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打谷子
李子安见两人又要开始辩论,急忙打断:“爸,妈,你们别争了。”
“说的都是啥啊,先听我说。”
“咱家这张身份证到底是哪里来的?”
“咱家是不是有什么隐藏的秘密?不会是专门作假的专家吧?”
陆云樨伸出食指左右摇摆:“这年头,专家可不是什么好词。”
“念在你对老太太尽心尽力的份上,我给你透露一二。”
李子安来了精神,蹲了过来,俨然一副认真倾听的模样。
陆云樨见状,跟丈夫打趣:“哎,你看儿子这样,是不是很眼熟?”
李浩川嘴毒:“不就是像大利吗?”
大利是李家养的二哈,大吉则是一只橘猫。
“你每次给它喂吃的,它就是这样子蹲着,眼睛亮晶晶的!”
“喂!”
李子安一下子跳起来,不满抗议:“有你们这样的父母吗?竟然说自己儿子是狗?”
陆云樨忙说:“不打岔了,我好好跟你说。”
“儿子,你知道穿越吗?”
李子安兴趣缺缺,感觉他妈根本就是在逗他。
只懒洋洋回答:“知道啊,我梦里也会穿越。”
“可这和身份证有什么关系?”
陆云樨说:“身份证就是穿越而来,所以日期才会如此。”
李子安是一个字也不信:“妈,您不是出国旅游了吗?”
“怎么还有空看红柿子上头的小说啊?”
“要不,你们还是回家休息吧。”
“我以前倒时差的时候,睡的昏天黑地,醒来就好了,绝不会胡言乱语。”
“对了,司机还在门口吗?”
“我送您二老过去?”
这是要赶人了。
陆云樨见状,也不打算多说,儿子不信,她说再多也没用。
何况她本来也不想多说此事。
当即起身:“不用你送,我们这就回去。”
“晚上想吃什么?我亲自下厨。”
又不忘叮嘱:“对那位老太太好点,若是有什么要求,都一应满足。”
李子安应了一声,看着父母的背影消失在人群,这才开始去搜索该下载哪些历史相关的纪录片。
另一边,陆明桂回到大明,打谷场上已经热闹的很。
有几家人都在忙活。
这些都是最早割麦子的人家,如今开始脱粒了。
因为有陆家的帮忙,宋家的麦子收的也算是早的。
此刻,宋小秋跟陆家几人也都在打谷场上忙活。
见陆明桂过来,她忙叫道:“娘,大舅舅借了牛来,正好给咱家打麦子。”
陆明桂就上前帮忙,要将麦子捆儿解开,在坚硬的打谷场上散开。
要散的薄厚均匀,散成一个巨大的圆圈。
然后让老黄牛套上辕,拉着大石磙子,沿着圆圈慢慢悠悠转起来。
陆文礼牵着老黄牛,不紧不慢在场上转圈子。
沉重的石磙子压在麦穗上,就有轻微的噼噼啪啪声响起来。
其余人也不闲着,拿着木钗跟在后面翻场。
要将没压到的麦穗翻出来。
保证下一圈的时候能被石磙子压到,这样才能将麦粒全部压出来。
等压完麦粒,麦秆也要运回去家去,堆成草垛子。
大部分用来烧火,少部分则是沤肥。
也有巧手的人家能把麦秆编成草帽,草鞋什么的。
但陆明桂家里没有这样的能人。
而碾下来的麦粒里混合着灰尘,麦壳,碎秸秆,不能直接收起来,还需要扬场。
村里没有扇车,要是去大王庄也能借到,就是借到了,也要排队等着人家用完。
多数人都不愿去借,都拿木锨,将麦粒铲起来,顺着风向高高抛起。
那些灰尘,麦壳,碎秸秆都被风吹走,麦粒则是落了下来。
干净的麦粒还需要晾晒才能收回家,否则就要发霉生虫。
这些自然不是一天就能干活的活。
大人们在打谷场上忙个不停。
小孩子们则是在周围嬉笑打闹。
这是一年中最累却也最快乐的时候。
晌午饭潦草吃过,下午又是接着忙活。
等到了晚上,一家人坐在一起吃饭。
陆文礼叹了口气,估摸了一下:“今年天旱,收成不咋好。”
“这要是按往年,你家这六亩上等地怎么着也能收八石小麦,十石也是有的。”
“今年估摸着能有六石就不错了。”
“再交了田赋,去掉留种的,剩下的不足五石。”
“这连一家人的口粮都不够。”
陆永康也犯愁,就问他爹:“咱后头种啥?”
“这两天就该种下去了。”
时光不等人啊。
他又说:“要我说就种大豆,大豆能壮地,收了做豆饭,榨豆油,豆饼子还香呢!”
二叔陆文启说:“那要是一直不下雨,种豆子可不行啊!”
“倒不如种谷子,谷子不怕旱,叶子卷成针就能活。”
“到时候,半斗谷子能熬几大锅稀的,喝下去也能活命。”
陆文礼却说:“要论耐旱,还是秫秫最耐旱。”
“早些年,听说秫秫酿酒,可以抵粮食税,一石抵三石。”
几个人商量半天,没有个准信。
倒是陆明桂打断几人:“不是说下半年去苏州府吗?”
“你们这是不打算同我一起去?”
陆文礼一愣,解释道:“小妹,这背井离乡的,真要去苏州府?”
“那时候,我们还以为你是被宋大智气的。”
“后来看你砌墙了,还以为你已经改主意了。”
所以陆家人就没打算去苏州府的事。
陆明桂也不生气,她知道,背井离乡,对世代住在这里的人意味着什么。
只是认真说道:“大哥,我也不想离开,可万一哪天活不下去了呐?”
(https://www.yourxs.cc/chapter/5427733/42005588.html)
1秒记住游人小说网:www.your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your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