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人小说网 > 都重生了谁还做演员啊 > 第442章 诺贝尔物理奖得主

第442章 诺贝尔物理奖得主


洛珞的这通电话给张云超带来了不小的惊喜,不仅仅是他本人,大部分国人对于诺贝尔奖确实都有种格外不同的重视,张云超也不例外。

    而且诺贝尔奖的政治影响是其他任何奖项都没法替代的,抛开那些华裔,这还是首次有着华国国籍的科学家获得这一奖项,这个荣誉远非其他奖项可以比拟。

    洛珞其实也很想要这个奖,因此才着急打电话,是想问问张云超,自己这个时间段是否方便出国。

    只不过其实无论他打不打这个电话,张云超都会很快知道这个消息,诺贝尔奖全球公布的时间也仅仅比得主收到通知晚一点而已。

    2011年10月4日,斯德哥尔摩时间13:00。

    瑞典皇家科学院主会议厅的橡木门准时开启,深蓝色丝绒帷幕下陈列六把高背胡桃木椅,正前方讲台镶嵌诺贝尔头像徽章。

    全球百余家媒体镜头聚焦空荡的讲台,现场仅余文件翻页的窸窣与摄像机的电流声。

    五位西装革履的评委会成员鱼贯而入,胸牌标注各自姓名与职务,主席索尔伯格手持密封信封居中而立。

    当评委会主席索尔伯格缓步走向讲台,展开印有皇家科学院徽章的信封时,后排一位胸前别着五星红旗徽章的中年记者——新华社的赵伟,下意识将手指悬在录音笔的暂停键上,掌心渗出薄汗。

    过去四年他追踪报道洛珞的诺奖提名,始终与这座奖杯失之交臂的遗憾,此刻化作喉头的紧绷。

    索尔伯格轻触麦克风开关,金属支架折射出阵阵冷光:

    “女士们先生们,现在我宣布201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归属。”

    他拆开双层防伪信封时纸张撕裂声通过扩音器放大十倍,好像是给大家拍照的预告,顿时全场快门声骤如暴雨。

    “本年度奖项授予华国科学家洛珞博士。”

    哐当!

    赵伟膝头撞上折叠椅,金属碰撞声让前排的BBC记者皱眉回头。

    但他浑然未觉,只是死死盯着屏幕上突然打出的汉字姓名。

    耳机里传来后方编辑室新人颤抖的求证:

    “赵老师!是、是我们那个洛神吗?”

    此刻索尔伯格的声音通过同声传译系统震动着所有录音设备:

    “他创立的洛氏湍流理论,彻底重构了人类对纳维-斯托克斯方程解的理解。”

    镁光灯如雪崩般爆发时,委员会秘书展开羊皮纸补充关键判词:

    “此理论经风洞实验与气象模型得到局部验证,而真正的决定性证据——”

    秘书停顿的这段时间内,快门声陡然密集:

    “来自华国黄泽岛的盘古核聚变装置。”

    大屏幕同步切换出两组数据:左侧是《数学年刊》刊登的拓扑手术刚性分解引理,右侧则是盘古堆主控台记录的实时波形——高能激光轰击燃料靶丸第303毫秒,湍流涡旋结构完美贴合理论预测曲线。

    索尔伯格扶正眼镜宣读标准程序:

    “颁奖典礼将于12月10日在斯德哥尔摩音乐厅举行。”

    路透社记者汤姆森键盘已敲出标题草稿——《东方数学家以人造太阳破解世纪难题》,发送键在话音落定的同时按下。

    评委会秘书的判词落下时,赵伟左手正盲打短信,指甲在键盘刻下“历史突破”四个字。

    一滴汗沿着他紧绷的颧骨滑进衬衫领口——三小时前国内编辑部还在争论是否要预留头条版面,此刻总编的回复已疯狂震动他的裤袋:

    “所有专栏清空!领导办公室来电要简报!”

    路透社记者汤姆森敲击笔记本的脆响惊醒了他。

    赵伟突然推开座椅起身,三步并作两步冲向走廊。

    在猩红地毯尽头,他对着卫星电话大声喊道:

    “不是跟进报道!是改写历史的通告!”

    喘息间歇,他瞥见玻璃倒影里自己通红的眼眶,竟比当初在人民大会堂报道奥运会时还要滚烫。

    转身奔回会场时,撞见法新社记者举着咖啡杯喃喃“26岁的物理奖得主还是电影导演?”——赵伟脚步微顿,嘴角勾起刀锋般的弧度。

    让世界看看新时代的华国,他想着,将镜头对准了评委会身后那面首次为华人科学家升起的瑞典国旗。

    ……

    2011年10月4日,19:08。

    中央电视台的主持人李小萌正端坐在演播室内,背景是熟悉的蓝色导播屏,她面带职业微笑,声音柔和地播报着全国的降温趋势。

    观众们正吃着晚饭,客厅里弥漫着热汤的香气,孩子们写作业的沙沙声被电视里的柔和语调所覆盖。

    一切都显得那么平常。

    突然,导播室的信号灯急促闪烁。

    李小萌耳边传来一声低语:

    “李老师,紧急插播!重大新闻!”

    她不动声色地微调了麦克风的位置,眼神微微一凝——作为资深主持人,她知道,这种中断只在历史性时刻发生。

    导播屏猛地切到一个醒目的红色边框,中央是硕大的诺贝尔奖章图标,旁边写着一行白字:

    “紧急插播:华国科学家首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背景音乐瞬间切换成激昂的进行曲节奏,低沉而庄重。

    “观众朋友们,大家好!现在是北京时间19点08分,我们中断正常节目,为您播报一则震撼人心的新闻。”

    李小萌的声音突然拔高,带着难以抑制的颤抖。

    她双手紧握稿架,指节发白,脸上泛起了激动的红晕——那是一种源自肺腑的喜悦。

    “就在今天瑞典斯德哥尔摩时间的13:00整,瑞典皇家科学院的新闻发布会上正式宣布,我国杰出数学家洛珞教授荣获201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她停顿了一秒,深深吸了口气,眼中闪动着泪光。

    导播屏配合着切换到了洛珞的个人照片——一张年轻而沉稳的脸庞,正是他在数学大会上领奖时意气风发的影像。

    “诺贝尔物理学奖,这个象征着人类智慧最高峰的金字塔奖项。”

    李小萌的声音转向沉凝的叙述腔调,仿佛在诵读一部史诗:

    “自1895年设立以来,它只授予那些真正改变世界观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居里夫人,他们点亮了人类文明的灯塔,而今,这枚耀眼的勋章终于花落华国!”

    她的话里带着不可掩饰的自豪,每一个字都敲打在观众心上。

    诺贝尔物理学奖,多么遥远的概念啊:它不光是全球数亿学生心中的圣殿,更是国家科技实力的终极证明。

    过去一百多年,我们只能仰望那些西方名字;现在,洛珞教授的名字将永远镌刻在这份荣耀的名单上,这是华国历史上的第一次——零的突破,民族的骄傲!

    李小萌翻动稿纸,语速加快,声音却依然清晰有力:

    “诺贝尔评委会指出,洛珞教授的获奖源于他在纳维-斯托克斯方程领域开创性的贡献,他用精妙的数学理论证明了这一流体动力学基石的解存在性与光滑性,这可不是普通的方程,它是研究湍流现象的核心,像风、水、大气运动全都逃不开它的掌控!评委会强调,洛珞教授的理论已被全球多国实验验证——从法国的风洞到气象模型,它正重塑我们对物理世界的理解。”

    这才是洛珞的“厉害”之处:年仅22岁就摘得菲尔兹奖时,他用数学的锋芒证明了自己的天才;如今,27岁的他更用这项诺奖,让世界看到华国科学家无需倚靠工程奇迹,也能以纯理性之美撼动整个物理学界。

    评语中称洛珞为“21世纪的数学革命家”,他用方程重构了宇宙的图纸——不是靠蛮力,而是靠头脑中的银河繁星。”

    李小萌的语调转向真诚的赞扬,她对着镜头微笑,声音温暖如春风:

    “此刻,我满怀激动和敬佩,邀请所有观众和我一起祝贺洛珞教授!这位年轻的华国之子,让我们见证了什么叫风华正茂、国士无双,他用智慧将不可能的难题化为可能的钥匙,他的故事告诉我们:科学的星辰大海里,华国人不再只是追随者,而是开拓者!这不仅是一枚勋章,更是亿万华人的梦想成真。”

    此刻BJ一户普通的客厅里,饭菜的余香尚未散去。

    王卫国习惯性地拿起遥控器,准点打开了新闻。

    片头乐响起,屏幕上金色的长城蜿蜒而过,他端起半凉的茶水啜了一口,妻子李芳正收拾着碗筷。

    十九点零八分,画面切回演播室。

    主持人李小萌的面容庄重而清晰,她的声音透过亿万家庭的屏幕,清晰地传遍神州大地:

    “今天,我国科学家洛珞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啪嗒!”

    王卫国手里的茶杯盖子没拿稳,跌落在小几上,滚了两圈,茶水溅湿了玻璃台面。

    李芳刚走到厨房门口,手中的碗碟也忘了放,猛地回头:

    “……啥?!”

    他们的儿子,正上初二的小王,一脸的不敢置信:

    “爸?刚才电视说啥?洛神……拿诺奖了?!”

    与此同时,水木大学博士生宿舍。

    张明正对着电脑屏幕写论文,电视开着当背景音。

    当那句“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清晰传来时,他握鼠标的手猛地一滞,整个人像是被按了暂停键,随即发出一声震耳欲聋的咆哮:

    “卧槽——!!!”

    吼声冲破了宿舍楼的安静,紧接着,整层楼似乎都炸了锅,踢门声、跺脚声、兴奋的鬼叫声此起彼伏,仿佛瞬间进入了一场盛大的狂欢节。

    西南小城的一家小饭馆里。

    墙上悬挂的老式电视正播放着新闻联播。

    食客们原本大多低头吃饭或闲聊,那句“洛珞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一出来,整个饭馆瞬间鸦雀无声。

    一个带着厚厚眼镜片、头发花白的老教授猛地摘下眼镜,凑近屏幕,声音发颤:

    “洛珞……诺贝尔物理学奖……是华国……是我们华国的洛珞啊!!”

    邻桌几个大学生模样的人,像是被点燃的炮仗,一下子跳起来击掌,兴奋地大喊:

    “成了!成了!诺奖零突破!”

    每一个收看着这条新闻的家庭、公共场所、甚至路边的店铺,都在这一瞬间被同一种巨大的情感击中。

    王卫国家里:李芳顾不上收拾了,几步冲到电视前,眼睛死死盯着屏幕,像是要确认这不是幻听:

    “天哪……物理学奖……是洛珞啊!上回那个……那个盘古堆!”

    她想说盘古堆点火也是这位洛神。

    小王已经激动地在客厅里蹦跳:

    “洛神牛逼!菲尔兹加诺奖!无敌了!物理卷子上印他名字算了!”

    饭馆里的老教授:老泪纵横,喃喃自语:

    “四年了……四年了……本来该是最年轻的……”

    旁边的大学生虽然不完全明白老教授话语中“四年”和“最年轻”的遗憾,但他们完全被这历史性时刻感染了,七嘴八舌地讨论:

    “太厉害了!自己搞出理论,还能用来造出聚变堆!”“刚才新闻是不是还说他才27岁?”“这才是真正的大神啊!”“为国争光!太提气了!”

    水木大学宿舍楼的楼道里:许多门打开,年轻的学子们涌了出来,互相拥抱、击掌,有人甚至拿出了不知哪里来的小国旗挥舞。

    张明倚在门框上,看着欢腾的同学们,笑容灿烂,但心头也掠过一丝与他看到洛珞照片时同样的感慨:

    “22岁拿到菲奖就该得诺奖了……晚了四年,纪录飞了……”

    是的,要是当初第二年就能直接拿奖,就将直接打破诺贝尔物理学奖最年轻得主的记录了。

    只是可惜,瑞典皇家科学院一向注重实验结果,这才拖了四年之久,不得不说有些遗憾。

    不过这念头一闪而过,随即被更汹涌的骄傲淹没:

    “但他是洛珞啊!凭硬实力,让皇家科学院等来盘古堆的审判!一样是传奇!”

    更加激动人心的讨论更是在网络上不断进行着。

    首当其冲的就是微博久违的再次崩溃,这在时光科技如今那“坚固”的服务器下,已经是十分罕见的事了,不过细数下来似乎每次都跟洛神有关系。

    而微博崩溃前最后的定格画面:热门话题#洛珞诺贝尔#下每秒激增三万条沸腾的呐喊。

    置顶热搜是网友@数学史官的痛惜长文:

    “2007年就该属于他的桂冠啊!”

    配图赫然是四年前在马德里酒店,22岁的洛珞站在写满N-S方程的白板前的那张传世照片。

    评论区淹没在集体扼腕中:

    “那年他要拿了奖,25岁诺奖得主劳伦斯·布拉格的纪录早作古了!”

    “四年!整整等了三轮太阳耀斑爆发!”

    知乎热榜化作时间溯回的沙盘:

    热帖《迟来的冠冕是否仍是王权?》首页飘着瑞典皇家科学院的颁奖词截图:

    “洛氏理论需经物质世界审判”。

    高赞回答用血色箭头标注关键句:

    “盘古堆点火成功的监控画面就是最终审判锤!若诺奖肯像我们一样相信纯粹数学之美.”

    匿名用户晒出2007年国际数学家大会史料:

    “当年所有质疑者现在都成了他获奖背景板!”

    贴吧陷入时光倒流的狂欢:

    核能吧置顶帖《四年验证之路》热评第三千楼嘶吼:

    “风洞验证要两年!气象建模要三年!人类验证神迹的仪器跑得太慢啊!”

    “早说过菲奖只是他起点!”

    有人激动的说着。

    虽然当初洛珞获得华国第一个菲尔兹奖的时候,新闻直接将其描述成了跟诺贝尔奖媲美的顶尖大奖,甚至可以用“诺贝尔数学奖”来形容。

    但媲美终究只是媲美,如果菲尔兹奖能达到诺贝尔奖的高度,那也就不需要有“诺贝尔数学奖”这个称呼来衬托了。

    如今这万众期待的首个真正属于华国的诺贝尔奖,再次被那个不断创造传奇的人来回了国内。

    不得不说,给国人带来的精神激励远非一般的成就可以比拟,而这,也正是诺贝尔奖的魅力。

    这一刻,亿万家庭小小的屏幕上,映着那个创造了历史的年轻脸庞,新闻主持人的话语如同洪钟敲响在每个人的心房。

    惊讶、狂喜、激动到落泪、身为华国人的深切自豪、以及对那位年轻传奇的无限敬佩——无数种复杂的情绪,最终都汇成了一道响彻心底的声音:

    “他拿到了!我们拿到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国士无双,荣归四载后,再创人类巅峰。

    今夜,华国为之沸腾。

    (本章完)


  (https://www.yourxs.cc/chapter/5417889/11110680.html)


1秒记住游人小说网:www.your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your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