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2章 又见师父
雨夜接线生
凌晨三点,林小雨接起了今晚第二十七个电话。
“您好,城市夜线,请问有什么可以帮您?”
电话那头只有淅淅沥沥的雨声。就在她准备挂断时,一个苍老的声音迟疑地响起:“请问...这里可以寄存记忆吗?”
林小雨的手指在键盘上停顿了一下。作为城市夜线的资深情感接线生,她听过各种奇怪的问题,但这个问题还是第一次。
“老人家,我们这里只提供情感倾诉服务。”她尽量让声音保持温和。
“哦...那打扰了。”声音里透着失望。
就在对方要挂断的瞬间,林小雨不知为何脱口而出:“等等!您想寄存什么记忆?”
老人叫陈伯,七十八岁,独居在城东一栋即将拆迁的老楼里。他之所以打电话,是因为拆迁队在老楼地下室里发现了一个铁盒,里面装着上百封未曾寄出的信。
“那是我年轻时写的,”陈伯的声音像老旧的收音机,带着杂音,“写给我妻子的情书。可她早就...早就走了。”
林小雨轻轻“啊”了一声。
“拆迁办说下周就要拆楼了,这些信不能留在那里。可我那小小的安置房,装不下这么多回忆。”陈伯哽咽了,“我就想,能不能找个地方,暂时寄存这些记忆。”
窗外的雨下得更大了,敲打着呼叫中心的玻璃窗。林小雨看着电脑屏幕上不断跳入的新来电提示,做了一个冲动的决定。
“陈伯,告诉我地址,我下班后过去。”
早晨六点,交接班时间到了。林小雨顶着疲惫的黑眼圈,坐上了前往城东的早班车。她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这样做——公司明确规定接线生不能与来电者见面。但那个苍老声音里的孤独,让她无法置之不理。
老楼藏在城市最不起眼的角落,像一道即将愈合的伤疤。陈伯佝偻着身子在楼道口等她,手里紧抱着一个生锈的铁盒。
“你就是林小姐?”陈伯的眼睛亮了一下,“没想到你这么年轻。”
铁盒里的信已经泛黄,但保存完好。林小雨随手拿起一封,信封上写着:“致秀英,1968年春”。
“秀英是我的妻子,我们结婚四十二年。”陈伯喃喃道,“这些信,是我在外地工作时写的。那时候没有手机,连电话都稀罕。我就每周给她写一封信,可是...”
“可是为什么没有寄出去?”
陈伯摇摇头,眼睛里泛起泪光:“我总想着下次回去时亲自带给她,可每次回家,看到她就已经满足了,忘了这些信的存在。后来她病了,走了,这些信就永远留在了盒子里。”
林小雨的心被触动了。她想起自己接听的无数通电话——那些无人倾听的心事,那些未能说出口的爱,那些被城市喧嚣淹没的真心话。这座城市太大,大到让每个人都成了孤岛。
“陈伯,我有个想法。”她说,“您愿意让我读这些信吗?”
陈伯愣住了:“读给谁听?”
“读给所有睡不着的人听。”
当晚的“城市夜线”节目,多了一个新环节——“寄存的记忆”。林小雨用温柔的声音读着陈伯写给秀英的信:
“秀英:今天工地旁的槐花开了,白色的花瓣落了一地。我想起你家门前也有一棵槐树,你说过最喜欢槐花的香味。我捡了一些花瓣夹在信纸里,不知到你手上时,香味还在不在...”
奇迹般地,那晚的来电数量减少了。平时充斥着抱怨、孤独和焦虑的热线,在那个小时里异常安静。
第二天,更多的变化发生了。
呼叫中心收到了十几封电子邮件,都是听了节目的听众写来的。有人说,这让他想起了自己的父母;有人说,这让她鼓起勇气给多年未联系的老友打了电话;还有人问,能否也寄存自己的记忆。
一周后,当林小雨再次来到老楼时,陈伯兴奋地告诉她:“拆迁办说,这栋楼暂时不拆了!”
“为什么?”
“有很多人写信、打电话,说这栋楼承载着城市的记忆,应该保留下来。”陈伯握着她的手,“谢谢你,姑娘。你不仅寄存了我的记忆,还唤醒了整座城市的记忆。”
林小雨这才知道,她的节目录音被人上传到网络,已经获得了数百万的播放量。“寄存的记忆”成了热门话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分享自己的故事。
那天晚上,林小雨接起一个特别的电话。对方是个年轻人,他说:“接线员小姐,我...我想寄存一个记忆。是关于我爷爷的,他昨天走了。我们很久没好好说话了...”
林小雨微笑着说:“请讲,我在这里听着。”
窗外,城市的灯火如星河般璀璨。每一盏灯下,都藏着无数未被倾听的故事。而在这个雨夜里,林小雨终于明白,她接起的不仅是一通通电话,更是一颗颗渴望被理解的心。
记忆或许会随着时间褪色,但那些被真诚记录和传递的情感,终会在某个意想不到的时刻,找到它们的归途。
(https://www.yourxs.cc/chapter/5413582/43982276.html)
1秒记住游人小说网:www.your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your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