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人小说网 > 天幕直播:大明皇家奇案录!!! > 第354章 气节溃堤:南明文人风骨的崩塌

第354章 气节溃堤:南明文人风骨的崩塌


夜幕笼罩着南京城,钱谦益的府邸内灯火通明,却笼罩在一片压抑的气氛中。天幕上呈现出这样一幕:钱谦益与他的爱妾柳如是并肩站在府中的荷花池边,池水在月光下泛着粼粼波光。

"老铁们,这就是历史上那个著名的'水太冷'现场。"朱及第的声音带着几分唏嘘,"当时清军已经兵临城下,钱谦益作为东林领袖、文坛巨擘,面临着生死抉择。"

画面中,柳如是神情坚毅,她紧紧握住钱谦益的手:"相公,你我曾约定同生共死。如今国难当头,不如就此投水殉国,全了你我的名节!"

钱谦益望着幽深的池水,脸色苍白,嘴唇微微颤抖。他缓缓伸出手,探入池水中,随即猛地缩回。

"水...水太冷了..."他嗫嚅着,声音细若蚊蝇。

柳如是闻言,眼中闪过一丝决绝。她突然用力一推,将钱谦益推向池边。钱谦益一个踉跄,半只脚已经没入水中,却死死抓住池边的栏杆,说什么也不肯再往前一步。

"放开我!"他惊恐地大叫,"这水太冷了!我会冻死的!"

网友【懒得起床】评论:"这一幕也太戏剧性了吧?"

网友【今天吃啥】发了个哭笑不得的表情:"这是真事还是后人编的啊?"

"我的理想是星辰大海"调出史料:"这个情节在《柳如是别传》等文献中确有记载。柳如是当时确实极力劝说钱谦益殉国,甚至不惜以死相逼。但钱谦益最终选择了求生。"

画面定格在柳如是失望的眼神和钱谦益狼狈的身影上。这一刻,一个文坛领袖的气节,在一池"太冷"的水面前,彻底崩塌。

画面从钱谦益府邸的池塘边缓缓拉开,转向了南京城的街巷。城破的消息如同瘟疫般蔓延,在这座曾经的陪都里引发了奇特的连锁反应。

“老铁们,就在钱谦益为‘水太冷’而犹豫不决的同时,南京城的其他地方,一场更为露骨的‘迎新’仪式正在悄然上演。”朱及第的声音带着一丝冷峻。

镜头给到了一处宅邸的书房内。一位身着明朝官服的中年文人,正焦急地催促着家仆:“快!快将我前年所著的《论夷狄之辨》尽数焚毁!还有那些非议东虏的诗文稿,一片纸都不能留!”书房一角,火焰升腾,吞噬着曾经慷慨激昂的文字。他转身又从箱底翻出一件压箱底的青衫,对镜比划,喃喃自语:“不知这前朝衣冠,是否还合新朝礼仪……”

画面一转,另一处府门大开,几位文人模样的男子聚在门口,低声商议。

“听闻豫亲王(多铎)已入驻旧宫,我等是否应当前去拜谒,以表归顺之心?”

“同去同去!听闻王侍郎昨夜便已递了名帖,今日一早便去等候召见了。”

“迟则生变,需得趁早表明心迹,方能在这新朝谋得一席之地啊!”

这些曾经在诗酒唱和中高谈阔论、以清流自居的文人,此刻展现出的是一种近乎争先恐后的现实与焦虑。他们不再讨论忠孝节义,而是计较着如何能更快、更有效地向新主子证明自己的价值。

网友【一杯清茶】评论:“这变脸速度,比翻书还快。”

网友【熬夜小能手】发言:“感觉他们不是被迫投降,而是生怕去晚了捞不到好处。”

“叶赫那拉大贝勒”轻叹一声点评道:“柳如是一介女流,其刚烈犹胜其夫。这一推,推出去的不只是贪生怕死的钱谦益,更像是对这世间许多懦弱文人无声的鞭挞。连最该与他同生共死的人都对他失望至此,其行径可想而知。”

朱及第补充道:“这一幕,与城中那些忙着焚毁旧稿、准备迎新帖的文人形成了残酷的对照。柳如是用行动诠释了什么是‘宁为玉碎’,而她的丈夫以及城中多数的所谓‘清流’,却早已在心底选择了‘瓦全’。当精神支柱自我崩塌,后续的种种迎降行为,也就显得顺理成章,甚至迫不及待了。”

这争先恐后的“迎新”景象,与钱府池畔那狼狈而讽刺的一幕,共同构成了南京陷落后,士林风骨大面积崩塌的生动缩影。

天幕上,地图聚焦于山海关外的广袤区域,烽烟四起,城头旗帜频繁变换。

“这士大夫集体气节的滑坡,可不是从南京开始的,”“我的理想是星辰大海”将资料调出,“其源头,可以追溯到数十年前的辽东战场。那里,堪称大明忠臣的‘崩塌试验场’。”

画面中浮现出一连串名字和对应的官职,清单长得仿佛看不到头。

“老铁们看看,”“碳水教父”指着名单咋舌,“从努尔哈赤造反开始,这投降的明朝官员和将领,简直能组成一个‘影子朝廷’了。游击、守备、参将、副将……甚至还有巡抚!”

朱及第接过话,语气凝重:“没错。这不仅仅是几个贪生怕死的个例,而是形成了一种可怕的‘示范链条’和‘路径依赖’。”

他具体分析道:“最早投降的那批中低级军官,比如李永芳等人,他们在后金不仅保住了性命,还获得了重用,娶了宗室女,成了‘额驸’。这对于那些在明朝体系中晋升无望、或者苦于欠饷、或者战败惧罚的将领来说,无疑是一个极具诱惑力的‘选项’。”

“更致命的是战略层面的破坏,”“叶赫那拉大贝勒”补充道,“比如广宁之战中的孙得功,他作为明军内部的重要将领,临阵倒戈,直接导致了整个辽西防线的崩溃。这给后金(清)传递了一个清晰的信息:很多时候,招降一个关键位置的明将,比打赢一场硬仗更能高效地夺取城池和土地。”

天幕上模拟出明军堡垒的内部场景,一些军官在暗中权衡。

“久而久之,”朱及第总结道,“在辽东前线,‘战败即降’、‘降则有路’的观念,就像病毒一样在部分军官群体中蔓延。每一次成功的招降,都在不断弱化‘忠君死节’的约束力,并强化了‘良禽择木而栖’的现实选择。洪承畴这样重量级人物的投降,不过是给这场持续数十年的崩塌,压上了一块最沉重的巨石。当南京的文人还在争论‘水冷’‘头皮痒’时,他们精神防线的基石,早已在遥远的辽东被一点点掏空了。”

画面又转到李自成进入北京和清军入关的场景。

“更讽刺的还在后面,”朱及第继续说,“崇祯皇帝殉国后,北京城里的许多文武官员,先是投降了李自成的大顺政权。等到清军入关,击败李自成,他们又很快转而投降清朝。短短时间内,两度易主,堪称‘双料降臣’。”

网友【熬夜小能手】发言:“好家伙,这适应能力也太强了!”

“叶赫那拉大贝勒”点评:“北京作为帝都,其官员的集体行为具有极强的示范效应和破坏力。当他们为了身家性命而轻易抛弃旧主时,远在南京的官员们看在眼里,所谓的忠义底线,其实已经在无形中被大幅拉低了。”

朱及第最后总结道:“所以,老铁们,我们看到南京城下那些文人的快速变节,看似突然,实则有其深刻的根源。从辽东到北京,一次又一次的集体投降行为,如同不断冲击堤坝的浪潮,早已将‘气节’这道防线冲刷得千疮百孔。当南京面临同样的抉择时,许多人的心理防线已经不堪一击。钱谦益的‘水太冷’,不过是在这座已然崩塌的气节堤坝上,一个既可笑又可悲的注脚罢了。”

奉天殿内,朱元璋的拳头紧紧握起,脸色铁青。他赖以维系王朝的“忠义”观念,在他的不肖子孙时代,竟崩塌得如此彻底,这比战场上的失败更让他感到刺痛和愤怒。


  (https://www.yourxs.cc/chapter/5422882/42210342.html)


1秒记住游人小说网:www.your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your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