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关键时刻


第五十四章  关键时刻

宋秋锦走进计委大楼,立刻有工作人员上前迎接。

“是总参翻译部的宋秋锦同志吗?”工作人员客气地询问着,眼神中带着几分恭敬。

“我是。”宋秋锦点头应答,声音平静而有力。

“好的,王主任和周副主任他们已经在会议室了,我带您过去。”工作人员做了个请的手势。

走在安静而庄重的走廊里,宋秋锦的高跟鞋在大理石地面上发出清脆的响声。

她能听到自己心跳的声音,但步伐依然稳健。

她深深吸了口气,挺直了肩膀,在心里默念着:冷静,自信。

会议室的门被工作人员推开,里面的景象让她心头猛然紧绷。

长条形的会议桌旁,坐了十几个人。

大部分都是她不认识的面孔,但从他们沉稳的气度和桌前整齐摆放的名牌来看,无一不是经济领域或相关部委的领导和专家。

王主任坐在靠门的位置,看到她进来,立刻转过身来,眼神中满含鼓励,还朝她轻轻点了点头。

主位上,坐着一位头发微白,戴着金丝边眼镜,气质儒雅的学者。

他应该就是计委的周副主任了。

周副主任看到她,放下手中的茶杯,温和地点了点头,脸上露出和蔼的笑容。

但宋秋锦敏锐地感觉到,除了这两道善意的目光,会议室里还有好几双眼睛正在审视着她。

有的充满探究,有的带着质疑,甚至还有几道目光中明显透着不信任。

她知道,这些人里,一定有人听说了关于她的流言蜚语。

“小宋来了,快坐。”王主任站起身来,伸手指了指他身边空着的位置。

那是一个旁听席,位置稍微靠后,与主会议桌有一点距离。

宋秋锦微微颔首致意,安静地走过去坐下,将带来的公文包放在脚边,然后将资料整齐地摆放在面前。

她没有抬头去迎接那些打量她的目光,只是挺直了脊梁,双手交叠放在桌上,静静地等待会议开始。

很快,会议开始了。

周副主任清了清嗓子,环视了一圈会议室,然后开口说道:“今天我们召开这次研讨会,主要是针对宋秋锦同志翻译的那份关于海外经济特区发展模式的报告,进行深入探讨,为国内即将推行的特区政策提供参考。”

“这份报告,由我们总参翻译部的宋秋锦同志翻译完成。报告内容详实,观点新颖,非常有价值。”

周副主任转头看了一眼宋秋锦,目光中带着认可,“今天,我们也特意请小宋同志列席会议。”

“如果在讨论中遇到涉及翻译细节和专业术语的问题,可以由她来进行解释。”

他的介绍,客观而公正,完全是就事论事。

但宋秋锦听懂了,周副主任这是在给她搭台。

一开始,讨论的氛围很平稳。

专家们围绕着报告里提到的几个核心概念,比如“税收优惠”“土地批租”、“外汇管理”等,展开了讨论。

宋秋锦就那么静静地听着,保持着端正的坐姿,一言不发。

她就像一个真正的旁听生,手里的笔偶尔在笔记本上记录着要点,笔尖在纸上发出轻微的沙沙声。

她很有耐心。

她知道,自己的机会,不在于抢着发言,而在于,在最关键的时候,说出最关键的话。

大概过了一个小时,一个问题出现了。

一位来自财政部的专家,推了推眼镜,皱着眉头对报告中提到的“不同产业梯度下的税收减免周期”这个概念,提出了疑问。

“报告里说,对于高新技术产业,建议给予长达十年的免税期,而对于劳动密集型的加工产业,免税期则建议不超过三年。这个数据,是怎么得出来的?依据是什么?”

他的声音带着明显的质疑,“我觉得十年太长了,这会给国家财政带来巨大的压力。”

这个问题一提出来,立刻引起了其他几位专家的附和。

“是啊,十年免税,这个口子不能轻易开。”一位专家连连摇头。

“报告的原文是怎么写的?会不会是翻译上出现了偏差?”一个听起来有些尖锐的声音响起。

说话的是一个五十岁上下的男人,名牌上写着“政策研究室,刘处长”。他一边说着,一边故意转过头来,用带着挑剔的目光盯着宋秋锦。

所有人的目光,瞬间都像聚光灯般集中到了宋秋锦身上。

王主任的眉头微微皱了一下,手指在桌面上轻敲了两下。

宋秋锦知道,她的机会来了。

在所有人的注视下,她不慌不忙地举起了右手,动作优雅而坚定。

周副主任看到了,对她点了点头:“小宋同志,你来说说。”

宋秋锦缓缓站了起来,整理了一下衣襟。

她先是对着提问的几位专家微微颔首,然后才开口,声音清晰而平稳,带着令人信服的力量。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关于‘税收减免周期’的问题,我可以做一下解释。”

“首先,在翻译上,原文确实是"a  decade  of  tax  exemption",也就是十年的免税期,这一点没有偏差。”

她的目光直视着刚才质疑翻译的刘处长,语气坚定。

她的第一句话,就先堵住了别人质疑她专业能力的嘴。

“其次,关于这个周期的设定依据。”宋秋锦边说边弯腰从公文包里取出资料,动作利落。

“报告原文在附件三的第十七页,有一个详细的数据模型分析。”

“这个模型,综合考虑了高新技术产业前期投入大、研发周期长、回报慢的特点,以及它对整个产业链的带动效应和技术外溢效应。”

她一边说,一边飞快地翻到自己带来的资料,将那份数据模型图高高举起,让所有人都能看到。

“根据模型的测算,一个典型的高新技术企业,从投入到实现盈利,平均需要五到七年时间。”

“十年的免税期,可以最大程度地吸引那些真正有技术、有潜力,但缺乏早期资本的海外企业,让他们敢于把最核心的技术和研发部门,都搬到我们的特区来。”

“而对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它们的特点是见效快,但技术含量低,可替代性强。”宋秋锦的声音越来越有力。

“过长的免税期,只会吸引来一批赚快钱的短视资本,一旦优惠政策结束,他们很可能就会立刻转移到成本更低的地区,给我们留下烂摊子。”

“所以,三年的免税期,既能起到招商引资的作用,又能进行有效的筛选。”

她的解释,条理清晰,数据详实,逻辑严密。

不仅解释了“是什么”,还说明了“为什么”。

会议室里安静得连针落地都能听见。

刚才提问的那位财政部专家,伸手接过她递过来的数据模型,仔细看着,眉头渐渐舒展,最后点了点头,眼中露出赞许的神色。

而那位政策研究室的刘处长,脸色则变得铁青,嘴唇紧抿着,显然有些不太好看。

周副主任的眼中,闪过明显的赞许,他放下茶杯,身体略微前倾。

他看着宋秋锦,语气中带着鼓励,“小宋同志,那你个人对这个观点,有什么看法?”

这个问题,已经超出了“翻译解释人”的范畴。

周副主任是在给她一个真正展示自己的机会!

宋秋锦心里暗自激动,但表面依然镇定。

她深吸了一口气,挺直了腰杆说道:“周主任,各位领导,我认为报告的观点非常有前瞻性。但我个人觉得,在这个基础上,我们还可以做得更细致一些。”

“哦?怎么个细致法?”周副主任饶有兴致地追问,身体更加前倾,眼神专注地看着她。

“我认为,我们可以引入一个"动态评估机制"。”宋秋锦的声音不大,但每个字都掷地有声,她的双手自然地放在身体两侧。

“也就是说,免税期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可以设定几个关键的考核节点,比如在第三年,第五年,对入驻企业进行综合评估。”

“评估内容不只看它的盈利能力,更要看它的技术创新、本地员工雇佣比例、以及对上下游产业链的带动作用。”

“评估优秀的企业,可以继续享受优惠政策,甚至可以获得额外的扶持。而那些只想占便宜、不想真正投入的企业,我们就可以及时清理出去。”


  (https://www.yourxs.cc/chapter/5423033/11111068.html)


1秒记住游人小说网:www.your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your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