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人小说网 > 华娱:从96年加入正规军开始 > 第201章 199:《当幸福来敲门》(上)

第201章 199:《当幸福来敲门》(上)


一九九八年十二月四日,星期五。

    农历腊月十六,节气已过大雪,京城的天空是那种典型的冬日灰蒙,干冷的北风刮在脸上,带着股凛冽的劲儿。

    但对于“九地市场”内的众多影院经理和工作人员而言,这天清晨的空气里,除了寒意,更弥漫着一种熟悉的、带着期盼的躁动。

    由北影厂、紫禁城影业牵头,联合盛影传媒出品,王盛执导,葛尤主演的贺岁新片《当幸福来敲门》,将在今日,于“九地”范围内的主要影院同步上映。

    从京津到苏省七市,一条相对稳固、反应迅速的放映渠道已然成型。

    各家合作影院门前,统一的电影海报早早立起:葛尤那标志性的、带着点苦涩却又坚韧的面孔,在风雪背景中显得格外醒目,海报上“王盛继《30天》后,再推力作!”“葛尤倾情演绎,一个父亲的绝地反击!”“这个冬天,让幸福敲响你的门!”等宣传语极具煽动力。

    排片方面,更是展现了对这部影片毫无保留的信心。

    多数影院,尤其是位于城市核心地段的龙头影院,直接从早场开始,就为《当幸福来敲门》开放了全天候的高密度排片,平均排片率超过了百分之八十,黄金时段更是几乎被完全包揽。

    这是一种近乎“清场”式的礼遇,也是市场对“王氏贺岁片”这块金字招牌的信任投票,也隐隐透露出联盟内部希望借此片进一步巩固市场地位、冲击更高票房纪录的野心。

    ……

    中午十二点半,京城海定区,大华电影院门口。

    马国庆裹紧了身上那件半旧不新的军大衣,跺了跺脚,试图驱散从脚底漫上来的寒气。

    他是个东北人,来自那个在影片开场里出现过名字的重工业城市——钢城。

    来京城闯荡已经三年多,最初是跟着老乡在建筑工地干活,后来仗着有点力气和眼力见,开始自己倒腾点小买卖,卖过水果,蹬过三轮,如今在一家批发市场帮人看摊卸货,算是勉强在京城扎下了根,但日子依旧过得紧巴巴的。

    他识字不多,但对“电影”这东西,尤其是“王盛”这个名字,有着一种朴素的信任。

    去年冬天,《30天》上映的时候,他就在工友的撺掇下看过,乐得前仰后合,也记住了那个能让周星星都服服帖帖的年轻导演王盛。

    今年夏天王盛做的事,更是让他觉得,必须得支持一下子。

    今天上午刚卸完一车货,结了半天工钱,揣在怀里还带着体温。

    他便来到了大华电影院门口。

    看着售票窗口上方电子屏滚动的“《当幸福来敲门》  12:30开场”的字样,他摸了摸口袋里那几张皱巴巴的票子,犹豫了一下。

    “一张,这个,《当幸福来敲门》。”他操着寻思俺也没口音的普通话,指了指电子屏。

    “十二点五十的,二楼三号厅,中间位置,十五。”售票员头也不抬。

    白天场次的票果然要便宜一些。

    马国庆心里一松。

    攥着那张小小的电影票,他感觉手心有点汗。

    走进电影院大厅。

    暖气很足,瞬间驱散了外面的寒意。

    大厅里人不少,大多是一些看起来像学生、年轻情侣的人,也有像他一样,穿着朴素,面色带着风霜的中年人。

    空气中混杂着爆米花的甜腻香气和人们低声交谈的嗡嗡声。

    找到二楼三号厅,检票进去。

    影厅不算最大,但座椅柔软,环境干净。

    他找到自己的位置坐下,左右都还没人。

    他把军大衣脱下来抱在怀里。

    灯光渐渐暗下,银幕亮起,先是其他电影的预告片,然后便是熟悉的公映许可证和北影厂、紫禁城影业、盛影传媒的片头标志。

    影厅里彻底安静下来。

    ……

    银幕上,故事开始了。

    第一幕:崩塌(1996年底-1997年初)

    镜头掠过白雪覆盖的东北平原,落在钢城一座庞大的国有钢铁厂。

    高耸的烟囱,轰鸣的车间,穿着深蓝色工装、戴着安全帽的工人们穿梭其间,空气中仿佛都弥漫着钢铁与煤灰的气息。

    广播里播放着激昂的进行曲和安全生产通知。

    陈建国(葛尤饰)正是这钢铁洪流中的一员。

    作为厂里的技术骨干,他戴着眼镜,穿着洗得发白的工装,在机床前专注地操作着,眼神里透着属于技术工人的自信和笃定。

    下班后,他骑着二八大杠自行车,穿过熟悉的厂区生活区,邻居工友热情地跟他打着招呼:“陈工,下班啦?”“哎,回了!”

    回到家,是厂里分配的公房,面积不大,但整洁温馨。

    妻子李玉梅(宋玬玬饰)正在公用厨房里忙碌,锅里炖着白菜粉条,热气腾腾。

    儿子陈小强(芭图饰),趴在炕桌上写着作业。

    晚饭时,陈建国从怀里掏出一个用旧报纸仔细包好的东西,小心翼翼地打开,是一套崭新的《英汉大词典》。

    他脸上带着点小得意,对儿子说:“小强,好好学,将来考大学,出国留学!爸给你攒钱!”

    李玉梅笑着嗔怪他乱花钱,眼神里却满是温柔。

    这是一个典型的、依赖于“单位”的东北工人家庭,虽然不富裕,但稳定,有盼头。

    陈建国信奉“厂子就是家,技术就是铁饭碗”,他床头贴着“先进生产者”的奖状,柜子里放着那本象征着他知识和地位的《英汉大词典》。

    然而,时代的洪流无情地拍打而来。

    工厂大礼堂,黑压压坐满了工人。

    主席台上,领导面色凝重地念着文件,“减员增效”、“下岗分流”、“产业结构调整”、“阵痛期”……一个个陌生的词汇,像重锤一样砸在每个人心上。

    当念到“陈建国”的名字出现在第一批下岗名单时,他脸上的血色瞬间褪去,眼镜片后的眼神充满了茫然和难以置信。

    他技术过硬,是厂里的劳模啊!怎么会?

    散会后,他茫然地随着人流走出礼堂,手里多了一本薄薄的《下岗证》和一个装着寥寥几张“买断工龄款”的信封。

    背后墙上,“……”的红色标语,在冬日的惨淡阳光下,显得格外刺眼。

    家庭的温馨假象迅速破裂。

    李玉梅的抱怨和焦虑与日俱增,她比陈建国更早地嗅到了危机的气息,开始偷偷联系南方打工的同乡。争吵成了家常便饭。

    “你就守着你这点技术等死吧!厂子都不要你了!”

    “我能怎么办?我除了会开机床,我还会干啥?”

    “去南方!去鹏城!那边机会多!难道要我跟小强跟着你一起饿死吗?”

    最终,在一个清晨,李玉梅提着简单的行李,决绝地离开了这个曾经充满希望的家。

    她留给陈建国的最后一句话是:“建国,我们得现实点。”

    陈建国抱着懵懂的儿子,站在冰冷的家门口,望着妻子远去的背影,眼神从痛苦、愤怒,最终化为一片死寂的空洞。

    家的崩塌,就在一夜之间。

    第二幕:漂泊(1997年春夏)

    为了生存,陈建国不得不走出熟悉的厂区,踏入完全陌生的社会。

    来到魔都。

    他尝试过很多工作:去劳务市场蹲活,因为年纪和“国企出身”被嫌弃;摆地摊卖手套袜子,因为不懂经营和躲避城管而狼狈不堪。

    转折发生在他蹬着三轮车路过证券营业部门口时。

    他看到几个穿着笔挺西装、打着领带的人,手里拿着手机,意气风发地谈论着“K线图”、“涨停板”、“认购证”。

    他们口中的词汇,对他而言如同天书,但他们展现出的那种与钢铁、机床完全不同的、基于知识和信息的财富力量,深深地吸引了他。

    那个灯火通明、闪烁着巨大屏幕的营业部大厅,像是一个充满诱惑的“魔盒”。

    他意识到,这或许是他这个“文化人”唯一可能抓住的救命稻草。

    他翻出了那本《英汉大词典》,开始疯狂地自学金融知识,去旧书摊找一切相关的书籍报刊,用儿子废弃的作业本背面,密密麻麻地记录、画图。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却骨感得硌人。

    由于长时间找不到稳定工作,积蓄耗尽,父子俩被房东赶出了公房。

    他们开始了真正的漂泊。

    他们住过五块钱一夜、烟雾缭绕、充斥着录像带打斗声的录像厅;挤过冰冷嘈杂、人声鼎沸的火车站候车室的长椅;最后,是那种按小时计费、过了午夜就便宜很多的大众澡堂。

    影片用了一个长镜头来表现澡堂过夜的那一晚:氤氲的蒸汽模糊了视线,疲惫的人们蜷缩在躺椅上酣睡。

    陈建国用军大衣紧紧裹着儿子小强,孩子稚嫩的声音在空旷的浴室里回响:“爸爸,我们是不是在探险?”

    陈建国没有回答,只是把儿子搂得更紧,镜头推近他的脸,泪水混着额头上流下的水珠和蒸汽,无声地滑落。

    那是一种男人无声的崩溃与坚持。

    为了填饱肚子,在最困难的时候,陈建国偷偷去了血站。

    当他拿着卖血换来的几十块钱,买了一大碗热腾腾的、上面飘着几片薄肉的面条,儿子让他先吃时,影厅里响起了低低的啜泣声。

    (本章完)


  (https://www.yourxs.cc/chapter/5423159/11110921.html)


1秒记住游人小说网:www.your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your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