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4章 无奈之举?
普智缓缓吐气,像把肩上的那口气卸了一半。他问:“师父,你为何说这是无奈之举?我想听得更明白些。”
慈济看向窗外,松针在夜里一线一线地晃。许久,他说:“因为佛门自己已拉不回缰。你我在经里念戒,念慈悲,但庙外念的是地税、盐引、渡口、当铺、酒肆。
香火旺一处,周边的小买卖很快就围上来,执事手里握到了钥匙,难免有人要出手。”
“地方官看见了,能捞则捞,捞不到就结个好,遇缺人事再借一步。这一套串起来,比经书还顺。人心如此,我们一寺之力能挡吗?”
“挡不住。只有朝廷有这个力气,能从制度上收回去一部分,把坑填平。等他们收,不如我们先拿灯照着坑在哪。这样,至少不至于一脚把好人也踹下去。”
他把话压低:“我年轻时曾在北地见过法难余波。庙拆,僧散,许多真守清规的老僧被赶得没处落脚。有一位师叔,掩着破袈裟坐在雨里,手里还捏着一串断了线的念珠,嘴里念的是愿诸众生离诸苦厄。”
“我那时记在心里,若哪一天我坐到这个位子,遇到风口,能护几个人便护几个人,能护一座庙便护一座庙。如今到了这一步,与其让风雪劈头盖脸,不如先把路上的草割一割。”
普智垂眼:“弟子明白。”
慈济见他心定,便把活交下去:“你回去挑人,十六人一队,挑会看账、会说话、走路稳的,别挑爱抖机灵的。每人带一册薄簿,一支炭笔,一串数珠。薄簿不写真名,只写符号。”
“我再给你一套口诀,都是老账房流下来的手眼,学熟了,去看哪家香火不对,门口长夜灯的油有没有掺水,题名簿上施主字迹是不是一个人写的。
库司上锁的角度,能看出里头有没有人常翻。你多带几个眼尖的,别带耳朵多事的。”
普智点头,忽又想到一层:“师父,若朝廷借势把寺里香火钱也要做细账,日后步步紧,我们还怎么周济贫户,怎么维持庙学?”
慈济摆手:“这正是我们现在要做的。先把好账与坏账分开,主动把好账摊在桌面上:哪些是常住用度,哪些是庙学、贫病、路祭。账摊得越清,朝廷越知道哪一块不能动。”
“等他们问起来,我们有一套自己的规制,能对得上号,彼此好谈边界。若我们自己说不清,别人就会替你说清,到时你想周济也难。”
他顿了顿,语气转柔:“佛门与大宋并非对立。朝廷需要安民,佛门也在安人心。可安人心的前提,是我们自己心里不做贼。你记得这一句,走到哪都不会偏。”
普智起身,合十再礼。他的性子里有股冲劲,这会儿被一层一层话压成了路。他道:“弟子这就去准备。三日内,队伍齐,路数熟,随时可发。”
慈济点头,又把他唤住:“再添一项。挑两人专门做笔记,只记流程,不记秘辛。将来要是有人问我们如何做的,我们能给一套清楚可复制的法子。
这叫立章程。我们不是去打一仗就走,我们是在搭一座桥。桥搭好了,别人可以跨,我们也可以退。”
普智笑了一下:“师父是想得远。”
慈济也笑:“想远些,走得稳。去吧。”
普智告退。走出禅房,夜风扑面,寺里很静,钟鼓声像从很远的地方传来。他一路往后院走,心里把人名、面孔、能力一一翻过。
他记起有个小师弟会抄经,字看着温顺,却最能看出人写字的力气;又记起山门外经常来卖纸的老胡,嘴碎,却每逢雨后必第一时间来换湿纸,说明他走街串巷快,消息灵。他想着要让人去摸那老胡,说不定能搭上一条不显眼的路。
第二日清晨,普智在库房边的小屋里开了个小会。窗纸半卷,天光斜进来。他把师父的意思拆成几段,讲给众人听。众人或紧张或兴奋,更多的是不知所措。
他便换一种更直白的说法:这次出门,像行脚,也像做学问。你看的不是别人祭了几盏灯,你看的是灯油从哪来,用得多不多,账上写的是多还是少。
你问的不只是田契在哪,你问的是田契谁在管,村里人是不是爱答不爱答。一切写在册子里,不做评断,不落话柄。有人问你为什么看得细,你就说学问要细。
他教他们几条细眼。进庙先看门槛,旧的门槛若换了新木,又没有大修,说明有人常抬重物出入;看钟绳磨痕,香火旺不旺,有时不在钟上听,在钟绳上看。
看功德碑,新碑字迹若一个匠人写了五块,说明有人急着把账挂上石头。看库房,锁头若常换,或者同一把钥匙有两串,说明账不在一只手里。看偏殿,供桌下若有新垫木,多半是留暗格;看井边泥土新旧,井口砖缝里有灰,可能有人动过。
众人听得目不转睛。普智又把三条戒律重复了一遍,最后道:记住,我们不去破人家的门,只去看人家的路。路看清,就够了。
三日后,第一拨人先行,第二拨第三拨随后。出门时不鸣钟,不辞行,像往常行脚一样。寺里日课仍旧,晨钟暮鼓一响,谁也看不出少了几张面孔。
与此同时,慈济把另一摞事安排下去。他让经房把大报恩寺这几年的善账整理成册,分门别类,抄三份。第一份留寺里,第二份藏在塔下,第三份他打算合适的时候送去三教司。
他还让库司把常住账做一个简本,把每年的粥棚、施药、冬衣、葬贫等用度,按月做明细。做这些,一面是自检,一面是示诚。
他也清理了一遍寺里的护院,裁了几名嘴上没把门、手上太硬的人,留下稳妥的做边角。对外只说换差,不说缘由。一个月后,这些护院若再出去收渡钱,路上少几分凶气,也就少几分是非。
又过数日,第一批线头回到暗点。薄簿翻开,字迹各异,内容却有一个规律:不写评语,不写猜测,只写所见。
某县某寺,香灯处每日油数,从初一到十五忽增忽减,与功德簿所记不合;某州某庵,讲经时常有豪奴出入,出入簿未有其名;某郡某寺,义仓仓门上新漆,锁眼却陈旧,锁匙两人皆有佩挂。
(https://www.yourxs.cc/chapter/5416952/23589745.html)
1秒记住游人小说网:www.your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your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