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人小说网 > 我的时代1979! > 第124章 在暴雨里站稳脚跟,在枯木时相信逢

第124章 在暴雨里站稳脚跟,在枯木时相信逢


笑声还没在操场散尽。

    刘铁柱刚把流动红旗递给许成军,其他系的教官就跑过来递了张纸条,他看完后捏着纸条的手顿了顿,喉结动了动才开口:“跟大家说个事,明天早上五点,我就得走了。”

    这话像阵突然的风,把刚才的热闹吹得干干净净。

    林一民脸上的笑僵住了,手里的水壶“啪”的一下掉在了地上:“教官,怎么这么快?不是说要跟我们一起吃散伙饭吗?”

    班长刘晓玥、副班长薛燕珠都愕然的看着教官。

    没错,中文系一班正副班长都是女的。

    刘铁柱虽然平时训练严厉,但是从来有什么说什么,真诚能与中文系的学生们打成一片。

    刘铁柱蹲下去帮他捡水壶,蹭到鞋跟的泥渍,声音放得轻了些:“有其他任务,没办法。”

    他起身时,见周海波正偷偷抹眼睛,那顶塞过报纸的解放帽歪在头上。“哭什么?又不是以后见不着了。”

    刘铁柱想拍他的肩膀,手抬到半空又放下,转身对着所有人说:“同志们……咳,同学们!”

    他猛地意识到称呼不对,惹得前排几个女生偷偷抿嘴。

    “这几天跟大家在一块,我瞅着你们一个个,站军姿能咬牙,拉练能跟上,就跟咱部队里刚入伍的新兵蛋子似的,有股子‘天塌下来也得站直’的劲!”

    他拍了拍胸脯,声音带着部队里喊号子的扎实劲儿,“咱军人讲究‘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你们读书人,也得把这革命意志揣怀里!往后在复旦园里,好好啃书本,把本事学到手,将来不管是搞学问,还是教娃娃,都得像咱踢正步似的,一步一个脚印,把根扎得稳稳当当!还有……”

    他突然卡壳了,粗糙的手指挠了挠后脑勺,“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那个害,说不明白了!算了,成军,还是你替我说吧,”

    “哈哈哈哈哈!”

    大家哄堂大笑。

    “刘教官,这种事可不兴替啊!”许成军笑着打趣。

    “怎么不兴?快说快说!”

    “那勉强说两句啊!”

    他看了眼林一民沾着泥土的裤脚,看了眼周海波还没摘下来的报纸帽,又看了眼刘铁柱军装上别着的旧徽章。

    “我想起第一天来军训,刘教官让我们站军姿,林一民偷偷把脚往我这边挪,结果被教官发现,罚我们俩多站了十分钟。”

    周围有人笑出了声,林一民挠着头不好意思地笑,眼角却还是红的。

    “你小子是真记仇啊!”

    刘教官笑骂道。

    许成军继续说:“那时候我们觉得军训太枯燥了,每天盼着结束。可现在真要结束了,我却想起很多事——周海波怕晒黑,往帽子里塞报纸,却在拉练时把最后一口水给了中暑的同学;班长刘晓玥、副班长薛燕珠每天早上都提前去食堂,帮我们把凉白开装进水壶;还有刘教官,他总说我们笨,却在我们练正步到傍晚时,偷偷给我们煮绿豆汤.”

    “哦对了,程永欣裤子开线了不会缝,还是胡芝给缝的~”

    众人哄笑。

    他的声音顿了顿,风吹过操场,把远处的蝉鸣也吹得近了些。

    “我知道,以后我们会走不同的路。刘教官要回到部队,守护我们的国家;我们会回到课堂,去学知识,去追梦想。但我想告诉大家,青春不是只有轻松和热闹,还有我们一起流过的汗,一起吃过的苦,一起为了一个目标努力的时光。”

    “很多年后,我们可能会忘记今天踢过的正步,忘记唱过的歌,但我们不会忘记,在复旦的操场上,有一群穿着绿军装的人,陪我们度过了最难忘的一段青春。”

    许成军举起流动红旗,“这面红旗不是给我的,是给我们所有人的,是给刘教官的。因为有你们,这段军训才变得有意义。”

    “刘教官明天就要走了,可这段日子和以前过往的人生教会我们的,是在暴雨里站稳脚跟,是在枯木时相信逢春。”

    “同学们!我们的青春,我们的成长,本就是一万次这样的磨砺和离别,才成就了如今千山般的繁盛。所以,别哭,因为我们未来都会都在彼此的生命里,活成了最壮观的风景。

    掌声雷动。

    他的话刚说完,周海波突然站起来:“教官,我以后再也不往帽子里塞报纸了!我会好好读书,像您守护国家一样,守护我们的理想!”

    所有人都站了起来,林一民大声喊:“我们会想您的!”

    “我们也会!”

    班长刘晓玥带着大家一起向刘教官道了谢。

    刘铁柱别过脸,用袖子擦了擦眼睛,再转过来时,脸上带着笑:“傻小子们,哭什么?以后好好读书,将来做个对国家有用的人,比什么都强。”

    他从口袋里掏出一把水果糖,分给每个人,“这是我从部队带的,甜的,吃了就别哭了。”

    “我就说许成军这小子行,会说!”

    “哦对了,刘教官,军训到此为止挺好的,再训就不礼貌了!”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

    复旦淞庄201宿舍的煤油灯,把许成军的影子拉得老长。

    窗台上的搪瓷杯还剩半杯凉白开,稿纸上《希望的信匣子》的修改痕迹密密麻麻,铅笔尖在“李长存冻裂的手指”那句旁顿了顿。

    他总觉得还少点能扎进人心的细节。

    内容和故事逻辑有了,但是更重要的是如何通过故事的细节,将这个故事讲的更有深度。

    门轴“吱呀”响了声,林一民端着刚打的热水进来,手里还捏着个牛皮纸信封:“成军,邮局刚送的,看邮戳是京城来的,没写寄件人名字。”

    “谢啦!等我写完这篇小说,请大伙下馆子。”

    “这算个啥事!”

    “但是馆子得吃!”周海波挤眉弄眼。

    “狗牙,少吃点吧,肚子都起来了!”

    “这是福气~羡慕么瘦猴!”

    这是胡芝,最近胡芝又多了个外号瘦猴。

    周海波起的。

    “被zbzy腐蚀的青年,就是如此嘴脸!”胡芝撇嘴。

    “给爷滚蛋!”

    一旁的程永欣插话:“成军,你不是想买自行车么?我昨儿去淮国旧(淮海路旧货商店)和虬江路旧货市场看着不少零件还行,咱可以淘零件自己组装一辆。”

    全寝室就本地人林一民有一辆“永久”,天天“耀武扬威”,程永欣家里条件好些,但是也买不起国营的自行车。

    所以,前一阵打上了“组装”的主意。

    “那感情好,忙完这阵我去看看。”

    在复旦,许成军深刻的感受到了出行的不便利,于是产生了想法——买车。

    但是买车无门。

    不是钱的问题,一辆永久150左右,他还买得起。

    主要是,在1979年的魔都,购买自行车主要依赖计划经济下的国营渠道。

    需凭自行车票购买。

    但是问题在于,自行车作为“三大件”之一,魔都自行车年产量约161万辆(凤凰、永久占主导),但需求远超供给,导致长期短缺。

    自行车票又是由单位或街道按计划分配,通常需排队等待数月甚至数年。

    一个数百人的单位每年仅能分到  2-3张票,部分单位还得通过抽签或按工龄排序分配。

    若想绕过排队,需通过“走后门”或交换其他票证获取,如缝纫机票、电视机票。

    许成军没票。

    所以对于许成军来说,或许旧货市场组装是最好的选择。

    顶多挑点好一些的零件咯。

    他笑着跟室友们寒暄几句,放下笔,拿起林一民的信,邮戳上“京城东四”四个字映入眼帘。

    透着股熟悉的文学圈气息。

    这年头“京城”东四等于文学圣地。

    一是东四有许多历史名人故居,如东四八条的叶圣陶故居,东四头条1号曾是钱钟书、杨绛的住所。

    二是文学机构和刊物云集,《人民文学》和《文艺报》这些顶级文学杂志都在这。

    许成军纳闷,啥时候他还和京城东四有联系了?

    汪曾祺?

    拆开时,一张泛黄的稿纸掉出来,钢笔字力透纸背,开头两个字让他眼皮一跳:“成军兄”。

    是北島。

    他找我干啥?

    “见字如面。前几日在《诗刊》翻到你那四首诗,《山坡上的狗尾巴草》里‘风经过时,它们就低下脑袋/不是屈服,是把阳光/别进毛茸茸的口袋’那句,我对着煤油灯看了半宿——不是写得有多巧,是你敢把情感写出来,不像现在文坛,要么喊着‘四个现代化’的口号,要么躲在故纸堆里装糊涂。后来寻来《收获》读《试衣镜》,才知你不止懂诗,更懂人心。春兰藏在床板下的碎花布,烧不掉的红头绳,这才是活人该有的念想,难得。”

    许成军靠着椅背,就着煤油灯的光往下读,纸页边缘有点卷边。

    北島的字里没绕半分圈子,直接把话砸在纸上:“我们几个凑了个《今天》,没刊号,没经费,油印机是从废品站淘的旧家伙,纸是印刷厂裁剩下的边角料,连油墨都得省着用。可就是想给诗歌留块干净地儿,不跟他们玩虚的。舒亭、茫克、江禾都在,舒亭读你《臆想》时红了眼,茫克拍着桌子说‘许成军敢写真的’,我思来想去,这‘编委’的位置,少了你不行。你诗里的‘光’不是喊出来的,是从土里长出来的像咱《今天》想做的,不唱赞歌,不避疼处,就写活人心里的东西。”

    信纸末尾,北島留的地址写得格外仔细:“东四十三条胡同,进巷第三个门,门口有棵歪脖子槐树,好找。下月初五晚上聚,要是愿来,带两页你没发表的诗稿,咱就着咸菜喝二锅头聊;要是不愿来,也盼你给句回信——不是求你凑数,是觉得,好诗该在一块儿,别散在各地的杂志里。”

    许成军把信折了又展,眼睛掠过“没刊号,没经费”几个字。

    他知道《今天》,1978年底创刊的民间诗刊的标志性刊物,朦胧诗派的根据地。

    北島、舒亭这些名字,就是从这油印纸里炸响文坛的。

    信里倒是没提顾成,但是顾成也是《今天》诗社的早期成员。

    《今天》的核心发起者其实就三个,北岛、芒克、黄锐,相比较前两者,黄锐对诗歌只是个兴趣爱好者,他更多以刊物设计者的身份出现。

    早期成员包括江禾、杨炼、顾成、舒亭、严礼等;另有史铁升、陈凯格等参与投稿或活动。

    阵容可以说非常强大。

    《今天》也是这个年代的破冰之作,一直在诗歌领域有相当强的影响力。

    1979年是其活动最活跃、影响力迅速扩散的关键年份,甚至可以说《今天》就是改开初期最重要的民间文学团体。

    但是许成军想也不想的准备回信拒绝了。

    倒不是因为什么“没刊号,没经费”。

    毕竟,《今天》影响力在那放着,再地下也比现在一无所有的复旦文学社要有牌面。

    而是,这帮人是一群纯纯的理想主义者。

    理想主义者想的东西有时候是很难实现的。

    就像顾成的“理想国”。

    太危险了、太疯了。

    虽然他们写出的东西确实瑰丽,一些诗歌和句子许成军这辈子也写不出来。

    但是就像许成军和梁小斌聊朦胧诗时说的:朦胧诗的个人化始终停留在精英化的个人。

    与许成军的文学理想相左。

    此外,更别提《今天》在1979的zz风险了。

    后天《今天》的复刊,还是北島去了挪威重新搞起来了,成为一家海外华人杂志。

    婉拒了哈~

    同一时间,BJ东四十三条的一间小平房里,煤油灯比复旦宿舍的更暗些,烟味混着油墨味飘满屋子。

    茫克把刚油印好的《今天》扔在木桌上,纸页还带着油墨的温度:“北島,你疯了?邀许成军当编委?他才多大?插队回来没两年,写的诗没几篇的,哪有咱《今天》的劲儿?”

    江禾坐在角落,手指敲着桌沿,语气比茫克缓些,却更较真:“茫克说得对。咱《今天》是朦胧诗的旗,许成军的诗算啥?《向光而行》是好,可太‘正’了,少了点撕破口子的锐劲儿。你看他写‘狗尾巴草’,写‘谷仓’,都是土味的暖,哪像朦胧诗?他代表不了我们。”

    “代表不了?”

    北島把许成军的信拍在桌上,声音提高半分。

    “你们再读他《看吧》里‘捞光凝成的琥珀亮’,读《臆想》里‘用大地窖藏的暖息/回吻大地’——这不是锐劲儿?这是藏在暖里的刀!比我‘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更扎心!”

    北島很喜欢许成军的作品。

    至于是不是朦胧诗,在他眼里是的。

    他蹲下身,从床底拖出个纸箱子,翻出几叠剪报:“公刘上个月在《文汇报》说啥?‘许成军的诗,是朦胧诗外的新路子’。《诗刊》一次发他四首,全国多少知青抄他的诗?他的资历是读者用钢笔抄出来的!”

    杨炼抱着膝盖坐在炕沿,一直没说话,这时才轻声开口:“我倒觉得行。上次顾成回来说,他能聊艾略特,也聊《诗经》,稀罕的是,他没把西方的东西当噱头,也没丢老祖宗的根。咱《今天》总说要破局,许成军来,正好能补缺,也别总觉得只有尖锐才叫诗。”

    “土味?”

    茫克梗着脖子,“咱要的是破茧,不是裹着白糖跳舞!他在复旦读研,跟朱冬润那些老教授混,回头会不会把咱的诗改得规规矩矩?”

    “你这是偏见!”

    北島抓起桌上的《诗刊》,翻到许成军的《日常切片》,“他写‘风停在枝头的瞬间/落叶忘了要去的远方/你数着窗格里的月光/月光在窗外碎成星子’,这是规矩?这是把生活写活了!咱《今天》要是只认一种诗,跟那些老顽固有啥区别?”

    (本章完)


  (https://www.yourxs.cc/chapter/5419477/11110997.html)


1秒记住游人小说网:www.your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your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