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章 生命之光
民国十九年,十一月二十日,奉天,东北边防军总医院。
“司令?”
李博明的声音将张汉钦从沉重的回忆中拉回现实。
实验室里,那青绿色的霉菌在培养皿中静静生长,仿佛蕴藏着无声的惊雷。
张汉钦深吸一口气,将王卓然年轻的面容和那份彻骨的遗憾深深埋入心底,目光恢复了一位统帅的锐利与冷静。
他指着培养皿,问出了最关键的问题:
“现在,它的效果和产量,究竟到了哪一步?”
项目核心研究员陈宜瑜推了推眼镜,语气带着科学家特有的严谨与压抑不住的兴奋:
“司令,经过近两年不懈的菌种选育、培养基优化,我们发现玉米浸出液培养基效果极佳。
及借鉴国外文献、结合我们自身摸索,改进了提取纯化工艺,采用溶剂萃取和低温乙醇沉淀法。
我们已经能够稳定地制备出具有一定纯度的青霉素钠盐结晶。”
他引着张汉钦走到旁边的无菌操作台,台上几个经过严格消毒的密封小玻璃瓶内,装着少量白色至淡黄色的粉末状物质,在灯光下微微反光。
“这就是我们目前能得到的最高纯度产品,我们内部暂称它为‘炎黄一号’。
大量动物感染模型实验证明,它对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球菌等多种战场常见致命病菌,都有极其显著的抑制和杀灭效果!其效力…远超磺胺类药物!”
李博明紧接着补充,声音因激动而有些颤抖,他递上一份详细的统计报告:
“旅大战役期间,在您的特许和严密监控下,我们组建了专家小组,对共计527名常规磺胺治疗无效、持续高烧、已被多位医生判定濒临死亡的重伤员(均为严重开放性骨折合并感染、大面积烧伤继发败血症或术后严重腹腔感染),试用了不同批次的‘炎黄一号’。结果……”
他深吸一口气,报出了足以震撼任何医者的数据:
“其中485人!感染得到完全控制,体温恢复正常,生命体征趋于平稳,确定已脱离生命危险!占比高达92.0%!
另有32人情况大幅好转,但仍需继续用药观察。
仅有10人…或因受伤过重、多器官衰竭,或因感染时间太长、合并其他复杂情况,最终未能挽回。
总体死亡率从我们预估的70%以上,被硬生生压到了1.9%!”
他指着报告上的曲线图:
“而且,由于感染被快速、强力地遏制,绝大部分伤员的伤口愈合速度远超预期,二次清创和截肢手术的需求也显著下降。
司令,外科病房里的气氛都不一样了!
医护人员们看到了以前不敢想的结果,士气空前高涨!”
“不良反应呢?”
张汉钦追问,语气冷静。
他深知任何强效药物都可能是双刃剑。
“我们严格遵循您批示通过的《高危药品临床试用暂行规范》,在使用前为每位伤员都进行了皮肤敏感试验。”
陈宜瑜接过话,语气转为谨慎,
“确实有19名伤员出现皮试阳性或用药后出现皮疹、发热等轻度过敏反应,立即停药并给予对症处理后都已无恙。
期间出现一例疑似急性过敏性休克,因抢救及时,也已转危为安。
总体而言,相较于它从死神手里夺回的生命,目前观察到的不良反应风险完全在可控和可接受的范围内。”
张汉钦拿起一个小玻璃瓶,对着灯光仔细审视着里面那看似不起眼的粉末。
这细微的结晶,其价值远胜等重的黄金!
它凝聚着近两年的心血、无数次失败、巨额的资金投入,以及王卓然和无数烈士用生命换来的沉痛教训。
“当前的纯度、产量,还能再提升吗?
大规模生产的成本估算如何?”
他问道,语气恢复了统帅的务实。
陈宜瑜迅速回答:
“目前我们主要采用表面培养和初步的深罐发酵结合的方式,月产量大约能制备出相当于12,000至15,000支(按每支5万单位效价估算)的剂量。
纯度大约在70%-80%之间。
新建的五个深层发酵罐已投产,采用您提示的玉米浆培养基和持续通气搅拌技术。
若一切顺利,预计到明年三月,月产量有望突破40,000支,纯度也能稳定在85%以上。
成本…目前依然极高,主要是无菌控制和提纯损耗大,但随着产量扩大和工艺优化,正在快速下降。”
张汉钦沉默片刻,目光扫过实验室里每一位科研人员充满期待的脸庞,最终落在那小小的玻璃瓶上。
他脑海中飞速权衡,不仅仅是医学数据,更是全局战略。
片刻后,他猛地抬起头,目光灼灼,对身旁的委员会秘书长王树瀚沉声道:
“王秘书长,记录,我做如下部署!”
王树瀚立刻拿出笔记本和钢笔,屏息凝神。
“基于‘炎黄一号’项目的重大突破及其对国家战略无以伦比的价值:”
“第一,军事保障与优先供给。
立即将《‘炎黄一号’临床应用与后勤保障条例》提升为最高密级作战条令下发。
1. 由总后勤部牵头,卫生部、军需部配合,成立‘特种药品管理总局’,直接对委员会负责。
局长由李博明同志兼任,陈宜瑜同志任总工程师。
2. 优先保障前线,立即从现有库存中调拨60%的‘炎黄一号’,以最高保密等级配发给各前线野战医院、各主力甲种师师属医疗队,并紧急培训一支200人的军医突击队,携带药品和皮试设备,加强到一线部队。重伤员用药,需由师级以上军医主管和政委联合签字确认。
3. 建立战略储备:剩余40%库存,立即转入奉天、锦州、长春三处地下战略药品仓库封存,作为应对大规模战役的紧急储备,动用需我本人签字批准。”
“第二,政治与外交运用。 此药乃国之重器,须善加运用以争取最大战略主动。
1. 对内凝聚人心: 宣传部要制定周密计划,适时、适度、有选择地公开部分疗效数据,重点宣传我军在战地医疗救护领域取得的‘重大突破’,以及委员会如何不惜代价拯救每一位伤员的生命。要将‘不惜一切代价挽救将士生命’塑造为我军区别于一切旧军队的核心标志,极大增强部队凝聚力、荣誉感和民众的向心力。
2. 对外彰显实力与争取外援: 外交部牵头,选择最可靠的国际渠道,以极其谨慎的方式,透露我们拥有一种‘极其高效的广谱抗菌剂’,其效果远超磺胺。
可允许对方派顶尖医学专家(必须背景干净、签署严格保密协议)在绝对控制下参观部分临床效果,但核心技术严格保密。
目的有二:一是震慑潜在对手,展示我科技实力;二是以此为筹码,换取我们急需的高精度机床、特种钢材、石化设备甚至战略物资!顾维钧先生,此事由你亲自拟定方案。”
顾维钧闻言,眼中精光一闪,立刻领会了其中的深意:
“明白!司令,此乃‘医药外交’,操作得当,其价值不亚于一场战役的胜利。”
“第三,经济与产业突围。 立即以‘第七实验室’为班底,设立‘东北制药总厂’,按最高保密等级建设和警卫。
1. 资金保障: 从‘白山黑水基金’中划拨专款300万美元,作为未来一年的专项研发和扩产经费,不受年度预算限制,实报实销。必要时,可以委员会名义发行一期‘国防医药建设特种公债’。
2. 资源倾斜: 杨宇霆总参议负责协调,命令东北大学化学系、生物系整体并入该项目,成立‘应用微生物研究所’。奉天兵工厂、精密仪器厂抽调最好的工程师,攻关发酵罐、离心机、分装设备的自产化!我们要能自己造出生产它的机器!
3. 人才战略: 以委员会名义,向全球华人学者、尤其是生物化学、微生物学领域的专家发出秘密招募令,许以最优厚待遇和国家级科研平台。同时,选派最优秀的本土青年技术人员,赴德国、美国相关企业学习深造。”
“第四,科技持续创新与绝对保密。
1. 成立‘青霉素后续研发委员会’,由陈宜瑜总工负责。立即着手研究两个方向:一是提高菌种效价和发酵产量的生物学途径;二是探索半合成改性,以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耐药性。还要着手研究其他类型的抗生素,如对抗结核病的药物。
2. 保密条例升级: 此项目所有技术资料定为‘绝密’,参与核心工艺人员实行终身负责制和隔离管理。泄密者,以叛国罪论处,最高可判处死刑!菌种库实行三重物理隔离加武装守卫,没有我、杨总参议和李博明三人联合签署的命令,任何人不得调用原株!”
张汉钦一口气说完,目光如炬,扫视全场:
“这就是我对‘炎黄一号’项目的全部部署。
诸位,我们手上握着的,不仅仅是能拯救万千生命的良药,更是一把能撬动战略格局的钥匙!
它关乎前线将士的生死,关乎国家的外交博弈,关乎民族工业的升级!
我们要用好它,一步都不能错!”
“是!司令!保证完成任务!”
李博明、陈宜瑜以及实验室所有人齐声应道,声音因激动和责任而微微颤抖。
他们比任何人都更清楚地意识到,自己手中的工作,已经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
离开第七实验室时,已近正午。
深秋的阳光终于彻底驱散晨雾,明亮而清冷地洒在奉天城的大街上,为这座日益繁忙的城市镀上了一层金光。
张汉钦坐回吉普车,望着窗外掠过的街景、新开的工厂、背着书包的学生,心中波澜起伏。
从王卓然的牺牲到今日“炎黄一号”的曙光,不到两年时间,这份凝聚了无数智慧、汗水、牺牲与期望的成果,其意义远超一种特效药本身。
它将成为最锐利的军事盾牌,最巧妙的政治筹码,最强劲的经济引擎,以及…点燃民族科技自信的火种。
这缕从霉菌中诞生、经由无数人努力而点燃的生命之光,必将如同车窗外这穿透雾霭的阳光,逐渐驱散死亡的阴霾,照亮华夏前行的道路。
而这一切,还仅仅是一个伟大的开始。
车轮滚滚,载着这位年轻的统帅和他的强国梦想,驶向更波澜壮阔的未来!
......
(https://www.yourxs.cc/chapter/5426443/42194334.html)
1秒记住游人小说网:www.your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your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