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章 斧声烛影
赵匡胤:?????
杀兄夺权?!!
赵光义:???
欧尼酱,我...我...我...
“老三,你有什么想对朕说的吗?”赵匡胤的手又情不自禁的摸上了腰间的玉斧,光滑、柔嫩,饶是一把好利器也。
“兄长明鉴!”赵光义刚才磕的现在头还晕乎乎的,说不定是磕出什么来了,此刻也没顾得上其他,直直跪倒在地,无比真诚的道:“臣弟之心日月可鉴,子虚乌有之事向来不可信!”
“臣弟能有今日,全赖兄长举托也!”
赵光义依稀间像是感到殿中所有人的目光都悄悄注视在了他身上,这种如芒在背的感觉很不好。
“臣弟侍奉兄长已有三十岁余,臣弟是何性格,何等心迹,兄长岂能不知?”
“狗尚知报恩忠主。若弑兄,臣弟岂不是不如猪狗也?”
“兄长若实在信不过臣弟,现在亦可将臣弟斩之!”
“长兄如父,更何况兄长还是君父!”赵光义吐完最后几字儿,重重的呼出一口气,心中情绪起伏不断,接着仍是正色道:
“兄若要弟死,弟绝无他言!”
赵普倒吸一口凉气,本就努力在装作啥都不知道了,虽然耳朵是尽力地支起来偷听。
其余人也是如此,虽然状若躲避,实在个个都在支棱着耳朵想要将殿中的动静听个一字不差。
赵光义的一招自证,先是将天幕之言打成子虚乌有之事,咬定是后人编排的野史。
要知道,为君者不教而诛乃大忌也!
随后,又是重申了他与赵大的骨肉亲情,事兄若父。
晋王爷可是好狠的自证哟!
先前发誓天打五雷劈,现在又发誓猪狗不如。
能屈能伸,且打了一招以退为进来保全自己。
这时的赵大,还真不好动什么手了。
赵匡胤必然因此左右为难,踌躇不定,而晋王则转危为安也。
这么多年,官家用心培养晋王去读书、拜师、结友,倒是没白费功夫啊!
不过,赵普伺立一旁默默的听着,并没有出声,他很清楚什么是该他说话的时候,什么是该他闭嘴当不知道的时候。
群臣也很期待陛下的下文。
赵光义说完一席话,整个人气势一凝,仰着头闭上了眼,一副任君处置的样子。
他自信这一招出去,兄长绝无下手之意了。
上首,早已经轻手轻脚站起身来的赵匡胤走下台来,摸出腰间的玉斧,搁在手上掂量了几下,又斜睨了眼跪在地上的赵光义,终究还是呼了一口气,旋又回到了座上。
而赵光义,还是保持着原先大义凛然任君就戮的样子。
仿佛完全不知晓赵大的动作。
殿中,也没人敢上前去提醒他,一个个噤若寒蝉,大气都不敢出。
宫人们和负责抄录的内侍更是低垂个脑袋,恨不得脸都长在纸上去。
作为兄长,他心中也摸不到底儿,赵二什么德性,他可太清楚了。
这个恭顺的兄弟,真能做出这样狠辣的事儿来?
【追评:“哥们,我不赞同你的意见,赵光义凭什么碰瓷李世民啊?人家唐太宗那叫夺嫡!赵光义是篡位!”
“李二夺嫡玄武门,有利有弊,但放眼历史,那就是堪比教科书了!”
“就赵光义这事儿,让人唠叨了上千年,具体内情讨论不休,历史最怕见缝插针了,你敢保证一定是假的?”
“这么说吧,赵廷美忧悸而死是史书明确记载的,而赵大的两个嫡子莫名其妙的死去难道就不可疑了吗?
赵大驾崩的时候,赵德昭已经二十五了,难道没有能力去继承皇位?”】
各朝的观众们支棱着耳朵听着天幕上的八卦,这等皇家秘辛向来是民间喜闻乐道的趣事。
刘彻嗤笑一声,“朕十五岁就能登基为天子,二十一岁亲政,照样将大汉治理的井井有条。”
“远的不说,那秦朝的始皇帝不也是幼主登基?”
什么乱世不乱世的,只要皇帝想让自己的儿子上去,那他就能上去。
唐朝
“天幕出现之后,对陛下饶是多有赞誉啊!”房玄龄出声笑着说道。
天策府的老臣都知道李世民有一块心病,就连他们也背负着一股如岳的压力。
“这群后人,怪会调笑朕的。”李世民不动声色的擦拭了下眼角,嘴上如是道。
......
赵飞越往下翻,底下的评论基本都吵作了一团,每个人都各说各的有理,不由得轻笑一声:
“历史向来如此,每个人看得历史虽然一样,见解却是不同。”
“哪怕认知的是错的,你也纠正不了他的观点。”
评论区里的网友基本上都对赵二斧声烛影这回事揪着不放,可疑点太多了。
自禹传启家天下后,除非是在传承有变的情况下,谁会把这位置传给自己兄弟而不是儿子?
你跟人家都不是一个脉系的,到时候孤零零的家庙里,就你一个外人,还不够尴尬的呢。
赵飞又是一声轻笑,摇头晃掉了脑海里的思绪,手点开搜索框,他也想看一看大咖是怎么分析的。
「斧声烛影的深度剖析#《宋史》#《资治通鉴》#湘山野录#赵光义」
宋朝的各个时空下,无论手中正在做着什么事儿的百姓,俱是支起耳朵,或是抬起头关注着天幕的动静。
无他,这件事传的太多了!
大宋朝野上下,虽然官方一直强调太宗爷就是合法继承的,可耐不住人们去说,去猜。
疑点那么多,你还不许我唠上几句了?
怎么,天下你家开的啊?这么霸道!
噢,好像还真姓赵欸...
那没事儿了,你看这闹的,嘿嘿。
朝堂之上,皇帝们心中不是滋味,他们大多都是太宗一脉的后代,既想是看到后人为太宗皇帝洗刷冤枉,又怕看到那件事的真伪后无法处置得当。
要是真的,其实也不是很慌,大局早定了,也就民间议论几句得了。
朕怎么会怕刁民议论呢。
「公元976年,开宝九年,赵匡胤驾崩于万岁殿。」
「《宋史·太祖本纪》对赵匡胤的死只记录了十二个字」
「癸丑夕,帝崩于万岁殿,年五十。」
(https://www.yourxs.cc/chapter/5423666/44220639.html)
1秒记住游人小说网:www.your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your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