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35章 :镇北军败了
听了一会儿邢怀中和两个孩子说话,姜念初和宋凛就自觉的到外面等着。
后面三人说了什么他们也不知道,不过再开门出来时,俩孩子脸上的失落已经没有了,恢复了笑容。
两人也不多嘴问些不该问的,泡了茶请邢怀中在亭子落座。
三人聊起正事,仓库剩下的两千斤红薯,姜念初直言可以送一半给官府,只是邢怀中坚持花钱买。
剩下的一千斤,她也表示明年开春后,会拿出一部分卖给想种的竹溪村村民,也会教村民如何育苗。
姜念初不缺钱,收钱是想筛掉那些想白占便宜的,毕竟如今的种还不够多,每一棵苗都很重要。
抄录的红薯的种植手册,也拿了一册给邢怀中。
正事说完,已经日上中天,眼看就是午饭时辰。
宋凛礼貌询问,“大人若不弃,不如在家中吃个午饭?”
“哦,不必麻烦。” 邢怀中摇头婉拒,“府衙还有事情要处理,我也差不多该回去了。”
看了眼在红枫树下捡叶子的俩孩子,邢怀中在袖子里摸了摸。
边开口说,“多谢二位将殿下照顾的这般好,未免引人猜忌本官日后不会再来此,红薯过几日会再派人来取。”
“日后殿下还请二位多多费心,有任何需要可使人给本官传信。”
说着从衣袖里拿出一枚小小的印章放到桌上,“这印章乃是我亲手雕刻,遇水方显独一无二,传信时可盖在信件背面。”
宋凛接过印章,点头,“孩子我们会照顾好,请大人放心。”
邢怀中告辞离开了,姜念初给小五脸上重新点上痣,当做什么都没发生,一家人其乐融融的吃了午饭。
小五心情好胃口好,吃了一大碗饭还啃了一个大鸡腿,
午后,家里可是热闹了,村民们得知知府和县令都已经离开了,一波一波的上门。
大部分是想看看土豆和红薯,还想跟宋家买点种回家种。
小部分来看知府大人的赏赐,对那块匾额尤其感兴趣。
还有是纯看热闹的,知道这事情传开竹溪村会出名,为了以后和人侃大山时有谈资。
姜念初可不想应付这些人,都交给了吴夏莲和宋天成,自己躲到了西跨院看孩子们上课。
宋凛则是去找了杨里正,在得知年后村里人可以到宋家买种,杨里正召集村民在祠堂开了个会。
把事情说清楚,叮嘱村里人别一窝蜂的上门打扰宋家人 ,这事才算了。
两日后,李遇和庞家兄弟来找宋凛,说又要出镖了,而且这次离开可能归期不定,拜托宋凛照应家中老母和妻子孩子。
宋凛猜到他们这次要送什么,也猜到他们是想留在北边,参随时可能爆发的大战。
心中不舍,但也尊重他们的决定,摆了一桌饯行酒。
又过了几日,宋天成选了个好日子,邀请杨里正来见证,把知府大人赏赐的匾额给挂了上去。
这下不止是村里人,隔壁的桂花村和槐树村的人,也跑来参观。
宋家没摆席,但买了些瓜子花生回来,吴夏莲还带着童婶几个,连夜做了许多的白面饼子,来的人都发两个。
一整日门口的人就没停过,还有妇人直接搬了小板凳,坐着嗑瓜子和前来参观的人唠嗑。
这件事也在县城传开了,相熟的朋友和生意伙伴也都上门恭贺。
从竹溪村传出去的流言,说是这两样农作物的亩产量可达到一千多斤。
姜念初听到的时候想笑,不过也能理解,水稻亩产就是最好的时候也才三百多斤。
在村民们看来,能有一千多斤就十分惊人了。
这个流言姜念初也没想纠正,等到明年收获的时候,再给广大百姓一点小小的震撼,比较有幸福感。
还有一件有趣的事就是,这些事传开后,有一日早上福子开门,发现门口竟然放了两个大箱子。
里面装的都是贺礼,还挺贵重,也不知道是上次那三家酒楼中的哪一家送的。
又过了几日后,黄掌柜亲自到竹溪杂货铺拿货,旁敲侧击的打听宋家的事。
谢淑兰回来跟姜念初一说,她也就确定了送礼的人是谁。
第二天,便派人把东西给送了回去,并带话让他们安心,她没记仇。
吃了定心丸的金阙楼,这才换了个人上门来谈生意,干辣椒要了五千斤,各种不同的口味的辣椒酱加起来三千斤,分发送往各地的分店。
有了金阙楼打头,另外两家也陆续派人登门。
到了十一月,天气已经开始冷了,街上的人都穿上了薄棉衣。
北边也频频传来消息,季容华阵亡镇北军败了,四万多兵马降了永安王。
据说,是因为镇北王手下的三员大将内斗,才导致被敌方趁虚而入。
而永安王的云晓军杀过来的时候,那三人竟然不迎敌,各自带了两万多人跑了。
逃走后,所到之处烧杀抢掠,犹如土匪一般。
其中一队人马还杀了一个县令,占领了一座县城。
最近城里都在传,云骁军不是谋反吗,为何不直入京都城,而是兵分三路线去围剿叛逃的败军。
姜念初在兰亭斋听了各种说法,可悲的是就是没有人觉得,永安王是因为不想看到叛军祸害无辜百姓。
天气越来越冷,城里的难民也越来越多,都是从北边和东边逃过来的。
云骁军和那些叛军打了一个多月,累及了几个州的百姓。
一时间,去年流民围城的情况好似重演了。
邢怀中下令各县开仓放粮,施粥赈灾,首要就是让这些人能活着度过寒冬。
张县令在门口设了粥棚,早晚施粥,坚持了半个多月撑不住了。
他又不好意思跟夫人要银子买粮食,学着邢怀中去跟城里的商贾化缘。
张县令不知道宋家如今也是富户,这缘没有化到宋家。
不过姜念初来回县城几次,看着流民越来越多,和宋凛商量了一下,请人在云栖县和府城门口都设了两个粥棚。
两边都是在中午施粥,让流民吃上了一日三餐。
而且姜念初用的是从囤货里拿出来的粮食,囤的那一百多万斤大米,终于有了用武之地。
除此之外,她还拿出一部分银子,定做了大批的棉衣棉被,分发给难民。
(https://www.yourxs.cc/chapter/5415268/44200924.html)
1秒记住游人小说网:www.your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your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