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人小说网 > 扫元 > 第121章 羽林营和重八哥

第121章 羽林营和重八哥


相传汉末时,庞统曾“半日尽断百余日积累公案”,由此被刘备奉为座上宾。

    这个故事虽然有所夸大,却道破了一理:大才办事,如庖丁解牛,看似闲庭信步,却能提纲挈领直指事务本质。

    李善长不曾从政,并无行政经验,上手却极快,石山见邵荣、李善长二人通力配合,定远军政要务皆逐步走上正轨,便趁着雪还没下大,班师返回濠州。

    鲁钱河一战,红旗营打出了威名,周边各州县官军皆严守城池,生怕石山趁势攻城略地,就连莫邪山中的山贼盗匪也不敢骚扰近在咫尺的定远民屯,还有部分山贼下山投奔红旗营。

    没有官军袭扰的压力,大军返程时的行军速度可以快不少,但石山并不急,一路观察各村社生存现状,并检查军屯、民屯建设进展情况。

    大军扎营后,各营照例呈报本部行军日志。

    行军日志的内容大致是当天人员伤病、装备折损、粮草消耗、存在的困难和请示事项等,以便主帅及时掌握全军真实情况,随时都能做出基于本方实情的正确判断。

    以往,军队规模小,行军间距不大,石山一般是在扎营时听取各营指挥使当面汇报。

    随着红旗营不断扩张,队伍规模越来越大,大军立营动辄连绵数里,有时还需要营外立营,以做到互为犄角,防备敌军偷袭。

    再动不动为了日常事务,召集高级军官开会,不仅没有效率,军官来回途中的风险也不小。

    此次定远士人来投,石山便任命其中一部分为各营书办,负责教导将士们识字和术算,并协助指挥使处理日常公文等事务。

    但行军日志必须由指挥使亲自书写,如孙德崖这等不识字的指挥使,也要亲自口述,再由书办誊写,要求保留原汁原味,以便石山从中判断其人对本营情况是否真做到了一口清。

    营外,北风呼啸,鹅毛大雪飘然落下。

    大帐内,石山坐在火盆边,翻看到骁骑营行军日志,看着李武用歪歪扭扭的错别字,描述着鸡零狗碎的日常“今日俺摔了三个跟头,捡到一只冻死野兔,烤了分给兄弟们”,有些忍俊不禁。

    尽管这份日志错漏百出,但可以看出李武的态度还是很认真,一笔一划都可见其用心。

    不像孙德崖,由书办代笔就算了,还明显不像其人能说出的话,明日须得找个机会,当面提问今日行军日志详细内容,答不上来,便要借机好生敲打一番。

    石山放下行军日志,抬头就发现帐帘外似有人影晃动,今日是郭英值守,这个时候能不经通报,直接到大帐帘门外候着的,只能是过来汇报羽林营情况的童四儿和陈大眼二人。

    “进来吧。”

    童四儿和陈大眼掀开门帘迅速入内,就站在帘门处拍打自己身上的积雪。

    石山趁机起身,活动了一下手脚,招呼二人道:

    “冷坏了吧?过来烤火。今日羽林营训练表现如何?”

    淮西这几年本就水、旱、蝗灾交替,流民遍地,虹县、五河、濠州、定远四地又连遭兵灾,留下了不少孤儿,若无人救助,这些孤儿很快就会死在某个阴暗的角落。

    石山每到一地都搜罗孤儿,身体太弱注定养不活的不要,年纪太小者先寄养在荣军社有条件的家庭,每月补贴若干钱粮,待其年岁稍长,再统一教导和管理。

    稍有自理能力的编为一营,号“羽林营”,十岁以下的羽林营由荣军社代管,半读半工,磨炼心性;十岁以上者,便需习练武艺、熟悉战阵。

    出战前,羽林营已经有四十六人,都留在了濠州。

    现在随军行动的这批孩子都是在定远找到的,一共十七人,石山便让他们随辎重营一起行动,由陈大眼和童四儿共同负责。

    其中,年龄稍大者只有八个,由童四儿带着进行一些简单的训练。

    此举当然不是没苦硬吃磨炼什么意志,乱世中能活下来的孤儿,意志已经足够坚韧,而是培养孩子们的军旅生活习惯。

    只是,孤儿们刚被收养营养还没跟上,训练和行军强度都不宜过大。

    “回元帅,今日路滑,只走了六里地,没人掉队。休整期间,帮辎重营烧火做饭。”

    经历了虹县县衙内院刘小娘子乌龙事件后,陈大眼办事妥帖了不少,石山把自己未来的储备人才交给他管理,也充分体现了对其信任。

    “嗯,不错。孩儿们都在长身体,训练要循序渐进。”

    肯定了陈大眼的成绩,石山又看向童四儿。

    “周夫子今日教的啥?”

    石山在濠州招募了两个书办,并安排其中的孔姓书办给教卫营和孤儿扫盲。

    但石山也没当甩手掌柜,不仅抽时间亲自教授孩子们,还曾旁听过孔书办的授课,结果很不满意——这厮肚子里没货还爱拽文,让教的俗体字不教,偏要讲“回字有四种写法”。

    只恨彼时手里没人,只能捏着鼻子认了。

    定远士子来投,稍稍缓解了石山的人才荒,特意挑选了为人朴实的周姓士子为教羽林营启蒙。

    “《千字文》和‘小九九’(即九九乘法口诀),都是按义父的要求在教。”

    童四儿身上有不少泥点,手上和脸上也有冻疮,精神头却很足,说完,又补充道:

    “对了,夫子还表扬了沐英(注),说他年龄虽小,却极聪慧,学字快。”

    和童四儿的经历有些类似,沐英之父早逝,其母也死在之前的动乱中,年仅七岁的沐英竟然一路乞讨到了定远城下,还以自家田地为质请求投军,也算是一时传奇。

    “好。”

    石山收养这么多孤儿,当然不是因为心善。

    这个时代孤身一人,开创的事业越大,麾下的野心家就会越觊觎,这些由他抚养并亲自教导孩子,既是石山的亲族,未来也是他事业的重要组织者和执行者,双方的感情纽带自然是越牢越好。

    “眼见着就要过年了,羽林营每人发新衣两套,等回了城,你再问下兄弟姐妹们还想要些啥。”

    “孩儿明白!”

    外面的风雪呼啸声越发响亮,石山瞅了眼帐帘,起身,童四儿会意,忙不迭的去拿披风。

    “嘿,今天这风雪真大,将士们可没火烤,你们先回去。等我巡完了营,再来看望孩儿们。”

    风雪大也有风雪大的好处,至少大雪期间,官军不可能来攻打红旗营严密驻守的城池,但在野地里扎营,将士们却饱受风雪之苦,他们都是石山当前事业的执行者,必须善加爱护。

    至于饥寒交迫的平民百姓,大元治下哪年冬天不会冻死无数饥民?

    至少红旗营控制区内,参与修城、屯垦等工程就有钱粮可领,石山不是救世主,也就能勉强养活麾下大军和部分为大军做事的百姓,偏远乡下的饥民,城中无劳动能力的老弱,就顾不上了。

    “俺为元帅备马!”

    帐外,郭英见石山出来,就要去牵马。

    “不必了。”

    石山伸手,为郭英扫去蓑衣上的积雪。

    “几个月前,咱还是个守城小卒,将士们能走的路,咱也能走。”

    乙四营,汤和巡完本营,回到自己帐中,正提笔跟自己的儿时玩伴兼友人写着信。

    石元帅攻陷濠州,大破董抟霄部官军,他这个昔日濠州市面厮混的浪荡子,也坐上红旗营指挥使的位置,还参与了鲁钱河大战,见识了元帅收服定远县文武人才的英姿。

    前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发生的事,比汤和前面二十五年的人生都要更精彩。

    冯国用、李善长等当世英杰目光高远,仅凭一些细节,就能看出石山的不凡,并果断押注。

    汤和自然没有冯、李等人超绝的战略眼光,但身在军中,离石元帅更近,隐隐预感自己正在参与改朝换代的壮举,公侯万代的天大机缘就在眼前。

    身处乱世,每个人都有强烈的“孤身危机”,石山需要收养孤儿培植亲族,汤和同样需要兄弟帮衬,他今日要联络的友人,不仅是儿时玩伴,还是能力见识远在自己之上的豪杰。

    当初,汤和刚当上指挥使,就想联系这个友人,但石山治军甚严,濠州城战后宽进严出,军中无数双眼睛盯在他身上。

    不谈能不能将信送出,便是与城外之人联系,也很容易落人口实。

    汤和只是想劝友人投军而已,其实完全可以寻石山批准,大大方方把信送出去,但他生性谨慎,不确定友人是否会来投军的情况下,不敢贸然请示石元帅。

    大军明日就要返回濠州,行进路线与友人所在的寺院相隔不到三里地,再不写信,等回到城中,就很难有这么好的寄信机会了。

    在信中,汤和先回顾了自己与友人的儿时玩乐,接着讲自己这些年的经历,尤其是投靠石元帅后的所见所闻,力劝好友投军建功立业。

    其人写得正投入,一阵凉风吹来,抬头,才发现石山已经走到自己跟前。

    “元帅!”

    “写信呢?这么入神。”

    汤和急忙起身,将还没写完的信笺递给石山,以示自己并无私心。

    石山也不矫情,笑着接过信笺,只见信上内容如下:

    重八兄:见字如面。……弟如今发达了,在红旗营混了个指挥使,管着三百来号人。石元帅这人…是条真龙……

    ……

    Ps:沐英不姓沐。

    历史上的沐英八岁时被朱元璋收养,随朱姓,后来赐姓沐,其本姓已不可考。

    七岁孩童,又极为聪明,肯定记得自己本姓,但若是写王英李英张英,读者怕是无法代入,本书出场就使用朱元璋所赐之姓,考据党请勿纠结。

    (本章完)


  (https://www.yourxs.cc/chapter/5420678/11111001.html)


1秒记住游人小说网:www.your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your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