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人小说网 > 穿越1962我以八级拳打天下 > 第352章 山坳中的学校

第352章 山坳中的学校


金牛宾馆的灯火通明与会议室的热情掌声,仿佛为蜀都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然而,真正的考验始于蓝图落地的那一刻。

华兴这台精密运转的商业机器,与地方政府的行政体系开始了首次深度契合。

会谈结束后的第四十八小时,华兴先遣团队的核心人员,连同数十箱先进的办公设备和规划图纸,便已进驻了市政府紧急协调出来的一栋独立小楼。

小楼门口,“华兴集团蜀都临时总指挥部”的铜牌悄然挂上。

指挥部的灯光常常彻夜不息。

以周航为首的工作团队,采用了特区摸索出的“并联工作法”——规划、设计、预算、采购模块同步推进,与政府各部门的对接会常常从清晨排到深夜。

这种效率,让习惯了“串联审批”的本地官员们最初颇感不适。

“周总,这个用地预审,按流程至少需要十五个工作日……”一位城建局的处长面露难色。

“李处长,”周航将一份厚厚的文件推过去,语气温和但不容置疑,

“这是特区同类项目的全套审批副本,以及我们针对蜀都情况做的适应性修改和合规性说明。

我们华兴的法务和技术团队,可以确保文件在形式和内容上完全符合要求。

能否请相关科室的同志,和我们一起加个班,我们现场答疑,争取三天内走完流程?”

压力与诚意同时给到。

在吴省长“全程绿灯”的指示下,旧的流程壁垒在华兴专业的“饱和式”攻关面前,开始松动、瓦解。

一个月后,连接主城区与北部工业园区的"光华大道"奠基仪式在飞扬的黄土中隆重举行。

工地现场红旗招展,巨大的标语在风中猎猎作响。

吴省长、李市长等省市领导悉数到场,刘光天身着朴素的工装,头戴安全帽,与领导们共同执起系着红绸的铁锹,为基石培下第一抔土。

镁光灯闪烁中,台下除了欢呼的群众和媒体记者,还站着一些神色复杂的身影——本地的建筑商、建材供应商,以及某些相关部门的官员。

他们注视着台上那位气定神闲的万亿富豪,眼神中交织着敬畏与不安。

这位过江猛龙,不仅没有按规矩"拜码头",反而一举打破了他们赖以生存的利润格局。

几天后,就在周航带领团队全力推进战略布局时,

谁也没有料到,刘光天却亲自驾驶着一辆军绿色吉普车,载着儿子刘振华悄然驶上了蜀都远郊的崎岖山路。

没有向导,没有随从。

吉普车在坑洼的土路上颠簸前行,车后扬起滚滚尘土,将喧嚣的城市远远抛在身后。

每到一个岔路口,刘光天就会停下车,摇下车窗,向路过的老乡询问:

"老乡,请问去山上小学怎么走?"

老乡们总是热情地指点:"往前头开,看到棵老槐树往右拐,顺着土路一直走嘞!"

几个小时的颠簸跋涉,吉普车在仿佛没有尽头的盘山路上摇晃,窗外的景色从城市的喧嚣变为田野的静谧,最终没入层峦叠嶂的苍茫。

刘振华望着窗外飞逝的景象,港岛中环那玻璃幕墙反射的刺眼阳光、维多利亚港畔湿润的海风,仿佛已是上辈子的记忆。

当一座隐匿于山坳中的村小终于出现在眼前时。

所谓的学校,不过是几间低矮的土坯房,静静地卧在山坳里。

斑驳的黄土墙面裂开了几道狰狞的口子,如同岁月刻下的伤疤。

屋顶覆盖着陈旧发黑的老瓦,几处甚至用茅草勉强填补着漏洞。

唯一能标识其身份的,是操场中央——那不过是一块被踩得坚实的泥地——立着一根木头旗杆,顶端一面褪色的红旗,在闷热的山风中无精打采地垂着。

两人走近唯一一间传来读书声的教室,透过没有玻璃、只用破旧纱网遮挡的窗洞望去:

刘振华的心,在那一刻,被猛地攥紧了。

十几个穿着衣衫破旧的孩子,挤在由长木板和残砖搭成的“课桌”后。

他们的小手紧紧攥着短到难以握住的铅笔头,额头上沁出细密的汗珠,正仰着头,跟着讲台上那位声音沙哑、面容憔悴的老师,一字一句地朗读着课文。

那位老师,看年纪有近五十岁了,头发已经花白了大半。

他站姿有些奇特,一条腿明显地使不上力,走起来微微跛着脚。

然而,他却努力地挺直了自己的腰杆,汗水已经浸湿了他后背的衣服。

他的声音因为长期授课而沙哑,但每一个字的吐露都清晰而用力,回荡在简陋的教室里。

闷热的空气从破损的窗洞涌入,孩子们通红的小脸上挂满汗珠,手中的石板也被汗水浸得发亮。

然而,唯有那一双双盯着斑驳黑板的眼睛,亮得惊人。

那光芒,瞬间刺痛了刘振华习惯了繁华的眼睛。

他下意识地伸出手,轻轻触摸那土坯墙的裂缝,指尖传来的灼热与粗砺,与他昨日从小享受的港岛繁华,形成了无比尖锐的对比。

恍如隔世。

刘光天站在他身后,目光深沉地扫过这片土地,

扫过那位残疾却挺直脊梁的老师,扫过那些在酷热中依旧闪亮的眼睛,缓缓道:

“看到了吗?这里,才是我们真正该投资的地方。”

这句话,像一道闪电,劈开了刘振华心中的迷雾。

他看着那位跛脚却站得笔直的老师,心中翻涌着前所未有的震撼。

他忽然明白了“投资”的另一层含义。

父亲带他来这里,看的不是贫困,不是破败,而是这破败中顽强燃烧的火种。

那上百亿的投资规划,或许能堆砌起更高的摩天大楼,创造惊人的财富数字。

但在这里,在这片看似一无所有的土地上,投资哪怕微不足道的一点资源,都可能点燃无数个未来的希望,改变一群孩子乃至一个地区的命运。

这种投资,回报的不是金钱,是一个民族的脊梁与未来。

这位老师,用他微薄的力气、残疾的身体,尚且在这里为孩子们支撑起一片精神的天空。

那么,拥有巨大资源和能力的他们,

又该如何用自己的方式,去支撑起更多这样的“脊梁”,

让这份在艰难中也不曾弯折的坚守,能够传递下去,能够看到希望?

他收回手,指尖的灼热已被心中的滚烫所取代。

他再次望向那间教室,目光不再仅仅是同情与震撼,而是多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与了悟。

他知道,他人生的轨迹,从触摸到这面土墙、看到那位老师的脊梁的这一刻起,已经发生了不可逆转的偏转。

就在这时,那位老师敏锐地察觉到了窗外的目光。

他朗读的声音微微一顿,抬起眼,恰好与刘振华探寻的视线在空中相遇。

那是一双深邃、带着些许疲惫,却异常沉静的眼睛。

老师没有惊讶,也没有被窥视的不悦,只是对着孩子们温和地说:

“大家自己先把下一段课文读三遍,不认识的字互相问问,老师出去一下。”

教室里响起了参差不齐却格外认真的读书声。

老师这才放下手中的课本,擦了擦额头的汗,微微跛着脚,一步步地走了出来。

他的步伐虽因腿脚不便而略显迟缓,但那挺直的腰背却没有丝毫佝偻。

他走到父子二人面前,脸上是常年在山野间被风霜刻下的皱纹,却带着温和的笑意:

“两位同志,是从山外面来的吧?这么热的天,路上辛苦了。”

他的声音近距离听来,沙哑感更重,却透着一股真诚的热情。

刘光天上前一步,郑重地伸出手与老师握了握:

“老师,打扰您上课了。我们……只是路过,进来看看。”

“不打扰,不打扰。”老师连连摆手,回头望了一眼教室里的孩子们,眼神里满是慈爱和一丝不易察觉的忧虑,

“我们这地方偏,难得有外面的人来。孩子们看到生人,也挺新鲜。”


  (https://www.yourxs.cc/chapter/5416861/43829040.html)


1秒记住游人小说网:www.your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your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