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 铁流南指(下)
民国十九年,十一月十二日夜
华灯初上,北平饭店宴会厅内灯火通明,觥筹交错。
盛大的欢迎宴会正在举行。
水晶吊灯下,西装革履、长袍马褂的于右任,颜骏人,何克之等各界名流穿梭往来,交谈甚欢。
然而,在饭店顶层的一间隐秘会议室内,气氛却要严肃得多。
王以哲、顾维钧代表全国抗战救国委员会,与徐永昌(代表晋绥军)、傅荣河、宋哲元(代表西北军)进行了至关重要的面对面会谈。
王以哲开门见山,将一份《华北防务整合与部队整编初步方案》推到对方面前:
“三位将军,明人不说暗话。
日寇亡我之心不死,旅大虽复,然其报复必至。
华北乃国家之咽喉,不能再如一盘散沙,各自为战。”
顾维钧补充道,语气温和却不容置疑:
“我军入关,非为吞并,实为整合。
委员会之意,乃是将所有愿意抗日之武装,整编为统一的‘国民救国军联军’。
诸位将军之部队,均可保留原有骨干编制,纳入联军序列。
粮饷、装备、弹药,由委员会统一供给,标准与我东北军一视同仁。”
徐永昌沉吟片刻,扶了扶眼镜:
“张总司令和委员会的诚意,我等感同身受。
抗日救国,亦是我辈军人天职。
只是……弟兄们跟我多年,浴血沙场,所求不过一碗安稳饭,一份体面饷。
若整编后,待遇能否真正落实?
人事安排,能否公允?”
傅荣河接口道,声音沉稳:
“我西北军子弟,不怕死,不怕苦,就怕寒心!
只要真心抗日,一碗水端平,我傅荣河第一个服从调遣!”
宋哲元也点头:
“没错!打鬼子没二话!
但整编可不能搞一刀切,伤了元气。”
王以哲闻言,正色道:
“三位将军放心!
委员会已有明令:
整编重在统一指挥、统一补给、统一对敌。
各部队原番号可酌情保留,各级军官原则上留任,确有才德者,还可晋升重用。
粮饷每月足额发放,伤残抚恤、烈士褒奖,皆按新标准执行,绝无克扣!
若有半点差池,我王以哲第一个不答应!”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三人:
“当前首要之务,是稳定平津,巩固防务。
请三位将军即刻下令,贵部所有部队,原地驻防,听从整编司令部统一调度。
同时,开放所有交通要道、通讯枢纽、军事设施,配合我军接管人员完成防务交接。
如何?”
徐永昌、傅荣河、宋哲元交换了眼神。
对方条件之优厚,姿态之坦诚,远超他们此前最乐观的预期。
更重要的是,东北军实力摆在那里,抗日的大义名分也握在对方手中。
徐永昌终于缓缓点头,伸出手:
“好!既然委员会如此诚意,我晋绥军愿听从调遣,共赴国难!”
傅荣河、宋哲元也相继伸出手:
“西北军亦然!”
“愿随委员长,抗日到底!”
四只军人的大手紧紧握在一起。
顾维钧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立刻让副官拿出早已备好的《华北军事整合初步协议》。
几人仔细阅读后,郑重地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这一刻,华北的军事格局悄然改变。
——————
十一月十三日,北平。
和平接管工作全面展开。
东北军以连排为单位,在晋绥军、西北军军官的陪同下,开始接管北平各关键要害部门。
朝阳门瓮城内,晋绥军士兵和东北军士兵并肩而立,举行简单的换防仪式。
双方军官互相敬礼,哨兵岗位互换。原驻防排长对接手防务的东北军排长说:
“兄弟,这城楼东边有个死角,晚上得多留神。”
东北军排长感激地拍拍他的肩:
“多谢老哥提醒!”
电报局里,东北军通讯参谋与原局长亲切交谈,确保所有通讯线路畅通无阻,密码本顺利交接,业务一刻未停。
中央银行北平分行外,增加了东北军士兵岗哨,但与原来的银行护卫协同执勤,气氛平静。
经理室內,委员会派出的金融专员正在核对账目,安抚职员:
“大家各安其位,以前怎么做,现在还怎么做。
委员会保障各位薪俸。”
而在南苑军营,气氛则更为热烈。
一座可容纳万人的大操场上,黑压压地坐满了原晋绥军的士兵。
他们穿着五花八门的旧军装,许多人的绑腿散了,军帽歪了,脸上带着疲惫、迷茫和一丝戒备。
整编第一集团军政治部主任站在临时搭起的木台上,拿着铁皮喇叭,声音洪亮:
“弟兄们!
我是救国军政治部刘主任!
今天来,不是来缴你们的械,不是来遣散你们,更不是来欺负你们!”
台下一片寂静,无数双眼睛盯着他。
“委员会有令:所有愿意抗日的弟兄,都是好兄弟!
一律择优收编,待遇从优!
从今天起,你们的饷银,和俺们东北军一个样,每月现大洋足额发放,绝不拖欠!”
台下开始出现骚动,士兵们交头接耳。
“受伤了,有军医院免费治!
残了,国家养你一辈子!
战死了,家里爹娘老婆孩子,委员会发抚恤金,孩子还能免费上学!”
声音越来越大,许多士兵瞪大了眼睛,难以置信。
“过去当官的打骂克饷,那是旧军阀的毛病!
在救国军里,严禁体罚,官兵平等!
只要你有本事、立战功,一样升官发财!”
“咱们整编,是为了更好地打鬼子!
不是为了整人!
愿意留下的,欢迎!
想回家的,发路费!”
话音刚落,台下瞬间炸开了锅!
“真的假的?”
“每月现大洋?”
“伤残真管?”
一个拄着拐杖的老兵,原晋绥军的下士李二狗,激动得浑身发抖。
他这条腿就是去年被长官打坏的,饷银也被克扣了大半。
他猛地站起来,嘶哑着嗓子喊:
“长官!这话……作数不?”
刘主任大步走下台,来到他面前,斩钉截铁:
“兄弟,我以救国委员会的名义担保!
字字句句,板上钉钉!
若有半句虚言,天打雷劈!”
李二狗看着对方真诚的眼睛,又看看周围东北军士兵崭新的军装和精良的装备,浑浊的泪水一下子涌了出来:
“中!……俺留下!
俺这条瘸腿还能给兄弟们烧火做饭!
俺跟你们干!”
“俺也留下!”
“打鬼子!算俺一个!”
操场上,响应声此起彼伏。
整编工作,在一种意想不到的顺利中推开。
——————
十一月十五日,晴。北平城的天空似乎都格外湛蓝。
经过几日交接,北平局势基本稳定。
东北军开始有组织地开展群众工作,巩固民心。
街头巷尾,出现了许多帮助市民清理废墟、修补房屋的东北军士兵身影。
什刹海附近,上等兵“小山东”正和几个战友帮王大妈修葺被去年战火损毁的灶台。
小伙子手脚麻利,和泥垒砖,干得满头大汗。
王大妈端着茶水在一旁,又是感激又是心疼:
“同志,歇会儿,喝口水吧!”
“小山东”抹把汗,憨厚一笑:
“大娘,快了!马上就好!
这灶修好了,您老做饭省柴火!”
周围邻居都围过来看热闹,啧啧称赞:
“这兵当的,真不赖!”
“跟咱们自家的娃似的!”
在另一条胡同口,东北军随军医疗队设了个临时诊所,几十位军医设置问诊台,一位穿白大褂的军医正在给一个咳嗽的孩子听诊,护士免费发放着预防感冒的汤药。
市民们排着长队,脸上洋溢着希望。
学生团体也活跃起来。
陈念华和同学们组织了宣传队,在街头表演活报剧,内容都是揭露日寇暴行、宣传抗日救国和《振华大纲》里的新政措施,如减租减息、发展教育等。
农民老王挤在人群里看得津津有味,对旁边的人说:
“减租减息?要是真能这样,那可真是青天大老爷了!”
最热闹的要数修复一座被战火炸毁的石桥工地。
东北军工兵连和上百名市民一起劳动,抬木料、搬石头、搅拌水泥。
军民并肩,号子声、笑声此起彼伏。
孩子们在人群中钻来钻去,好奇地摸着士兵们的工具。
一幅生动的军民鱼水图,在古都北平徐徐展开。
傍晚,北平饭店宴会厅再次冠盖云集。
王以哲中将站在主席台上,面对中外记者、各界代表,庄严宣布:
“根据全国抗战救国委员会命令,即日起,正式成立‘华北临时治安委员会’,统一负责华北地区军政民政事务,维护地方秩序,推进抗日救国大业!”
在热烈的掌声中,三面旗帜共同升起,在晚风中猎猎飘扬。
——————
当夜,奉天帅府,东书房。
张汉钦刚刚放下来自北平的加密电报。
窗外,秋风掠过庭院,吹落几片枯叶。
杨宇霆站在一旁,轻声道:
“汉钦,北平初步稳定,华北整合迈出关键一步。
王鼎芳、顾少川他们干得漂亮。”
张汉钦走到巨幅军事地图前,目光从北平缓缓南移,掠过广袤的华北平原,最终定格在黄河以南的中原大地和山东半岛。
“邻葛兄,”
他声音平静,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凝重,
“华北初定,然人心附否,根基稳否,尚需时日检验。
整合之难,不在军事接管,而在思想认同、利益协调。
徐、傅、宋等部,虽已签约,其内部盘根错节,非一日可理顺。”
他手指重重敲在山东的位置:
“而下一步,山东之局,更为错综复杂。
韩向方态度暧昧,摇摆不定。日本海军在黄海活动频繁……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杨宇霆推了推金丝眼镜,点头称是:
“是啊,拿下华北,只是打开了南下的大门。
门后的路,恐怕更加崎岖难行。”
张汉钦转身,目光锐利如初:
“电告王以哲、于右任诸公:
稳扎稳打,巩固既得成果,密切监视日寇及南京动向。
山东之事,依原计划,伺机而动!”
“是!”
命令迅速被传达。
窗外,奉天的夜空繁星点点,而华夏大地的命运棋局,刚刚步入中盘。
南下的铁流,势不可挡,但前方的征途,依然漫长而充满挑战。
……
(https://www.yourxs.cc/chapter/5426443/42213836.html)
1秒记住游人小说网:www.your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your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