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六章 一门三杰
“沈记者,实在对不住啊,省道因为积雪太深临时封闭,只能委屈您跟着我走小道去漠河村了。”
颠簸的吉普车上,戴着黑色帽子的中年男人满脸歉意,他一边娴熟地绕过地面上每一块不起眼的石头,一边试图和老沈套起近乎。
结束了哈尔滨的采访,老沈继续向北,这次他来到的是中国最北面的疆土——漠河县。
接待的男人叫霍尔查,是锡伯族,老沈原本以为这一古老的少数民族只在新疆生活,查了资料后才知道原来他们的祖地是东北。
这里面就不得不提乾隆大帝的“功劳”,1755年的时候准噶尔被灭,清朝名将富察明瑞担任伊犁将军,统领整个新疆防务后,发现这里兵源不足,且局势不稳,因此向乾隆提出建议,将东北的锡伯族迁移到新疆来。
这位富察明瑞可不是一般人,作战勇猛,家世深厚,最关键的是他姑妈富察皇后是乾隆的发妻,也是一生最爱的女人,所以迁移的建议刚报上去就得了批准。
1764年,清廷强行要求1020名锡伯兵,带着四千多个家属,从沈阳出发,沿着蒙古高原,前往新疆伊犁定居。
一路上顶风冒雪,忍饥挨饿,走了足足一年多时间才到,从此锡伯族人就成为了新疆的一员,逐渐繁衍壮大,并被大家广为知晓。
“沈记者,按我们锡伯族的规矩,今天晚上应该是有顿全羊宴来给你接风的,但这不赶着来漠河村嘛,待会就在村长家里先吃个便饭,等您回镇里了我再安排。”
霍尔查显然被那套“官场”上的玩法荼毒不浅,他在镇上工作了那么多年,还是第一次有机会接待北京来的“大官”,自然是竭尽所能想要留下个好印象。
“霍尔查大哥,这冰天雪地的有口热乎饭吃我已经很感谢了,如果没有你帮忙还真不知道该咋办了。”
“不过咱漠河的群众工作是真的细,只那么一提,你就知道我要采访的是谁了,回头一定要在系列报道里好好夸一下。”
“不过这次我的时间紧,采访完之后就得走,没口福啊,听说锡伯族的全羊宴以前是只有皇帝才能吃到的。”
老沈可不是赵阳那种“愣头青”,三言两语就在不折霍尔查面子的情况下婉拒了邀请。
他深知地方基层干部的不易,如果自己的“名头”能给霍尔查带来一点哪怕是精神层面的帮助,老沈并不介意配合一下“工作”。
“哎呀,沈记者太客气了,其实不是我厉害,你要找的人在漠河太有名了,只要问谁家里的小辈最有出息,指定说的就是老李头家的三个儿子。”
老沈很快就知道了霍尔查说的“有名”是什么意思,小小的漠河村,总共只有三百来户人家,听说北京来人要采访李双龙,竟然都跑到村口来早早地等候。
为首的男人穿着某种动物毛皮制作而成的袄衣,隔着老远看到汽车的灯光就迎了上来,激动地握着老沈的手始终不愿放开。
“这位就是漠河村的村长,是村里为数不多的汉人,你可以叫他老韩。”
不用霍尔查提醒,老韩已经抓着老沈的手就要为他引路,四周的村民鼓掌欢呼,那热情程度与大兴安岭刺骨的寒风形成了鲜明对比。
老沈分辨不清到底是民风淳朴还是“有意安排”,或是两者皆有之。
他被动地来到了老韩的家,这栋土坯平房门前悬着庆祝新春佳节的彩旗,进了门便会看到墙上挂着的毛主席肖像画。
房间里很暖和,坐在热乎乎的炕上,老沈被眼前一桌子山珍野味差点惊掉下巴。
“这都是村里猎户前两天刚打来的,犴鼻子、犴蹄筋、狍后腿、野猪脸……还有这种冷水鲤鱼,是我们这边的特色,沈记者千万要尝一尝。”
就算再孤陋寡闻,也看得出这可不是“便饭”,要在深山老林里抓来这些个野味,不知道漠河村有多少猎户不眠不休。
老沈开始后悔自己提前两周就联系了漠河县的同志,显然从上到下都把他这趟行程的目的给搞错了,从原本的“英雄家属采访”变成了“首都领导的视察”。
当然老沈知道事情搞成这样也怪不得霍尔查他们,尤其是作为村长的老韩,一辈子守在边境小村,隔着江就能看到苏联老毛子的依格那思依诺村。
他太渴望得到认可了,所以才会在得知“任务”后调动村里的一切资源来招待老沈。
“沈记者,远道而来,多的我就不说了,先敬您三杯。”
老韩红光满面,不顾老沈阻拦直接连喝三杯,此时此刻的一幕或许是他“从政”生涯里最高光的时刻,所以必须“全力以赴”。
事已至此,老沈也不好去驳了村民们的面子,但他还是没忘了来漠河的目的,问起了为何李双龙没来。
“唉,老李头上个月进山采药,结果遇上了熊瞎子,躲避的时候把脚给弄伤了,回来以后就一直在家躺着,也不知道啥时候能恢复。”
兴许是意识到自己的回答没办法展现村委的工作力度,老韩赶紧开口补充。
“不过沈记者您放心,村里每天都有派人上门送饭,镇上的医生也会隔一周来换药,老李头是一等功臣的家属,我这个做村长的就算再苦再累也肯定把他的生活安排好。”
老韩拍着胸脯说道,陪坐的几位村民也连连附和,霍尔查甚至还提起了县里每年都要给老李头发补贴的事情。
杂乱的言语间老沈只捕捉到了几个关键信息:“一等功臣”、“三个儿子”、“烈士家属”。
由于采访目标多,家属们又遍布全国各地,如果按照常规访谈的做法事先搜集详细背景资料时间上肯定来不及,所以老沈对于今天主角老李头的家庭情况并不十分了解,只知道他有三个儿子,最小的那个正是南极洲考察队动力班的一员。
“哎哟,沈记者你这可就问对人了,我和老李头认识几十年,他家里这点事……不,是这点英雄事迹我再清楚不过了。”
眼见老沈有疑问,正愁没地方表现的老韩立马来了劲,他一杯烈酒下肚,特意还清了清嗓门,随后便讲起了漠河村“一门三杰”的往事。
(https://www.yourxs.cc/chapter/5423457/44251226.html)
1秒记住游人小说网:www.your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your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