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人小说网 > 老巷书店的旧书笺 > 第一百六十七章 澄心堂纸的线索

第一百六十七章 澄心堂纸的线索


第二天一早,天刚蒙蒙亮,林晚星就背着装有素笺和日记的锦盒,和顾言舟一起赶往市图书馆。秋日的清晨带着一丝凉意,老巷里的街坊们已经开始忙碌,卖早点的摊贩支起了摊子,蒸笼里冒出袅袅热气,油条的香气混合着桂花的甜香,弥漫在空气中。

“要不要买两根油条垫垫肚子?”顾言舟指着巷口的早餐摊,语气温柔。他们出门太早,还没来得及吃早饭。

林晚星点点头,两人走到摊前,买了两根刚炸好的油条和两杯豆浆。“没想到老巷的早餐这么香。”顾言舟咬了一口油条,酥脆的外皮咔嚓作响,“以前总忙着整理古籍,倒没怎么好好吃过巷口的早点。”

林晚星笑着说:“等忙完这件事,我带你把老巷的美食都尝一遍。陈叔做的馄饨、张奶奶的桂花糕,都特别好吃。”她一边说,一边小心翼翼地护着肩上的锦盒,生怕里面的素笺和日记受到震动。

两人吃完早餐,便坐上了前往市图书馆的公交车。公交车沿着老城的街道缓缓行驶,窗外的风景从古朴的老巷变成了繁华的商业街,新旧建筑交织在一起,就像他们正在探寻的故事,连接着过去与现在。

市图书馆位于市中心,是一栋古色古香的建筑,门口矗立着两根雕花石柱,门楣上挂着“市图书馆”四个烫金大字。古籍部在图书馆的三楼,这里安静得能听到书页翻动的声音,空气中弥漫着旧书特有的霉味与纸张的清香。

接待他们的是研究地方文献的张教授,一位满头白发的老者,戴着厚厚的老花镜,手里拿着放大镜,正在仔细研究一本泛黄的古籍。听说两人的来意后,张教授放下手中的活儿,热情地将他们领到接待室。

“澄心堂纸,我倒是略有研究。”张教授接过林晚星递来的素笺,动作格外轻柔,仿佛捧着一件稀世珍宝。他戴上放大镜,仔细摩挲着笺纸的纹理,又对着阳光观察了许久,才缓缓开口,“这纸质地绵密,纤维均匀,表面有一层自然的光泽,确实是民国时期徽州‘墨韵斋’出品的澄心堂纸。这种纸在当年就很珍贵,制作工艺极为复杂,要经过选料、蒸煮、捶打、抄纸、晾晒、砑光等十几道工序,光捶打纤维就要反复上千次,才能达到‘薄如蝉翼、韧如丝绸’的效果。”

“墨韵斋?”林晚星立刻抓住了关键信息,“张教授,您知道这个墨韵斋的相关记载吗?还有一位名叫苏婉卿的女子,民国时期徽州人,喜欢收集书笺,您有没有听过这个名字?”

张教授沉吟片刻,转身从身后的书架上取下一本厚厚的《徽州文史资料》,书页已经有些泛黄,书脊处用胶带固定着。他翻开书,手指在书页上慢慢滑动,寻找着相关记载。“找到了!”大约过了十分钟,张教授指着其中一页,语气带着一丝兴奋,“你看这里,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的记载:徽州墨韵斋东家苏墨卿,善制澄心堂纸与徽墨,其女婉卿,自幼聪慧,酷爱古籍与书笺,精通书法绘画,曾游历江南各地,收集民间旧笺,颇有声名。”

“苏墨卿是墨韵斋的东家?”顾言舟眼睛一亮,“这么说,苏婉卿小姐的父亲就是制作澄心堂纸的匠人?那她当年带的墨块,应该就是墨韵斋自制的徽墨了。”

张教授点点头,继续说道:“后面还有记载,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徽州遭遇水灾,墨韵斋被洪水冲毁,苏家家道中落。苏墨卿带着女儿苏婉卿迁往上海投奔亲戚,之后便没了记载。”

“上海?”林晚星心里一动,“沈爷爷的日记里提到,苏小姐当年说过,归徽州处理完家事,就会再来赴约。会不会是因为家里遭遇水灾,不得不迁往上海,才没能如约而来?”

“很有可能。”张教授补充道,“民国三十七年的那场水灾,在徽州历史上很有名,冲毁了很多商铺和民宅,很多人都被迫背井离乡。苏婉卿小姐当年或许是因为突发变故,来不及通知沈先生,就随父迁往上海了。”

顾言舟问道:“张教授,那您知道墨韵斋有没有什么独特的标识或者防伪标记吗?我们手里的素笺上有一个梅花印记,不知道是不是墨韵斋的标志?”

张教授拿起素笺,仔细观察着右下角的梅花印记:“没错,这就是墨韵斋的标识。当年苏墨卿为了区分自家出品的澄心堂纸,特意在每张纸的右下角刻了一个梅花暗纹,后来苏婉卿小姐接手部分生意后,又在暗纹旁边加了一个极小的‘婉’字,作为个人收藏款的标记。你们仔细看,这张素笺的左下角,是不是有一个模糊的‘婉’字?”

林晚星连忙接过素笺,对着阳光仔细辨认,果然在左下角发现一个比芝麻还小的“婉”字暗纹,因为年代久远,已经有些模糊,但依然能看出笔画轮廓。“真的有!”她兴奋地说,“这就确定了,这些素笺都是苏小姐当年的收藏,也是墨韵斋的珍品。”

张教授看着两人,语气感慨:“沈砚之先生和苏婉卿小姐的故事,倒是让我想起了民国时期很多文人墨客的爱情,大多带着遗憾与牵挂。不过你们能找到这些素笺和日记,也算是一种缘分,或许能帮他们了却当年的遗憾。”他从抽屉里拿出一张纸条,写下一串地址,“这是上海图书馆古籍部的地址和联系方式,他们那里有民国时期徽州移民的相关记载,你们可以去那里问问,说不定能找到苏婉卿小姐在上海的下落。”

林晚星接过纸条,小心翼翼地放进钱包里,连声道谢:“谢谢张教授,您真是帮了我们大忙了!”

“不用客气。”张教授笑着说,“能为这些老故事、老手艺做点事情,我也很开心。希望你们能早日找到线索,解开这段尘封的往事。”

离开图书馆时,已经是中午时分。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在地面投下细碎的光影,林晚星和顾言舟的心情都格外明朗。“没想到这么顺利就找到了线索。”林晚星语气雀跃,“只要能找到苏小姐在上海的下落,说不定就能找到她的后人,知道当年的真相。”

顾言舟点点头:“我们现在就给沈清和打电话,告诉他这个好消息,然后商量一下去上海的事情。”他拿出手机,拨通了沈清和的电话,将在图书馆查到的信息一一告知。

电话那头的沈清和也格外兴奋:“太好了!我刚才在老宅阁楼的行李箱里,找到了一本苏小姐当年留下的诗集,扉页上写着一个上海的地址,说不定就是她当年在上海的住处!”

“真的?”林晚星和顾言舟异口同声地问道,眼里满是惊喜。

“是啊!”沈清和的声音带着一丝激动,“这本诗集是祖父一直珍藏在樟木箱里的,封面是蓝色的布面,上面绣着一朵梅花。扉页上写着‘赠砚之兄  婉卿  民国三十六年秋’,下面还有一个地址:上海静安区静安寺路178号。我查了一下,这个地址现在还在,只是建筑已经翻新过了。”

“这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林晚星激动地说,“有了这个地址,我们去上海就有明确的目标了。”

顾言舟看着她雀跃的样子,嘴角扬起温柔的笑容:“我们先回去和沈清和汇合,看看那本诗集还有没有其他线索,然后再订去上海的车票。”

两人打车回到老巷书店时,沈清和已经在门口等候。他手里拿着一本蓝色布面诗集,封面的梅花刺绣虽然有些褪色,但依然能看出当年的精致。“你们看,就是这本。”沈清和将诗集递给林晚星,“里面还有几张苏小姐的手写批注,字迹和素笺上的一模一样。”

林晚星接过诗集,小心翼翼地翻开。扉页上的字迹清秀婉约,与沈砚之的瘦金体形成鲜明对比。诗集中收录的多是李清照、朱淑真等女词人的作品,每页都有苏婉卿的手写批注,有的是对词句的解读,有的是自己的感怀。翻到最后一页时,林晚星发现里面夹着一张小小的黑白照片,照片上的女子眉清目秀,穿着青衫白裙,站在一棵桂树下微笑,眉眼间带着一丝书卷气。

“这应该就是苏婉卿小姐吧。”林晚星轻声说,照片已经有些泛黄,但依然能清晰地看出女子的容貌。她忽然想起沈砚之日记里的记载:“青衫白裙,立于巷口桂树下”,与照片上的女子一模一样。

沈清和点点头:“我祖母说过,苏小姐是个很漂亮的女子,气质温婉,就像画里走出来的一样。祖父当年就是被她的气质吸引,才主动搭话的。”

顾言舟看着照片,若有所思:“照片背面有没有字?很多人会在老照片背面写上年月日和地点。”

林晚星连忙将照片翻过来,果然在背面看到一行细小的字迹:“丙午年秋  于老巷桂树下  砚之兄摄”。字迹是沈砚之的瘦金体,笔锋凌厉,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温柔。

“原来这张照片是沈爷爷拍的。”林晚星心里涌起一股暖流,“他把照片夹在苏小姐的诗集中,珍藏了这么多年,可见对她的情意有多深。”

三人坐在书店的八仙桌旁,仔细翻阅着诗集和日记,仿佛在重温那段尘封的岁月。“我们明天就出发去上海吧。”沈清和语气坚定,“祖父已经等了这么多年,我们不能让他再带着遗憾。”

林晚星和顾言舟都表示同意。“我已经查好了,从这里到上海的高铁只要三个小时,很方便。”顾言舟说,“我们可以先订明天上午的车票,到上海后先去那个地址看看,再去上海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

“书店这边怎么办?”林晚星有些顾虑,“陈叔年纪大了,一个人看店会不会太辛苦?”

沈清和笑着说:“放心吧,我已经给陈叔打电话说了,他说没问题,还让我们多带点上海的特产回来呢。”

当天下午,三人便开始收拾行李。林晚星将素笺、日记、诗集和照片小心翼翼地放进锦盒里,又准备了几件换洗衣物。顾言舟则整理了一份详细的行程表,包括上海的地址、图书馆的开放时间、住宿地点等。沈清和则去超市买了一些路上吃的零食和饮用水。

傍晚时分,林晚星站在书店门口,望着巷口的桂花树。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桂花树上,将树叶染成了金黄色。她忽然想起沈砚之日记里的记载,当年他就是在这样的秋日黄昏,与苏婉卿相遇在桂树下。时光流转,六十多年过去了,桂花依旧飘香,而他们的故事,却还等着一个圆满的结局。

“别担心,我们一定会找到线索的。”顾言舟走到她身边,轻声安慰。

林晚星转过头,看着他温柔的眼神,点了点头:“嗯,我相信。”她知道,这一次上海之行,不仅是为了探寻一段尘封的往事,更是为了帮两位老人了却多年的遗憾。那些跨越岁月的墨痕与约定,终将在时光的长河里,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


  (https://www.yourxs.cc/chapter/5427934/50207723.html)


1秒记住游人小说网:www.your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your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