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人小说网 > 我的时代1979! > 第132章 给浪潮文学社的新诗和影响

第132章 给浪潮文学社的新诗和影响


章培横顿了一下,环视众人:“打开了宋代文学研究的一个新口子。以前我们总盯着‘大文体’,忽略了题跋、尺牍这些‘小文体’,可恰恰是这些小文体,最能体现文人的真实心境。成军带了个好头,往后咱们组里的研究生,也可以多关注这类小众文体。”

    这句话就把许成军抬到很高的高度。

    朱冬润组里5人,章培横组里7人,全都看向了许成军。

    开学就搞大活?

    想及他那一篇篇惊艳至及的文学作品。

    大概是天赋?

    这时,一直没说话的朱东润轻轻咳嗽了一声,会议室瞬间安静下来。

    老人看着众人,缓缓开口:“刚才听成军讲思路,听大家讨论,我很欣慰。做学术,最怕的就是‘跟风’。别人研究词,你也研究词;别人说豪放婉约,你也说豪放婉约。成军没这么做,他找了个没人走的路子,还走出了自己的东西,这就是创新。”

    他看向许成军,眼神温和又坚定:“往后继续往下做,题跋里还有很多可挖的,现在几乎没人研究,你可以试试。学术这条路,不怕慢,就怕停,只要你一直往下挖,总能挖出东西来。”

    这话不仅是对许成军说的,更是对台下的研究生们说的。

    陈尚君、黄付然等人听得频频点头,手里的笔在笔记本上写着“关注女性题跋”。

    其他研究生也若有所思,显然被老人的话点醒了。

    研讨会结束时,夕阳已经西斜,透过窗户照在会议室里,给每个人的脸上都镀了层暖光。

    朱冬润走在最后,路过许成军身边时,拍了拍他的肩膀:“好好做,别辜负了你的天赋。”

    许成军点点头,看着老人的背影,又看向手里被圈改得密密麻麻的论文。

    心里激荡的情绪不断翻腾。

    这不仅是一场研讨会,更是一场学术传承。

    从朱冬润到章培横,再到他们这些年轻学生,一代又一代人,就是这样在讨论里、在期许里,把古典文学的薪火传下去的。

    新时代的文以载道如何走?

    开学以来,他事多如麻,看似扯不出头绪,但其实按部就班。

    学术上,宋代文学研究是在复旦的立身之本,仍处于文献研究和小成果产出阶段,需要持续进行。

    古典文学现代转化,依托古典文学研究和自身写作素材,也是稳步推进,需要持之以恒,才能步步生莲。

    写作上,一本《红绸》一本《希望》各具特色,只待在文坛上扩展影响力,其他诸如散文、诗歌、短篇小说一直在产出,文学版图不断扩大。

    至于浪潮,现阶段他还是重要的参与者,慢慢的步入正轨,他就会到幕后,做决策者而非执行者,但是眼下,他还是需要在每一个环节把关的。

    其他的想法也在逐渐落实。

    事多么?

    真多!

    但没事,作为卷王,他行。

    文以载道,筚路蓝缕。

    但是已经打好了基础不是么?——

    这边的组会开的如火如荼,另一边的招新也进行的热火朝天。

    这次招新也用了后世学生会的一贯套路。

    前期物料宣传+广播轰炸,中期各系轮番宣讲+报名表收集,后期社团面试。

    林一民等人此时就在干的是各系宣讲和收集报名表。

    许成军在学生中的名气太大,此次社团招新的规模是空前的。

    千万不要忽视这个年代学生们对于文学的热情。

    更何况一首《北乡等你归》已经在全魔都传唱,并隐隐有通过学生和学校渠道向全国蔓延的趋势。

    总的来说,这一天的招新非常火爆!

    1979年9月的复旦校园,梧桐叶刚染上浅黄,却挡不住“浪潮文学社”招新现场的热烈氛围。

    从清晨开始,邯郸路校区的大草坪旁就支起了红色横幅,“浪潮文学社招新啦——与许成军共赴文学之约”的白色大字在阳光下格外醒目。

    横幅下叠着厚厚一摞油印宣传单,封面上印着许成军的节选诗句。

    类似“炊烟绕着屋檐转,归人踏着月光还”的句子,引得路过的学生纷纷驻足。

    这是新作。

    林一民攥着扩音喇叭,额角沁着汗,却丝毫没顾上擦。

    他穿着洗得发白的蓝布褂子,裤脚还沾着早上搬物料时蹭的草屑,对着围过来的学生们大声喊:“同学们!浪潮文学社今天招新!许成军同志是我们社团顾问,《北乡等你归》就是他为社团创作的!想和他一起讨论文学、写稿子的,快到这边领报名表!”

    如果许成军在这,估计一头问号。

    《北乡等你归》跟社团有个蛋的关系?

    话音刚落,人群瞬间炸开了锅。

    几个穿格子衬衫的男生挤到前排,其中一个戴黑框眼镜的男生举着笔记本追问:“林同学!许成军真的会参与社团活动吗?我特别喜欢他《试衣镜》里的心理描写,想请教他怎么写出那么细腻的人物!”

    “当然会!”

    林一民拍着胸脯保证,随手从旁边的纸箱里抽出一张报名表递过去,“成军同志说了,只要社团有需要,他每周都会来参加讨论!而且我们还会定期办诗歌朗诵会、小说创作分享会,优秀作品还能推荐给《收获》《魔都文学》这些杂志!”

    来的同学瞬间热闹了起来。

    浪潮文学社还有这渠道?

    一想第一任社长是许成军到也是理所当然。

    有门!

    不远处,周海波正蹲在地上整理报名表,他的军绿色挎包扔在一旁,里面露出半截《诗刊》。

    那是上个月刊登许成军四首诗的那期,封皮都路过的同学翻得卷了边。

    见林一民应付不过来,他赶紧站起身,把一摞刚印好的《北乡等你归》油印稿往桌上一放:“同学们别急!先领份诗稿看看!这是许成军同志前段时间创作的歌曲,现在全魔都的学生都在传,再过阵子全国都得知道!”

    胡芝也拿起来一摞油印稿,也高声喊起来:“同学们,许成军昨天连夜为浪潮文学社写了一首诗《浪潮》,感兴趣的同学快来看。”

    人群里顿时响起“嗡嗡”的议论声。

    许成军又有新诗?

    大家闹哄哄的要看个热闹。

    “别急,都有!”

    “千万不要挤,男生往后面排,让着点前面的女生!”

    中文系大二的李娟娟攥着诗稿,轻轻划过“浪潮”两个字,眼睛亮得像揣了星星。

    就见油印纸上写着:“

    《浪潮》

    作者:许成军

    你总在镜子前装成别人喜欢的样子

    炸裂的浪沫凝结成白隼

    打在脸上,疼得清醒

    你骑着理想的野马,破浪而去

    可惜这并非浪的真貌

    你把心里的光狠狠掐灭

    像港口的冷风,把我的船往死里吹

    我不敢去看那些

    被生活磨的伤疤和戴了太久的假脸

    求求你,把心掏出来吧

    别让黑暗把我们吞没

    让我凝望你的诸相

    海上的潮不停地上演

    腾跃、至巅、崩解、糅合、消弭

    冰冷地在日子里一段段发生

    于是没了当初滚烫的呼喊

    也再也听不到拼命的怒吼

    无声的潮升、无声的潮退

    直到一切结束,我站在海边

    才明白这才是浪潮的归处”

    有人轻轻地读了起来,有人听说立刻跑来抢着看诗句.

    诗歌诡异的契合着浪潮文学社的理念,沾着许成军的大名和浪潮文学社的创社。

    场面和诗歌一样在复旦大学激荡起层层浪花。

    “我刚听胡芝这小子聊这首诗!初听就觉得写得好,没想到是许成军写的!我要报名,我想跟着他学写诗!”

    “我也要报!”

    一个穿劳动布褂子的男生举着手臂喊,他是历史系大一新生吕树,怀里还抱着刚从图书馆借的《红楼梦》,“我前一阵写作业就引用了许成军的《向光而行》,老师还夸我有文采!现在能进他在的社团,说啥也不能错过!”

    招新现场的火爆远超预期。

    前期的物料宣传早已铺满校园。

    各栋宿舍楼下的公告栏都贴了招新海报,上面印着许成军的大名和作品名录。

    这是程永欣的馊主意。

    本来还想画许成军的大头像,但是许成军觉得胡芝画的像死刑犯自画像,急忙叫停。

    他文艺但不疯。

    当不了梵高。

    反对部分有效,自画像没被采纳。

    但是名字和作品名录都被继续采用。

    广播台从早间新闻开始,每隔一小时就播一次招新通知,最后还会念一段《浪潮》的诗句,“让我凝望你的诸相/海上的潮不停地上演/腾跃、至巅、崩解、糅合、消弭”的句子,让整个校园都浸在文学的“温柔”里。

    可能是温柔吧?

    林一民都想哭,他提出让许成军给浪潮文学社写首诗。

    谁知道他给出个这么个玩意!

    好不好?

    挺好!

    但你温柔点行不行!别那么暗黑系好不好!

    到了中期宣讲环节,林一民、周海波带着社团骨干分成三组,往各系教学楼跑。

    他们刚到中文系的阶梯教室,里面就坐满了人,连窗台和过道都挤着学生。

    林一民站在讲台上,身后的黑板写着“浪潮文学社——以笔为剑,以文为帆”,他刚拿出《浪潮》的诗稿,台下就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同学们,”

    林一民清了清嗓子,声音带着点激动,这是他人生中最有意义的一次活动,至少到现在为止是,按照目前的声势,浪潮文学社将把他的名字和复旦绑在一起。

    “文学不是象牙塔里的摆设,是藏在生活里的光。哪怕是村口的老槐树、灶膛里的火苗,都能写成诗。我们社团要做的,就是把这些光聚起来,让更多人看到文学的力量!”

    台下的学生们听得格外认真,历史系大三的张岚举着手提问:“林同学!社团会组织采风吗?我老家在苏北农村,想把村里的故事写下来,说不定能像许成军的《谷仓》一样,写出真实的农村生活!”

    “当然会!”

    周海波在一旁接话,他手里攥着厚厚的报名表,脸上带着笑,“我们已经计划好了,下个月就去松江农村采风,到时候许成军同志也会一起去,帮我们指导稿子!现在报名,就能赶上这次活动!”

    一旁的周永欣小声地问胡芝:“咱啥时候有采风活动了?”

    胡芝撇撇嘴:“一分钟之前。”

    “靠!”

    这话一出,教室里的气氛更热烈了。

    学生们纷纷涌到讲台前领报名表,钢笔在纸上划过的“沙沙”声,和着窗外的蝉鸣,成了最动听的声音。

    周海波忙着给大家发笔,额角的汗滴在报名表上,他却笑着说:“别急,大家都有份!咱们文学社就需要这样爱文学的同学!”

    与此同时,大草坪旁的招新点也排起了长队。

    几个社团骨干忙着核对报名表,其中一个穿碎花裙的女生拿着扩音喇叭喊:“同学们!报名表填好的先交过来!明天开始面试,地点在中文系103教室,许成军同志会担任面试官!”

    “真的吗?”

    一个扎羊角辫的女生惊喜地叫出声,她是外语系大一新生,怀里还抱着许成军的诗集,“我要好好准备!说不定能和许成军同志面对面讨论文学!”

    人群里的议论声此起彼伏,有人在讨论许成军的诗句,有人在畅想社团活动,还有人在互相分享自己写的小诗。

    一个穿军装样式外套的男生,从口袋里掏出皱巴巴的信纸,上面是他写的《校园秋景》,兴奋地跟身边的同学说:“我要是能进社团,一定要让成军同志帮我看看这首诗!说不定以后也能发表!”

    林一民跑遍了三个系的教学楼,回到招新点时,太阳已经偏西。

    他接过李继海递来的搪瓷缸,猛灌了几口凉白开,却发现喉咙还是干得发疼。

    可当他看到桌上堆得像小山的报名表,嘴角又忍不住往上翘。

    短短一天,他们已经收了三百多份报名表,比去年全校所有社团招新的总和还多。

    “一民,你快看!”

    周海波指着不远处,几个学生正围着一张《北乡等你归》的歌词讨论,其中一个女生轻声念着其中的句子,眼里满是向往,“现在不光复旦,隔壁同济、交大的学生都在传这首歌,听说还有外地学校的学生托复旦的同学帮忙要歌词呢!”

    林一民点点头,擦了擦额角的汗,又拿起扩音喇叭:“同学们!今天招新快结束了,还没报名的抓紧时间!明天面试,咱们不见不散!”

    夕阳把校园染成金色,招新点的横幅在风里轻轻晃,报名表上的字迹密密麻麻,每一个名字背后,都藏着对文学的热爱。

    林一民、周海波和社团骨干们忙着收拾物料,虽然累得腰酸背痛,却浑身是劲。

    他们相信,有这么多爱文学的同学加入,有许成军的支持,“浪潮文学社”一定会越来越好,而这份对文学的热情,也会像《北乡等你归》的歌词一样,在复旦校园里,在更多人的心里,一直传下去。

    对他们来讲,这就是青春。

    这就是许多年之后,他们在时代和岁月中一段最美好的回忆。

    而,“浪潮”也成了1979年复旦最生动的一道印记。

    2024年复旦大学校史馆记载“浪潮”系列时,有这样一句话:数十年后回望,许成军等人的创社理念早已超越社团本身:它让校园文学摆脱了象牙塔的桎梏,证明青年创作可成为时代的“文学棱镜”,既照见个体的微光,也折射社会的浪潮。而浪潮文学社,便是这一理念最忠实的实践者,亦是改革开放以来青年精神图谱的重要注脚。

——

    等许成军回来后。

    201依然在热火朝天的在讨论招新事宜。

    “今天,好多大四的都来咨询能不能加入文学社!”

    “成军说了不行,不稳定嘛。”

    “今天一共收了多少分报名表?”

    “到最后将近400份了!”

    “我去,那我们不是很成功了!”

    “包的啊!”许成军的口头禅已经被201宿舍的室友们学的非常彻底。

    等许成军进门第一时间,没有问林一民等人招新情况,而是直接叫上众人跑到食堂,打了好几份肉菜,吃了个肚圆,吃饭的时候,几人也将招新情况和许成军大致说了一下,一听400多份的报名表,许成军也是惊讶的不行。

    这还挺成功?

    至少比他预料的强了很多。

    回到寝室,几人开始翻起了报名表,进行了第一轮的初筛,不少人还夹附了自己的作品,或是诗歌、散文、小说等。

    一轮看下来还发现了不少眼熟的名字。

    林薇、陈阳、徐璐、陈商君

    师兄是硬凑啊!

    他一直惦记着的经济学许得民也在其中,除此之外,还看到了79经济系的吴伸元和77级的张伟为。

    这都是未来的名人,酌情可以考虑纳入其中。

    还有不少名字也眼熟,但是对不上号,也就此作罢。

    从400多份报名表中初筛出一大半,这年代能考上复旦且还对文学感兴趣的,确实还都有点东西。

    趁着这功夫,许成军也和201讨论了一下浪潮文学社创社的核心原则:“小而精”。

    重创作与传播避免设置复杂层级,以创作产出为核心,机构分“决策层-执行层-顾问层”,全员参与创作,无纯粹行政岗。

    决策层5人。

    许成军作为第一任社长,副社长林一民可以考虑,但是也不是第一年,大一新生还是底子薄一些。

    负责定文学社宗旨、对接校团委/校外资源、牵头重大活动、文学创作统筹、多元视角整合。

    执行层分4个部门,创作部、编辑部、联络部、组织部,全员兼职,每个部门8-10人。

    顾问层,在许成军设想里可以分为校外顾问组和校内顾问组。

    这就看许成军和学校各显神通了,校内不说,校外的,在李晓琳来的时候,许成军是和李晓琳提了一嘴,让这《收获》的未来掌门人来当一下顾问。

    李晓琳有些意动,毕竟也就是挂名,适当提供资源,和许成军画的“饼”比起来还是小儿科。

    (本章完)


  (https://www.yourxs.cc/chapter/5419477/11110989.html)


1秒记住游人小说网:www.your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your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