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 国际关注:神秘来客与技术交流
第六十八章 国际关注:神秘来客与技术交流
周怀安倒台的后续风波,比想象中平息得更快。
京城的秋日,天高云淡,阳光透过办公室的玻璃窗,在地板上投下一片温暖的光斑。
国内的阻碍被扫清,姜知夏的“科技兴农”示范项目,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全国铺开。
捷报频传。
惊人的粮食产量增幅,肉眼可见的土壤环境改善,让整个国家都沉浸在一种巨大的振奋之中。
这份振奋,甚至跨越了国界。
“姜同志,这是最新一期的《世界农业观察》。”
一位年轻的助理研究员,双手捧着一本全英文的期刊,脸上是压抑不住的激动。
期刊的封面上,是一张从高空俯瞰的航拍照片。
绿色的田野规划得井然有序,银色的智能灌溉系统伸展着臂膀,照片的标题用加粗的黑体字写着——《红色中国的绿色革命》。
翻开内页,长达十数页的专题报道,详细介绍了从北原县开始的农业变革。
报道里充满了惊叹与难以置信的词汇。
“东方的农业奇迹。”
“无法理解的增产效率。”
姜知夏平静地翻阅着,这些报道虽然详尽,但都只触及了皮毛,无法探究其核心。
然而,这已经足够了。
它代表着一种国际性的关注。
几天后,一份来自农业部的加急密件,送到了她的手上。
拆开火漆密封的牛皮纸袋,里面是一份烫金的邀请函,以及一份来自办公厅的附文。
某国际农业组织,联合数个西方发达国家,正式邀请她出席下个月在日内瓦举办的国际农业技术交流会议。
邀请她,作为特邀嘉宾,分享中国的经验。
办公室的空气安静下来。
这不仅仅是一份邀请,更是一次试探,一个信号。
当天下午,一辆黑色红旗轿车,将姜知夏接到了一个不对外开放的宾馆。
会议室里,烟雾缭绕。
几位平日里只能在新闻上见到的领导,坐在长条会议桌的对面。
主位上的老者将邀请函的复印件轻轻放在桌上。
“知夏同志,这件事,你怎么看?”
他的表情很平静,但问题却带着千钧的重量。
“我认为,应该去。”
姜知夏没有丝毫犹豫。
“这是一个机会,一个向世界展示我们国家农业发展决心和实力的机会。”
一位戴着眼镜,气质儒雅的领导推了推眼镜。
“机会,也可能是陷阱。西方对我们的技术封锁,不是一天两天了。这次这么主动,恐怕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想趁机窃取你的技术成果。”
“我同意王老的担忧。”
另一位领导接话。
“你的技术,是国之重器,安全问题是第一位的。在我们的主场,我们能保护你。到了国外,环境复杂,什么事都可能发生。”
会议室里的气氛变得凝重。
这是国家层面的考量,既渴望走出去,又充满了对未知风险的警惕。
一直没有说话的陆砚舟,这时轻轻叩了叩桌面。
所有人的注意力都集中到他身上。
“我认为,知夏同志的判断是正确的。我们必须去。”
他站起身,走到地图前。
“闭门造车,永远无法实现真正的超越。这次会议,对我们而言,不仅仅是展示,更是学习。”
“知夏的技术体系,虽然领先,但也需要吸收外界的养分。去看看他们走到了哪一步,他们的前沿科技在研究什么,这对于我们制定下一步的战略,至关重要。”
“至于安全,我们会制定最高级别的安保方案,确保万无一失。”
他的话语,带着一种战略性的清晰与果断,打消了在场许多人的疑虑。
主位上的老者沉默了许久,最终点了点头。
“好。那就去。”
他看向姜知夏。
“中央只有一个要求,大胆展示,小心求证。守住我们的核心,带回他们的未来。”
“是。”
姜知夏挺直了背脊。
从宾馆出来,夜色已深。
车内,陆砚舟递过来一个保温杯。
“有压力吗?”
“没有。”
姜知夏拧开杯盖,温热的水汽扑面而来。
她当然不会有压力。
因为她最大的秘密,无人能够窥探。
回到家中,她将自己关在书房。
【启动技术体系梳理,生成对外演示方案,风险等级:低。】
她在脑中对系统下达了指令。
【指令收到。正在基于现有公开数据,进行模型重构……】
【方案生成完毕。】
【核心理念:以“生态系统数据化管理”为框架,规避核心生物技术与智能算法细节。】
系统界面上,一份完美的演示文稿已经成型。
它巧妙地将所有超前技术,都包装在了“系统工程”和“大数据应用”的宏大概念之下,既能展现出惊人的成果,又让任何试图追根究底的人,都只能陷入理论的迷雾。
瑞士,日内瓦。
国际会议中心座无虚席。
来自世界各国的顶尖农业专家、政府官员、跨国公司代表,都将注意力投向了演讲台。
姜知夏穿着一身简洁干练的深色西装,站在聚光灯下。
没有翻译。
她用一口流利纯正的英语,开始了她的演讲。
“女士们,先生们,今天我想分享的,不是一种单一的技术,而是一种全新的模式——中国的“科技兴农”。”
她身后的大屏幕上,一张张对比图表不断切换。
贫瘠的盐碱地,变成了丰饶的良田。
产量数据,以一种不可思议的曲线,向上攀升。
生态效益评估,清晰地展示了水土流失的减少和生物多样性的恢复。
整个会场,从最初的礼貌倾听,逐渐变得鸦雀无声。
所有人都被那些硬邦邦的数据,震得说不出话来。
当姜知夏结束演讲时,短暂的寂静之后,雷鸣般的掌声响彻全场。
接下来的,是提问环节。
这才是真正的战场。
一位白发苍苍,来自美国某顶尖农业科技公司的首席科学家站了起来。
“姜小姐,我必须承认,您的成果令人震撼。但您展示的数据,特别是作物对氮磷钾的吸收效率,超过了我们实验室理论模型的极限。请问,您是如何突破“李比希最小因子定律”的限制的?”
问题尖锐而直接,直指技术的核心。
会场所有人的耳朵都竖了起来。
姜知夏微微一笑。
“这位先生,您的问题非常好。但或许,我们的思路从一开始就不同。”
“您所说的“李比希定律”,是建立在孤立的、静态的实验室环境下的模型。而我们的农业,是在一个开放的、动态的生态系统中进行的。”
“我们不单纯“喂”给作物它缺少的,而是通过大数据分析土壤微生物群落的活性,激活整个土壤生态。让土壤本身,成为一个高效的“营养加工厂”。我们优化的不是单一变量,而是整个系统的运作效率。”
她没有给出任何具体配方,却从一个更高的维度,给出了一种哲学性的降维打击。
那位首席科学家愣在原地,张了张嘴,却发现自己无法反驳。
紧接着,一位法国专家站了起来。
“您提到了大数据和预测模型,这非常前沿。我们也在做类似的研究。请问您的算法核心,是基于机器学习,还是更复杂的深度神经网络?训练数据达到了怎样的量级?”
这是一个软件层面的陷阱。
一旦深入讨论算法,就可能暴露系统的底层逻辑。
“我们的模型是一个复合体,它整合了气象学、土壤学、植物生理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图谱。它不是一个纯粹的“黑箱”算法。”
姜知夏从容应对。
“至于数据量级,中国有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您认为我们的数据量级会是多少呢?”
她用一个反问,巧妙地回避了核心,又展现出一种庞大到令人敬畏的格局。
全场发出一阵低低的赞叹。
一个又一个问题被抛出,又被她举重若轻地一一化解。
她像一个最高明的太极宗师,将所有试图探究核心的力道,都引向了广阔无垠的哲学和模式探讨。
既展示了肌肉,又守住了命门。
会议间隙的茶歇时间,姜知夏成了全场的中心。
就在这时,她无意间听到了旁边两位德国专家的低声交谈。
“这个中国的系统工程确实厉害,但终究是宏观层面的优化。”
“没错,真正的革命在微观。我们实验室最新的CRISPR基因编辑技术,在固氮菌改造上取得了突破。如果成功,未来的作物甚至可以摆脱对氮肥的依赖。”
“嘘,小声点,这还是机密。”
CRISPR。
固氮菌。
几个碎片化的词语,钻进了姜知夏的耳朵里。
她的身体没有动,只是端起咖啡杯,掩饰住了脸上一闪而过的思索。
会议的最后,姜知夏的报告被评为本次交流会的“最具价值成果”。
她为国家赢得了巨大的声誉,也让全世界的农业科技界,都记住了她的名字。
然而,当晚回到酒店,面对窗外日内瓦湖的璀璨灯火,姜知夏的心思,却早已不在那份荣誉之上。
她坐在书桌前,脑中只有一个念头。
【系统,建立新课题。】
【课题名称:基于CRISPR技术的定向基因编辑与农业应用。】
一场国际会议,为她推开了一扇门。
门外,是一个更加广阔,也更加充满挑战的世界。
而她手中的钥匙,或许能让中国在全新的赛道上,直接实现弯道超车。
(https://www.yourxs.cc/chapter/5423286/11111054.html)
1秒记住游人小说网:www.your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your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