虽然不知道金蜀黍是什么东西,有什么作用。
但见到朱寿欣喜,也没有丝毫的怠慢。
取下后背上背着的麻布包,“殿下,这个就是家父曾经见过的植物,但不确定是不是殿下想要的。请殿下长眼!”
包裹打开,里面是一株竭尽干枯的植物,以及二十几粒种子。
朱寿详细打量之后,大喜过望,“对,就是此物。”
金蜀黍,就是玉米。
现在大明帝国的亩产量最大也就两石,折算下来大概三百二十斤。
在没有好的灌溉技术,以及化肥的作用下,这已经产量极限了。
历朝历代,粮食的亩产量都没有什么太大的变化。
甚至是,哪怕没遇到天灾人祸,也完全靠老天爷赏饭。
现在不一样了,有了金蜀黍,就是一场变革性的农业革命。
(https://www.yourxs.cc/chapter/5391389/11111043.html)
1秒记住游人小说网:www.your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your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