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人小说网 > 穿越1962我以八级拳打天下 > 第355章 双向共建

第355章 双向共建


刘光天的吉普车碾过乡镇坑洼的石板路,最终停在一家名为“迎宾招待所”的铺面前。

褪色的招牌在暮色中勉强可辨,像这片土地一样,带着被岁月侵蚀的痕迹。

他们没有返回蜀都的打算——无论是疲惫的身体,还是被强烈冲击的内心,都迫切需要一处安静的角落来缓冲和沉淀。

招待所的条件极为简陋,房间弥漫着淡淡的霉味和消毒水混合的气息。

墙壁上斑驳的水渍,吱呀作响的木门,以及那扇怎么也关不严、不断渗入夜风的窗户,无一不在诉说着这里的拮据。

刘振华看着父亲此刻却神色如常地检查着那张硬板床,没有丝毫的嫌弃与不满。

经过今天的事情,他自己那颗被港岛繁华娇惯惯了的心,在此情此景下,也奇异地生不出任何抱怨,只有一种沉甸甸的、与这片土地同频的踏实。

简单的晚餐是在招待所对面的小面馆解决的。

回到房间,昏暗的灯光下,刘光天搬了两把吱呀作响的竹椅到窗边,默默坐下,望着窗外沉沉的夜色和远处大山的模糊轮廓。

山里的夜,静得能听见自己的心跳。

“坐吧,”他指了指旁边的椅子,声音有些沙哑,“聊聊。”

刘振华依言坐下,他知道,父亲口中的“聊聊”,绝不会是寻常的闲谈。

“有什么想说的吗?”刘光天没有看他,目光依旧投向窗外无边的黑暗。

刘振华深吸了一口清冷的空气,试图整理纷乱的思绪:

“爸,我……我不知道该怎么说。

我从来没想过,就在离我们看似不远的地方,有这样的……这样的苦难。”

他顿了顿,那个小女孩小心翼翼藏起牛肉的画面再次清晰地浮现,

“尤其是那个女孩,她想把肉留给生病的妈妈……那眼神,我忘不掉。”

刘光天沉默了片刻,才缓缓开口,声音低沉而有力:

“这不叫苦难,振华。

这叫生活,是千千万万普通人最真实的生活。

我们只是习惯了港岛的那个‘气泡’,忘记了真实的世界是什么样子。”

他转过头,目光锐利地看着儿子:

“今天你看到的刘老师,他苦吗?

他十三年守着那个学校,跛着脚,陪着那些孩子。他本可以离开。

那些孩子,他们苦吗?

他们每天走几小时山路,吃着咸菜红薯,眼里却还有光,还对‘肉’怀着一种虔诚的感激,还对‘外面的叔叔’抱着最单纯的信任。”

“苦难会让人麻木,或者扭曲。但希望不会。”

刘光天一字一句地说,“我们今天看到的,不是绝望,是挣扎着要破土而出的希望。只是这希望,需要养分。”

他缓缓起身,在狭小的房间里踱了两步,脚步沉稳有力:

“我们华兴要做的,不只是在城市里建高楼、搞投资。

更要扎根到这些大山深处,思考如何真正改变山村的面貌。”

他的声音在简陋的房间里回响:

“慈善不是居高临下的施与,而是平等的赋能,是双向的共建。”

刘振华静静地聆听着,父亲的话语如清泉涤荡着他被繁华蒙尘的心。

他眼神中的迷茫渐渐散去,取而代之的是愈发清明的坚定:

“我明白了。”他的声音虽轻,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

“我们需要一个能持续造血、真正扎根的计划。

这不是一次性的慈善探望,而是一场需要世代坚守的承诺。。”

刘光天赞许地点了点头,脸上露出了今天第一个近乎宽慰的表情。

儿子眼中的震撼和心痛,正在转化为一种更坚实、更理性的东西——责任感。

明天,我打算进大山的更深处看看,去那些来不了学校的孩子们家里走走。”

只有亲眼看到、亲耳听到,才知道他们最迫切需要的是什么——是一条安全的上学路,是一间不漏雨的教室,还是一个能让父母留在身边的生计……”

他转过身,拍了拍儿子的肩膀,语气缓和下来:

“有些路,得自己走过才知道有多难;

有些答案,必须亲自去寻找。”

刘振华望着父亲在昏黄灯光下显得格外坚毅的侧脸,重重地点了点头。

这一刻,他明白,这不仅仅是一次慈善考察,更是一场父子共同踏上的、寻找生命真实意义的旅程。

夜更深了,山风透过窗缝,带来阵阵凉意。

窗外,繁星满天,寂静无声,却仿佛能听见种子破土而出的微弱声响。

翌日清晨,刘光天和儿子在乡镇唯一的集市上购置了米面粮油等生活物资,将吉普车的后备箱塞得满满当当。

晨雾尚未散尽,车子便沿着崎岖的山路向着大山的更深处驶去。

随着山路愈发陡峭,车轮最终在一条仅容一人通过的小径前停了下来。

父子二人将物资分装成数个背囊,踏上了蜿蜒向上的山路。

汗水很快浸湿了衣背,沉重的背囊勒进了肩膀,每向上一步,都让人对这片土地的认知更深一分。

经过近两个小时的跋涉,一座隐匿在云雾深处的小山村终于显露在眼前。

十几户人家散落在山坳间,灰褐色的木屋与苍翠的山林几乎融为一体。

若不是几缕若有若无的炊烟,几乎难以察觉这里还有人烟。

穿过歪斜的篱笆,第一户人家的景象让父子二人不约而同地停下了脚步。

低矮的土坯房在经年风雨中已显倾颓,墙面上裂着蛛网般的细缝。

屋内昏暗如夜,只在屋顶瓦片破损处漏下几缕天光,照亮空气中浮动的尘埃。

一个约莫六七岁的女孩正蹲在灶前,熟练地往灶膛里添着柴火。

铁锅里翻滚着稀薄的米粥,几片菜叶在其中载沉载浮。

刘光天蹲下身,用最温和的语气问道:“小朋友,家里就你一个人吗?”

女孩抬起清澈的眼睛,指了指里屋:“妈妈去采药了。奶奶在床上。”

顺着她指的方向,刘振华看见昏暗的里屋里,一位老人蜷在破旧的棉被中,不时发出压抑的咳嗽声。墙壁上贴满了泛黄的奖状,在昏暗中依然能辨认出“第一名”的字样。

“这些都是你得的?”刘振华轻声问。

女孩羞涩地点点头,随即又急切地补充:“哥哥去城里打工了,他说挣了钱就回来修房子。”

在另一户人家,他们见到了更令人揪心的场景。

一个十岁左右的男孩正吃力地劈着柴火,额头上沁满汗珠。

他的右脚明显有些不便,每挥动一次斧头,身体都会不自觉地倾斜。

“他的脚……”刘振华低声询问带路的村民。

“去年从山上摔下来,没及时治。”村民叹了口气,“他爹妈都在外面打工,跟着爷爷奶奶过。”

最让父子二人动容的,是在村尾遇见的一位老人。

她正坐在门槛上缝补一件早已看不出原本颜色的衣服,针脚细密而认真。

得知他们的来意后,老人执意要给他们倒水。

那只端来的碗,边缘磕破了好几个口子,她却用最干净的布擦了又擦。

“孩子们都出息了。”老人浑浊的眼里闪着复杂的光,“在城里打工……两年没回来了。”

她颤巍巍地从枕头下摸出一张泛黄的全家福,照片上的一家人笑得幸福灿烂。

她用粗糙的手指轻轻抚过照片中每个人的脸庞,这个动作让刘振华瞬间红了眼眶。

夕阳西下,父子二人站在村口的高地上,望着脚下这片土地。

每一扇破旧的门窗后,都有一个关于生存与尊严的故事;

每一张布满风霜的脸上,都刻着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爸,我好像开始明白了。”刘振华的声音在晚风中有些哽咽,“我们要做的,不是简单地给他们钱,而是……”

“而是给他们一个不离乡土就能活下去的出路。”

刘光天接过了儿子的话,目光深远,“让这些孩子不必在留守中长大,让这些老人不必在期盼中老去。”

暮色渐浓,山风掠过林梢,仿佛无数个无声的叹息。

但在这片深沉的暮色里,某种坚定的信念正在悄然生根——改变,必须从理解这片土地最深的痛楚开始。


  (https://www.yourxs.cc/chapter/5416861/43807921.html)


1秒记住游人小说网:www.your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your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