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核爆灭火方案!
刘院士这句郑重的询问,如同在死寂的湖面投下了一块巨石。
刹那间,整个临时指挥中心所有人的目光,再次齐刷刷地聚焦到了林远身上。
只是这一次,目光中的意味已经彻底变了。
之前的嘲讽、轻视、不以为然,此刻全都化为了难以置信的震惊、审视。
校长惊讶的张大嘴巴,连忙拍了拍林远:“林远...赶紧说说你的方案。”
林远无奈的笑了笑,似乎已经猜到这样的结局。
“刘院士,各位专家。我们面对的核心问题,是一个连接着地下超高压气源的喷涌通道。”
“常规手段失效的根本原因在于,我们试图从外部施加的力量,无论是水流的冷却、材料的堵塞,还是外部爆破的冲击,其强度和集中度,都远远无法与地下每秒数吨TNT当量持续释放的能量相抗衡。”
“这就像试图用一杯水去浇灭一座喷发的火山,用一把沙子去堵塞决堤的洪流。”
林远的开场白直接切中要害,让几位原本还带着些许怀疑的专家神色一凛,收起了最后一点轻视。
刘院士也是立马认真起来。
简单的几句话,就让众人意识到林远之前提出的核弹灭火不是随口一句玩笑话。
林远继续道:“所以,思路必须转变,我们不应该再想着从外部对抗或覆盖它,而是要想办法从内部根除它。”
“从根本上 改变喷涌通道的物理结构,使其强制闭合。”
说到这,林远目光扫视众人,神色凝重起来:“目前人类科技唯一有可能实现这一目标的,就是利用极致能量瞬间释放所产生的物理效应,即地下核爆炸。”
指挥中心内响起一片压抑的惊呼。
尽管有心理准备,但听到如此直白的阐述,依然令人心神剧震。
“我来说下原理!”
林远不慌不忙,借助系统的提示进行推演:“如果我们能精确计算,在失控井喷通道的关键位置下方或侧方,一定深度和距离上,实施一次当量经过严格计算的地下核爆...”
一边说,一边用手势辅助:“核爆瞬间会产生两个关键效应。”
“第一,是极致的高温 ,核心温度可达数百万甚至上千万摄氏度。”
“足以将爆炸空腔周围的岩石、甚至井筒金属瞬间气化,熔融成为岩浆态的物质。”
“第二,是巨大的冲击波压力。”
“这个压力会以爆炸点为中心,向四周岩层传递,强度远超我们目前测得的地下气压。”
“这两个效应结合。”
“结果是,爆炸空腔周边的岩层会在极短时间内被 熔融、压缩、压实 。”
“就像一个无形的巨手,猛地将区域的岩层揉捏在一起。”
“而原本失控的井喷通道,会在这股狂暴的力量下被强行挤压封堵 ,从物理结构上被彻底抹平!”
“这不同于我们刚才失败的爆破。”
“刚才的爆破能量分散于地表和浅层,且能量级数远远不够,不仅无法压实深层通道,反而可能清除了浅层障碍。”
“而核爆的能量集中于地下特定点,其强度和作用于深层地质结构的效果,是常规炸药无法比拟的。”
听到这,其中一个专家提出疑惑:“可是这样太冒险了,万一火没灭掉,还会留下辐射怎么办?”
林远淡淡一笑:“这个不用担心,地下核爆的绝大部分放射性物质会被封存在熔融后再次凝固的玻璃体岩层中。”
“只要埋深足够,计算精准,泄漏风险是可控的。”
“这属于核能和平利用的一个极端但理论上可行的范畴。”
林远的解释声音不大,但听在众人的耳中震耳欲聋。
此刻的他,哪像一个涉世未深的大学生?
分明是导师一样站在那侃侃而谈。
哪怕是刘院士都认真的听着,不停的思索。
整个临时指挥中心陷入了短暂的沉寂,随即爆发出低声却激烈的议论。
“熔融岩层...强制封堵..从原理上讲,这确实有可能!”
“关键在于当量计算和埋深定位,误差必须控制在极小的范围内!”
“如果真能成功,这将是工程学上的一个奇迹!一次教科书级别的极端灾害处置案例”
刘院士深吸一口气:“可是说起来容易,实施起来...可就难了..毕竟没有这方面的经验!”
林远点了点头,提议道:“我倒是想了一个方案。”
众人露出惊讶的神色。
“说说看!!”
林远组织了下语言:“具体的实施路径,可以分解为几个核心步骤。”
“第一步,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是精确钻孔定位。”
“我们需要在主喷之外的安全区域,向地下两千米深度通道的咽喉部位,钻凿一口定向斜井。”
“这口井的终点,必须精确位于主通道侧下方约二十五至三十米处。”
“这个位置必须要要经过严格计算,确保核爆产生的冲击波和高温能最有效地挤压主通道。”
“同时又不能太近导致核装置过早被高温损毁,或者直接炸穿通道加剧喷发。”
“第二步,是核装置的选择与封装。”
“我们需要一枚当量经过精密计算的小型地下核装置。”
“当量并非越大越好,过大的当量可能导致地质结构过度破坏,引发不可控的连锁反应。”
“这枚装置必须被特殊设计的耐高温、耐高压容器严密封装,确保它能通过钻井顺利输送到指定位置,并在抵达前保持稳定。”
“第三步,下放。”
“利用高强度钻杆和特制输送工具,将封装好的核装置通过我们新钻的定向斜井,投送至预定爆点。”
“第四步,回填。”
“装置就位后,我们需要立即将钻孔上部,用特定配比的速凝水泥和惰性材料进行回填密封。”
“目的是在核爆发生时,尽可能将能量和放射性物质封闭在地下。”
“引导冲击波主要作用于目标岩层,并防止形成新的喷发通道。”
“最后,起爆与监测。”
“所有人员撤离至至少十公里外的绝对安全区,通过多重保密指令远程起爆。”
“同时,布设密集的地震、地质、放射性和大气监测网络,实时监控爆炸效果及后续影响。”
林远环视全场,总结道:“这就是完整的核弹灭火方案,其核心在于 精确 二字:精确的钻孔、精确的定位、精确的当量、精确的起爆。”
(https://www.yourxs.cc/chapter/5427079/42088171.html)
1秒记住游人小说网:www.your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your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