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7章 怎么不从自己身上找问题
苏铭绕过兜率殿,宏伟的大雁塔终于完整地出现在了镜头之中。
“好了,现在我们来到了今天最终的目的地,大雁塔。”
“关于大雁塔为什么叫这个名字,有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叫‘雁塔坠雁’。”
“说是很久以前,在摩揭陀国有一座寺庙,里面的和尚都是信奉小乘佛教的。小乘佛教允许吃‘三净肉’,也就是不见杀、不闻杀、不为己杀的肉。”
“有一天,到了饭点,伙房却没东西了。一个和尚出去化缘,转了半天也没要到一口吃的。他回来时,正巧看到天上飞过一群大雁,就开玩笑地说了一句:‘今天我们大家都没饭吃,菩萨难道不知道吗?’”
“话音刚落,领头的那只大雁,竟然折断翅膀,从空中一头栽了下来,死在了他们面前。”
“寺中的僧人们看到这一幕,都悲伤不已,认为这是佛祖在用这种方式点化他们。于是,他们就在大雁坠落的地方建起高塔,从此不再食肉,并且改信了更强调普度众生的大乘佛教。”
“玄奘在印度游学时,瞻仰了这座雁塔。回国后,在建造大雁塔时,便沿用了这个名字。”
【玄奘法师夹带私货是吧?】
【这不明摆着吗?他自己就是大乘佛教的坚定信徒,这个故事很明显就是在讽刺和批评小乘佛教只顾自己修行,渡己不渡人。】
【叫这个名字的说法有很多,还有说是他取经途中曾困沙漠后得一大雁引饮,才找到水源,得以还生,为了报恩回来建造这塔。】
【我知道西安还有个小雁塔。】
【是的,因为外形和大雁塔很像,所以有这个名字。但名气没有大雁塔大。】
苏铭笑了笑,开始绕着塔身行走,边走边说:
“大唐永徽三年,玄奘法师担心从西天取回的佛经会散佚,便上书李治,请求修建一座石塔来保存这些经卷。但因为当时的技术和物料问题,最终改为了砖塔。”
“最初的大雁塔,其实只有五层,高一百八十尺,是玄奘法师亲自监督,仿照印度佛陀伽耶的样式建造的。”
“后来又加盖到了九层。”
“武则天时期,更是加高到了十层,打破了佛塔层数为奇数的惯例。”
“到了五代后唐,又恢复成了七层。”
“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样子,其实是明朝万历年间最后一次修缮的结果。当时的人们在原有的塔身外面,又砌上了一层厚达六十厘米的包砖,最终形成了现在我们看到的,总高64.5米的七层宝塔。”
苏铭的脚步停在了一侧。
“不过,这座千年古塔,在上个世纪也遇到了大麻烦。”
“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人们就发现,大雁塔的塔身在不断下沉和倾斜。到1992年,塔体累计下沉了585毫米,而塔身的倾斜度,达到了1005毫米。”
“倾斜的原因很复杂,有塔身材料自然老化、地基处理不当等因素,但最核心的原因,是六十年代以来,西安市为了发展,对地下水进行了超量的开采,导致了整个地面的大范围不均匀沉降。”
“好在,随着我们近年来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和地下水位的回升,大雁塔的倾斜正在被修正。”
苏铭的声调中带着一丝调侃:
“目前大雁塔正在以每年大约一毫米的速度,自己慢慢‘正’回来。”
“虽然有专家预计,它可能需要一千年才能彻底回正。”
【好家伙,我是等不到了。】
【其实也还好,比萨斜塔比大雁塔斜多了,也没怎么样。】
【没感觉斜啊……】
【就斜了一度,肉眼基本看不出来,比萨斜塔可是斜了五度,所以很明显。】
苏铭到了大雁塔的南侧,停下脚步,抬手指了指前方。
“家人们,看这里。”
镜头推进,两个高大的黑色石碑出现在画面中,被嵌在墙体内,外面有护栏围挡,显得庄重而肃穆。
碑石上方七佛浮雕造像,中部有双龙戏珠纹饰,下方乐舞天人线刻图案,碑侧雕刻缠枝蔓草纹样。
两碑自建成起便嵌于塔壁龛内,历经千年风霜,上面的字迹却依旧清晰,楷书瘦劲遒丽,笔法外拓而结构舒展。
“这两块碑,全称叫《大唐三藏圣教序》和《大唐三藏圣教序记》,合在一起,有一个更响亮的名字,叫‘二圣三绝碑’。”
【褚遂良啊……】
【大胆!竟然不先说二圣!】
【哪个二圣?迎回二圣的二圣吗?】
【哈哈哈!不是宋朝的二圣,是唐朝的二圣!】
苏铭面对着石碑,开始解释。
“所谓‘二圣’,指的是唐代的两位皇帝。”
“写序文的,是唐太宗李世民。”
“写记文的,是唐高宗李治。”
“玄奘法师西天取经归来,翻译了大量的佛经,李世民对此十分重视,亲自为这些译经撰写了一篇总序,也就是《大唐三藏圣教序》,来褒奖玄奘的功绩。”
“几年后,太子李治也写了一篇《述圣记》,来追述他父亲的功德。”
“后来,这两篇文章被一并刻在了石碑上,就立在这里。因为是两位皇帝,也就是两位圣人所写,所以被称为‘二圣’。”
“那么,‘三绝’又是什么意思呢?”
“第一绝,是唐太宗李世民的文章,文采飞扬,气度恢弘,堪称一绝。”
“第二绝,是唐高宗李治的记文,同样也是一篇佳作。”
“而这第三绝,也是最重要的一绝,便是将这两篇千古雄文书写下来的人,和他的书法。”
镜头继续放大,给石碑上字迹来个特写。
“书写这两块碑文的,是初唐四大书法家之一,也是唐太宗的托孤重臣,褚遂良。”
【褚遂良!我知道他!雁塔圣教序就是他的代表作!】
【书法家?我怎么没觉得这字有多好看呢?】
【开玩笑,初唐四大楷书家之一,独创“瘦劲飘逸”新风,你觉得不好看是你欣赏不来!】
【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
苏铭看着石碑上“融欧之险峻、虞之温润”的楷书,有感而发道:
“褚遂良这个人,一生可以说是跌宕起伏,令人唏嘘。”
“他出身名门,学识渊博,书法更是冠绝一时,深受李世民的器重。李世民晚年就曾说过,他死后,有褚遂良在,自己就放心了。”
“他不光是书法写得好,人也很有风骨。他当时还兼任史官,有一次,李世民就问他,‘你记我言行,朕有不善,卿必记之耶?’”
“意思就是,我平时做的那些事,你是不是都记下来了?要是我有什么做得不好的地方,你是不是也记下来了?”
“褚遂良的回答很直接:‘据事直书。’”
“这句话把李世民噎得半天说不出话。但他非但没有怪罪褚遂良,反而更加敬重他。也正是因为这份信任,李世民在临终前,将褚遂良和长孙无忌一起,定为顾命大臣,辅佐太子李治。”
【这哥们是没遇到崔杼,不然让他尝尝十族剥离之术的厉害!】
【朱棣:?????】
【也就李世民是个真明君,换个皇帝命都玄。】
“可以说,李治登基初期,褚遂良的地位是如日中天,权倾朝野。但是,一件事情的发生,彻底改变了他的命运。”
苏铭的话锋一转:
“那就是,李治要废掉王皇后,改立武昭仪,也就是后来的武则天为皇后。”
“这件事在当时遭到了满朝文武,尤其是长孙无忌和褚遂良这些元老重臣的激烈反对。”
“而褚遂良,是反对最激烈的那一个。”
“当时李治召见他们几位重臣商议此事,褚遂良直接把皇帝的意图堵了回去,他说:‘皇后出身名门,又是先帝为您选定,没什么大错,不能轻易废黜。’”
“李治碰了一鼻子灰,第二天又把他们叫来。这一次,武则天就躲在帘子后面偷听。”
“褚遂良脾气也上来了,他把上朝时拿在手里的笏板往地上一扔,磕头磕到额头流血,大声喊道:‘还陛下此笏,乞归田里!’”
“意思就是,这官我不干了!我请求您让我辞官回家种地去!”
【那你不死定了,李治可不是李世民,他是黑芝麻馅的。】
【帘子后面的武则天气炸了,说迟早要杀了这个老匹夫。】
“没错!这一下,是彻底把李治和武则天给得罪死了。”
“李治当场暴怒,让人把褚遂良拖出去。躲在帘子后面的武则天,更是恨不得立刻杀了他。”
“后来的事情,大家也都能猜到。武则天最终还是当上了皇后,并且一步步走上了权力的巅峰。而作为她最大政敌的褚遂良,下场可想而知。”
“他先是被贬出京城,然后一贬再贬,从潭州到桂州,再到更远的爱州,也就是今天的越南清化一带。”
“那地方在唐朝,是真正的蛮荒之地。几年后,这位曾经权倾朝野的托孤重臣,就在这片瘴疠之地,孤独地死去了。”
“但这还不算完。”
“褚遂良死后,他的两个儿子也在后续的政治斗争中被杀。朝廷更是下令,追削褚遂良生前的一切官爵,查抄家产。”
“甚至,连他写的字,都被认为是不祥之物,下令全部销毁。”
【卧槽,直接贬到国外去啦?】
【大唐那个时候还算国内,现在就是国外了。】
【顾命大臣,又有几个善终的?】
【人家徐世绩就聪明,李治问他我能不能改立皇后,徐世绩说这是陛下的家事。】
【徐世绩是谁?】
【就是李绩,被赐姓李,又因为避讳李世民的字,改名李绩。】
【徐世绩确实谨慎小心,是托孤重臣里,为数不多能全身而退的。】
【所以褚遂良和长孙无忌死得不冤。】
【有的时候找找自己原因,这么多年身居高位有没有拎清分寸,有没有摸透帝王心思?怎么不想想,为什么人家徐世绩能善终?】
(https://www.yourxs.cc/chapter/5424345/43708724.html)
1秒记住游人小说网:www.your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your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