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1章 血债谁负:屠城令下的执行者
朱及第将全息地图切换到1645年四月扬州城外的立体布防图,只见各色旗帜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老铁们,要理解扬州之围的复杂性,我们必须先看清这座城池究竟被哪些部队包围。"他指着地图上不同颜色的标记说道。
"你们看这里,"朱及第将城西的旗帜放大,"这是多铎亲自率领的正白旗主力,以满洲八旗为主,配备了大量红衣大炮。他们是攻城的中坚力量。"
"我的理想是星辰大海"接过话头,将画面转向城南:"但更值得注意的是这些部队。这些是刚刚归降清军的原明军,其中以李成栋率领的高杰旧部最为显眼。他们熟悉扬州城防布局,而且急于向新主子证明自己的价值。"
"碳水教父"凑近屏幕,指着几面特殊的旗帜问道:"这些打着绿旗的部队是什么来头?我记得明朝军队都是用红旗的啊。"
"问得好!""叶赫那拉大贝勒"解释道,"这些绿旗兵就是投降清军的汉军,被编为绿营。李成栋的部队现在就是打着绿旗,但他们中许多人一个月前还是大明的官兵。"
朱及第继续分析战场态势:"除了李成栋部,还有刘良佐的部分旧部、许定国的部队等。这些降军总数可能超过两万人,而且他们有一个共同特点——都迫切需要在清军面前立功。"
这时直播间弹幕开始活跃起来:
"网友【熬夜冠军】:好家伙,这是叛徒开大会啊!"
"网友【一颗仙人掌】:李成栋不是高杰的外甥吗?怎么投降得这么干脆?"
"网友【午后红茶】:感觉扬州守军面对的不是一支军队,而是一个联合部队。"
"我的理想是星辰大海"调出兵力对比图:"从布防来看,多铎很懂得运用这些降军。他将八旗主力布置在城北和城西,而让降军负责城南和城东的防务。这样既可以利用降军对城市的熟悉,又能防止他们临阵倒戈。"
"叶赫那拉大贝勒"补充一个重要细节:"值得注意的是,这些降军之间也存在竞争关系。李成栋想压倒刘良佐的旧部,许定国又想证明自己比李成栋更忠心。这种竞争心态,可能会让他们在战场上表现得更加极端。"
朱及第最后总结道:"所以老铁们,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阵营结构:以多铎八旗军为核心,以数支互相竞争的降军为辅助。这种结构既增强了清军的战斗力,也为后来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画面中,各色旗帜在扬州城外迎风招展,仿佛在诉说着这段复杂而残酷的历史。
朱及第调出多铎的军令文书档案,神色凝重地说:"关于屠城命令的来源,我们得从清军的作战传统说起。老铁们都知道,清军在入关前就有一套明确的攻城规则:献城投降可保平安,抵抗破城则难免屠戮。"
"我的理想是星辰大海"调出《清太祖武皇帝实录》的记载补充道:"努尔哈赤时期就明确规定'抗拒者诛,投顺者养'。多铎作为清军主帅,确实有权在破城后下令屠城,这是他们的祖制。"
这时上铺的"叶赫那拉大贝勒"探出头来:"但这里有个关键细节,多铎在攻城前曾多次劝降史可法,均遭拒绝。按照清军惯例,这种情况下破城后实施屠城是符合其军规的。"
"碳水教父"一边吃着薯片一边插话:"那多铎到底有没有明确下过屠城令?"
朱及第调出几份相互印证的材料:"从现存史料看,多铎确实没有留下白纸黑字的屠城令。但是,我们可以从三个侧面来印证:
第一,清军入城后的行为高度一致,显然是统一指挥;
第二,多铎事后在给清廷的奏报中对屠杀只字不提,这反而显得欲盖弥彰;
第三,当时在扬州的外国传教士的记载也提到清军是奉命行事。"
直播间里立刻议论纷纷:
"网友【夜猫子】:这不就是古代的'模糊命令'吗?领导不说透,下面的人往狠里做。"
"网友【吃瓜群众】:多铎这招高明啊,既执行了屠杀,又不留书面证据。"
"网友【路人甲】:感觉这就是清军的一贯作风,之前在辽东也这么干过。"
"我的理想是星辰大海"进一步分析:"还有一个重要证据,多铎在破城后第三天就离开了扬州,把后续事务交给了手下将领。这说明屠杀是得到他默许的,否则将领们不敢擅自行动这么久。"
朱及第点头道:"而且我们要注意,李成栋这些降将虽然凶残,但在清军体系内还属于'新人',没有主帅的默许,他们绝不敢在八旗主力还在场的情况下肆意妄为。"
画面中显示出多铎离开扬州时的行军路线,朱及第总结道:"所以老铁们,虽然找不到直接的屠城令,但通过多铎的作为和不作为,以及清军的一贯传统,我们可以推断出屠杀是在他授权下进行的。这就是历史上常见的'不言而喻'的命令。"
直播间里立刻分成两派:
网友【熬夜冠军】:"肯定是八旗兵主力干的!李成栋他们刚投降,哪来的胆子擅自屠城?"
网友【一颗仙人掌】:"但《扬州十日记》里记载,有些士兵会说江淮方言,这明显是投降的明军啊!"
网友【午后红茶】:"我觉得是双方都有份。八旗兵破了城,降军趁火打劫。"
网友【发呆中】:"多铎作为统帅难辞其咎,毕竟是他纵容了这一切。"
朱及第调出了几份鲜为人知的史料,语气变得愈发深沉:"老铁们,如果我们仔细研究当时的一些细节,会发现这场屠杀远比表面看起来更加系统化。比如在清军破城后的第三天,有记载显示他们开始有组织地按街区推进,这显然不是一时冲动的行为。"
"我的理想是星辰大海"补充了一个关键发现:"值得注意的是,当时一些幸存者的笔记里提到,清军士兵会使用不同颜色的标记来区分已经'清理'过的区域。这种系统性的做法,说明整个过程是在统一指挥下进行的。"
这时"叶赫那拉大贝勒"插话道:"还有一个很少被提及的细节:清军在屠杀期间,还专门派人记录了缴获的财物清单。这份清单后来被发现,上面详细列明了从各个区域收缴的金银数目,进一步证明了行动的组织性。"
直播间里的观众开始注意到这些新的细节:
"网友【夜猫子】:这么看来,这根本就是一场有预谋、有组织的行动啊!"
"网友【吃瓜群众】:连财物都要登记造册,这分明是经过周密计划的。"
"网友【路人甲】:以前只知道屠杀很残忍,没想到背后还有这么完善的'流程'。"
朱及第继续深入分析:"更值得玩味的是时间安排。有证据显示,清军在白天主要针对富户和抵抗势力,而夜晚则进行无差别屠杀。这种时间上的区分,也反映出他们的行动是经过考量的。"
"我的理想是星辰大海"提出一个新的视角:"我们还可以从清军后续的行动来看。在扬州事件后,他们在向南京进军的路上,对沿途城镇采取了类似的威慑策略。这说明扬州的屠杀很可能是一个既定的战术样本。"
"叶赫那拉大贝勒"补充道:"还有一个很少被讨论的细节:当时清军中的文书人员曾记录下'各营分片,限期肃清'的指令。这种军事化的用语,进一步印证了这是一场有计划的行动。"
朱及第最后总结道:"所以老铁们,从这些细节我们可以看出,扬州事件不是简单的战场失控,而是一场在明确指令下进行的系统性行动。每一步都有其目的,每个环节都显示出严密的组织性。"
新的证据和观察角度,让直播间的观众对这段历史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而这些细节的挖掘,也让历史的真相变得更加清晰。
奉天殿内,天幕上关于扬州屠城的叙述让在场的君臣陷入了一种异样的沉默。朱元璋放在御案上的手微微颤抖,这位见惯了沙场血雨的开国皇帝,此刻脸色铁青。
"他们...他们这是要绝我汉人的根啊!"朱元璋的声音从牙缝里挤出来,带着一种压抑到极致的愤怒。
徐达深吸一口气,沉声道:"上位,清军此举,与当年蒙古人无异。只是..."他顿了顿,目光扫过殿内众将,"只是我等着实没有立场去指责他们。"
这句话让殿内气氛更加凝重。李善长缓缓开口:"记得当年常将军在庆阳..."他没有把话说完,但在场的人都明白其中的含义。常遇春当年攻破庆阳后屠城的往事,此刻像一根刺扎在每个人心上。
朱标的脸色最为复杂。他想起之前天幕提到常遇春之女、自己的太子妃常氏之死时,就曾隐晦地提及常遇春的杀孽。此刻他站在殿中,既为扬州的惨状感到愤怒,又为自己的岳父、为在场这些开国功臣们曾经的行为感到难堪。
"父皇,"朱标的声音有些发颤,"儿臣在想,我们...我们是否也在被后人如此评判?"
这句话像一记重锤,敲在每个人心上。朱棣握紧了拳头,他想起了自己靖难之役中的所作所为,那些被他下令处决的建文旧臣,那些在战火中丧生的百姓...
朱元璋突然猛地站起身,环视着殿内这些跟随他出生入死的将领:"徐天德、李善长,还有你们...咱们当年杀人,是为了尽快结束乱世,是为了建立一个太平天下!可这些清军...这些降将..."他的声音因激动而颤抖,"他们是为了什么?只是为了震慑?只是为了掠夺?"
徐达低声道:"上位,屠城就是屠城,无论出于什么理由,都是罪孽。今日听这天幕所言,臣等...也如同在受审判一般。"
殿内陷入更深的沉默。这些曾经在战场上杀伐决断的开国元勋,第一次如此清晰地看到了历史对他们的评判。他们意识到,自己曾经以为的"必要之恶",在后人眼中与清军的暴行并无本质区别。
朱元璋颓然坐回龙椅,喃喃自语:"难道...难道这就是报应?咱们当年做的事,现在要在咱们的子孙身上重演?"
这个念头让在场的所有人都感到不寒而栗。他们开始明白,暴行从来不会因为所谓的"正义理由"而变得高尚。历史的审判,终究会落在每一个施暴者的头上。
(https://www.yourxs.cc/chapter/5422882/42296265.html)
1秒记住游人小说网:www.your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your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