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5章 去倭国,顺手就灭了【求月票】
平壤城的硝烟尚未完全散尽,大同江上的唐军巨舰仍在缓缓巡航,舰舷炮口的余温还在。
李承乾在裴行俭、高延寿等人的簇拥下,踏上了曾经属于渊盖苏文的大对卢府。
府内尘埃落定,唯有梁柱上未干的血迹,还在无声诉说着昨夜的激战。
他抬手示意众人落座,目光扫过殿中诸将,沉声道:
“平壤既破,高句丽之局需速定。今日召诸位前来,便是要议一议战后安置与东疆长远之策。”
话音刚落,裴行俭率先起身:“殿下,如今渊盖苏文被擒,城内残余势力虽已溃散,但民心未稳,粮荒未解,需先固根本。”
李承乾微微颔首,指尖轻叩案几:
“孤已有决断。传孤命令:即刻开启唐军随军粮仓,按户分粮,每户先予三石,解燃眉之急。”
“另外,派遣随军军医,医护兵,遍历街巷,救治伤患,无论军民,一视同仁。”
说到此处,他看向一旁的高延寿,语气多了几分郑重:
“高将军,你本是高句丽旧臣,熟知本地风土人情。”
“孤任命你为安东都护府副都护,领平壤刺史,赐爵乐浪郡公,总领高句丽旧地民政,负责编户齐民、恢复农桑。”
“你需记住,如今此地已是大唐疆土,百姓皆是大唐子民,切不可再分彼此,若有官吏苛待百姓,你可先斩后奏。”
高延寿闻言,当即起身叩拜,声音带着几分激动:
“臣谢殿下信任!定不负殿下所托,必让辽东百姓安居乐业,不复战乱之苦!”
他曾被李承乾逼着为大唐绘制高句丽堪舆图,后被李承乾放回高句丽当间谍,本打算就此逍遥。
可他心知李承乾的厉害,也知渊盖苏文囚禁了高句丽王,故而下定决心举兵反抗。
不管这中间有多少小九九,最终皆因渊盖苏文弑君而坚定。
如今得李承乾重用,既能报旧主之仇,又能为百姓谋福祉,心中再无半分疑虑。
“将军请起!”
李承乾扶起高延寿,又看向殿外候命的李思远,道:“李主簿。”
“臣在!”
李承乾唤出李思远的名字,见他快步入门行礼,便沉声道:
“你潜伏敌后,功不可没。擢升为安东都护府长史,赐爵白江侯,赏千金。协助后续镇守将领操练兵马,防范周边残余势力反扑。往后辽东军务,你需多费心。”
“臣谢太子殿下提拔!”
李思远惊喜交加,伏地叩首:“定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他怎么也没想到,自己能一跃成为都护府长史,深知这是李承乾对他的莫大信任,心中也早已暗下决心,要以战功回报这份知遇之恩。
而在场的众将,无不面面相觑。
这两个高句丽降臣竟得如此重用,实在出人意料。
唯有裴行俭等心腹明白,这是太子的制衡之术。
让高句丽人治理高句丽,既安抚人心,又互相牵制。
安置好民政与军务副手,李承乾话锋一转,目光变得愈发深邃:
“辽东之地,背靠大唐,面朝东海,战略位置至关重要。若想长治久安,必须有一员猛将坐镇。孤思来想去,唯有一人可当此任。”
诸将闻言,皆屏息等待。
只见李承乾缓缓开口:“孤欲表荐薛仁贵为平壤道大总管,总领辽东军政要务,镇守高句丽旧地,诸位觉得如何?”
“啊?”
薛仁贵大吃一惊,不由上前:“太子殿下.”
“仁贵稍安勿躁!”
李承乾笑着抬手打断了薛仁贵想说的话,然后环顾众将道:
“薛仁贵勇冠三军,早年便立下赫赫战功;此番围困平壤,他率部攻克城南要塞,斩杀高句丽大将数名,威望足以震慑四方。”
“有他在此,辽东可安。”
“殿下英明!”
裴行俭当即附和:
“薛将军不仅勇武,更懂治军之道,且体恤士卒,由他镇守辽东,既能安定军心,又能安抚民心,实乃最佳人选。”
“不错!薛统领合适!”
“薛将军坐镇辽东,当仁不让!”
其余将领也纷纷赞同。
毕竟薛仁贵的战功与威望,在唐军中早已深入人心,由他坐镇平壤,无人不服。
李承乾微微颔首,随即取出一枚虎符,交给薛仁贵道:“孤给你三年时间,要让这片土地再无反心。可能做到?”
薛仁贵单膝跪地,声如洪钟:“末将必使高句丽永为大唐屏藩,若有差池,提头来见!”
“好!”
李承乾满意地点点头,又嘱咐道:
“记住三点:一,推行均田制,让百姓有地可种。”
“二,兴建学堂,教授汉话汉字。”
“三,选拔高句丽才俊入长安科学院、军事学院。文化同源,方是长治久安之道。”
“末将领命!”
随即,李承乾便命人拟写表章,快马送往长安,奏请皇帝批准。
待此事安排妥当,他话锋陡然一转,目光投向殿外的东方,语气中多了几分凌厉:
“如今高句丽已平,但东海上的倭国,却仍在蠢蠢欲动。”
“孤听闻,倭国近年多次派使者联络高句丽,暗中资助渊盖苏文粮草器械,妄图牵制我大唐。”
“此等跳梁小丑,若不趁早剪除,日后必成东疆大患。”
话落,殿内诸将皆面露惊色。
高延寿、李思远回到高句丽的这段时间,对倭国的动作也有所耳闻。
只见高延寿率先起身道:
“殿下所言极是!倭国自隋时便屡犯朝鲜半岛,如今又暗中与渊盖苏文勾结,其野心不小。若不加以惩戒,恐日后他们还会袭扰我大唐沿海州县。”
“不错!”
李思远也附和道:“当初我们在长安的时候,他们就几次联络我们,图谋不轨,还从大唐掳走了不少工匠,以及盗取了许多资料,此等卑劣之国,必除之!”
“殿下。”裴宣谨慎开口:“我军刚经大战,是否需要休”
“孤意已决,待辽东局势稍稳,便亲率大军,东渡东海,一举灭了倭国!”
李承乾站起身,打断了裴宣想说的话,走到府中,目光幽深地说道:
“孤这样做,一来,可绝东疆后患;二来,也可向四海彰显我大唐天威,让周边诸国不敢再犯我大唐疆土。”
“殿下,东渡作战,需倚重水师。”
苏定方略一思索,随即道:
“如今大同江上的十余艘巨舰,乃是我大唐最新打造的‘镇海舰’,舰坚炮利,足以应对倭国水师。”
“但倭国地处东海之中,路途遥远,需提前筹备粮草、淡水,还要绘制详细海图,以防迷路。”
“苏统领考虑周全。”
李承乾赞许道:“此事便交由裴行俭负责。”
说完,扭头看向裴行俭,又道:“行俭,你即刻派人联络江陵水师,调遣二十艘‘镇海舰’前来平壤汇合。”
“再筹备三个月的粮草、淡水,以及足够的火药、炮弹。”
“另外,让希尔德派人乘船前往倭国沿海,探查其港口布防、水师动向,绘制详细海图”
说完这话,他顿了顿,又看向高延寿:
“高将军,你负责安抚辽东百姓,尽快恢复农桑,确保平壤城内粮草供应充足,为大军东渡提供后勤保障。”
“李思远,你协助薛仁贵操练兵马,挑选精锐士卒编入东征军,务必保证大军战力。”
“诺!”
众人齐声领命,殿内气氛顿时变得热烈起来。
灭高句丽已是不世之功,如今再议灭倭之策,若能成功,便是开拓东疆、扬威四海的壮举,在场诸将谁不愿参与其中,留名青史?
李承乾看着众人的神情,心中也颇为振奋。
他抬手示意众人安静,沉声道:“孤计划一个月后,即下月初一,从平壤出发,东渡东海。在此之前,诸位需各司其职,务必做好一切准备。”
“孤要让倭国知道,犯我大唐者,虽远必诛!”
“遵殿下令!”
诸将齐声呐喊,声音震得殿宇梁柱微微颤动。
接下来的一个月里,平壤城内外一片忙碌。
高延寿派人走遍辽东各地,安抚百姓,登记户籍,发放粮种,鼓励农民重返田间。
短短数日,便有数十万百姓重返家园,田野间再次出现了耕作的身影。
李思远则协助薛仁贵,从唐军与高句丽降卒中挑选精锐,组成了一支五万余人的东征军,日夜操练,熟悉海战战术。
裴行俭则往来于平壤与江陵之间,调遣水师,筹备粮草。
江陵水师接到命令后,迅速挑选精锐舰只与水兵,满载粮草、淡水与军火,日夜兼程赶往平壤。
希尔德也派人,在常威的带领下,纷纷乘船出海,深入倭国沿海,绘制出了详细的海图,以摸清倭国水师的布防情况。
倭国水师虽有数百艘战船,但多为小型船只,装备落后,根本无法与大唐的‘镇海舰’抗衡。
此时,大同江的晨雾尚未散尽,李承乾立于‘镇海一号’舰的甲板上,凝视着水兵们检修火炮。
海风卷着咸湿气息掠过甲胄,他指尖刚触到冰凉的炮管,裴行俭便捧着鎏金铜匣快步登舰,神色急切:
“殿下!长安八百里加急,陛下亲笔诏谕!”
李承乾抬手止息甲板动静,接过铜匣时指腹已触到匣身余温。
这是快马日夜兼程的痕迹。
待展开明黄诏纸,目光扫过‘诏回李泰’、‘罢免房玄龄、李靖仆射之位’几句,他眉头骤然蹙起,指节不自觉攥紧了纸角。
“魏王回长安?”
李承乾低声重复,眸中闪过一丝锐光。不过却没有表现出任何不悦。
可当看到‘罢免李靖左仆射’时,他又不禁驻足沉思。
“殿下,诏谕中还提及李绩任兵部尚书、戴胄任刑部尚书。”
裴行俭补充道:“另有密信,说长安城内已拘押十余名涉嫌瞒报疫情的官员,刑部、大理寺正连夜审案。”
李承乾展开随诏而来的密信,目光快速扫过,脸色渐沉。
“殿下,陛下此举,意在制衡啊。”身后的裴宣忍不住插嘴道。
李承乾转身,淡淡道:“裴统领如何看待?”
裴宣沉吟道:“陛下罢免房相与李卫公,表面是问责,实则是剪除殿下羽翼。启用魏征为右仆射,多半是为了让殿下安心。”
“而魏征此人,刚正不阿,必能整饬朝纲,且他向来支持殿下,不会任由朝局偏离。”
“那刘洎呢?”
“刘洎此人,精明有余而格局不足。陛下用他为左仆射,是要用他的‘锐气’来制衡魏征的‘刚直’。”
裴宣眼中闪过睿智的光:“至于召魏王回京陛下这是要给殿下立个竞争对手,以防殿下功高震主。”
李承乾嗤笑:“青雀?就凭他?”
“殿下不可轻敌。”
裴宣正色道:“魏王在士林中声望颇高,又得部分山东士族支持。再加上之前在江南赈灾有功,如今陛下明显表现出对殿下的忌惮,那些原本中立的势力恐怕会倒向魏王。”
裴行俭插话:“最麻烦的是戴胄查案。长安疫情之乱牵扯甚广,若有人趁机栽赃陷害.”
“他们不敢。”
李承乾语气笃定:“孤灭了四国,又在辽东立下不世之功,此时若有人敢在长安兴风作浪,就是自寻死路。”
说完这话,他走到案前,铺开东海地图:“这些朝堂争斗暂且放一边。当务之急是东征倭国。”
裴宣又忍不住蹙眉道:“殿下刚平定高句丽,如今朝中多变,又要远征倭国?是否太过急躁?”
“正因为刚平高句丽,才要趁胜追击。”
李承乾手指点在地图上的对马岛:
“倭国近年来不断骚扰新罗、百济,甚至暗中支持高句丽。其野心不小,若不趁早铲除,必成后患。”
“至于朝中……”
李承乾不由冷笑:“先让他们多蹦跶几天,等孤灭了倭国,自会回去收拾他们!”
闻言,裴宣与裴行俭对视一眼,也不再多言。
虽然他们不知道李承乾为什么要执意灭倭国,但从长安接触倭国使者以来,李承乾就表现出了对倭国的厌恶。
乃至于,倭国给大唐当狗,也嫌弃的不想要。
而一个月之后,一支庞大的舰队,从辽东出发,缓缓驶向了倭国。
(本章完)
(https://www.yourxs.cc/chapter/5408050/11110687.html)
1秒记住游人小说网:www.your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your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