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5章 参议处
“溪言,你的奏折中书不敢妄断,便呈到朕这里,朕召你来便是想要问问你的想法。”
梁朝心中其实颇为意动,但是另设一个机构也不是小事,当慎之又慎,切要抗住朝臣的压力。
王清晨躬身道:“清晚前几日省亲谈及陛下夙兴夜寐劳于工牍,久之有碍龙体。臣之本意,乃是为陛下分劳。”
梁朝沉默片刻:“卿之好意朕心甚安,参议之能朕心明了,只是你所谓批红之权,具体说说!”
“批红之权,乃陛下亲掌。参议所拟票拟,不过为陛下提供参考。若陛下认可,则朱笔批红;若觉不妥,可发回重议,或亲自改定。如此,陛下既可掌控大局,又能从琐碎政务中解脱出来。”
王清晨将内阁的运行机制粗略说了一遍,这就相当于给皇帝找了一个秘书室,对于梁朝来说更容易接受,且对朝臣的权力并无太大限制。
不过也直接削弱了宰相职权,单从这方面来看,梁朝就是满意的。
自古君权与相权便有天然不可调和的矛盾存在,两者相辅相成又互相抵制,宰相想的是时时刻刻削弱军权,皇帝想的也是削弱相权。
若是真的如王清晨所言,与皇权来说天然得利。
“且参议并无实务,仅为陛下顾问,无实权,无实职。若其人所言不当,陛下随时可撤换,不致形成掣肘。”
毕竟现在朝廷虚封的职衔太多,王清晨的头上还兼着东宫侍讲呢!
增加一个参议的虚衔并不会引起朝臣太多的抵触。
梁朝眼中精光闪动,他第一时间便发觉了参议的本质,若是长此以往必定会成为一个常设机构,属于皇帝一个人的常设机构,那么宰相是否就可有可无?
梁朝心中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
“且参议可从六部致仕老臣中选贤举能,发挥余热,他们熟悉政务,又能从不同角度为陛下提供见解。”王清晨提供了一个思路。
如今六部部堂多是景佑一朝的老臣,梁朝这些日子正想办法换上自己人,毕竟一朝天子一朝臣。
不过这些老臣做的都不错,没有理由贸然更换恐引发朝堂动荡,若是许以参议之位,可谓一举两得。
“此事关系重大,容朕细思。”
“不过,卿能体恤朕躬,朕心甚慰。”他抬眸看向王清晨,目光深邃。
“臣只是尽本分。”王清晨躬身。
“卿可不止于此。朕亦知错,登基以来忙于政务,确实对晚儿的关心少了,劳你这位大舅哥指点迷津!”梁朝笑道。
“臣绝无此意!”
不管有没有,王清晨都不会承认。
梁朝摆了摆手,语气轻松:“朕明白你的心意。不过此事确实需要慎重。你且将具体章程拟个条陈上来,朕与诸臣商议后再定。”
“臣遵旨。”王清晨知道此事急不得,躬身应下。
从宫中出来,王清晨心中已有计较。
梁朝的态度比他预想的要积极,看来繁重的政务确实让这位年轻的皇帝感到疲惫。
若能借此机会推动参议制度的建立,不仅能为梁朝分忧,也能在未来的朝局中占据更有利的位置。
回到府中,王清晨却见源冰神色凝重,关切地问道:“为何表情如此凝重?可是发生了什么事?”
“父亲今早来信,说漠北今年收成不错,各部族安居乐业。只是...”源冰顿了顿。
“朝廷在边境已经开始屯兵,而且前往西北的商路已经断了。”
王清晨沉默片刻。
自从北戎覆灭后,梁朝确实在边境加强了军备,这从发往各地的军资便可以看出一二,名义上是防备草原其他部族,实则针对的是谁,明眼人都清楚。
“岳父大人有何打算?”
“父亲说,只要朝廷不主动进犯,漠北绝不会先动刀兵。”源冰轻声道。
“但他也希望...若真有那一天,你能在朝中周旋一二。”
“放心,我自有分寸。”
……
接下来的日子,王清晨将大部分精力都放在了参议制度的条陈上。
他仔细研究了辅政制度,结合当下的实际情况,拟定了一套详细的方案。
与此同时,朝中关于设立参议的风声也逐渐传开。
正如源冰所料,这一提议遭到了不少重臣的反对,不过一些致仕的老臣收到消息却是开始奔走起来,这些老家伙的能量不可谓不大,反倒是让朝堂安静不少。
毕竟这一个个的,都是成宗做祖的人物。
梁朝在仔细审阅了王清晨的条陈后,并未立即表态,而是将这份奏折留中不发,此举也是在试探朝臣的态度。
“参议之事,朕思之再三,觉得可行。不过首批参议人选,朕确有考量。”
时隔月余,梁朝再次召见王清晨表明心意,看其应该是下定了决心,毕竟这么长时间,朝堂上的热度也消散了,反对之声也骤减。
“此事当由陛下一言而决!不过人数却不宜过多,臣下以为五人为最佳”王清晨自然不想在此事上贪功,更不想在此事上横插一手。
“五人确是妥当之数。朕已有人选!明日朕便下旨设立参议处,地点就设在文华殿东庑。”
果然,翌日,参议处便正式设立,等到参议名单公布出来的时候,朝堂上反对声音骤减。
其为户部致仕尚书周文渊、兵部致仕侍郎陈启年、都察院致仕左都御史张正明,前左相崔珏以及正式致仕准备归家的御史大夫严世贞。
这几人也是有考量的,周文渊也就是高辅的前任,保景佑一朝十数年平稳,可谓劳苦功高,是搞经济的一把好手,如今七十余岁。
陈启年则是兵部一位真正上过战场的将军,还因为立功授勋,于军事一途甚至比现任兵部尚书都要精通。
至于左都御史张正明履历则相当丰富,除却在督察院致仕,之前近五十年官场生涯,大大小小做过十数个州县的官员,官迹遍布大朔南北,难得的是其离任之后官声陡增,算是实干派,也是圆滑派,要不然可干不成诸多事项。
至于崔珏和严世贞就比较有意思了,崔珏年纪还没严世贞大,但是于左相位置上却坐了有七年时间,如今重新召回。
其中意味,未必没有借世家手段的意思,毕竟魏王于西北虎视眈眈。
至于言官这个位置,其实赵楷更合适,只是赵楷实在太老了,梁朝派人再三询问之后还是尊重其意见,并没有选择起复。
参议处正式成立,内阁的雏形开始趋于完整。
由于参议处的设立,这些日子朝堂都在观望,尤其是参议成员的工部,也是在朝堂上掀起了不小的波澜。
多数官员都认为这不过是陛下体恤老臣的仁义之举。
有些将要致仕的臣子此时也都有了别样的心思。
然而,当第一批经过参议“票拟”的奏章发回各部时,所有人才惊觉其分量。
那并非简单的建议,而是附着了周文渊等人数十年宦海沉浮所积累的洞察与权衡。
户部关于漕粮改折的争议,周文渊一针见血指出关键,并提出了更为稳妥的三步走策略;
兵部关于边镇次年军械换装的庞大预算,陈启年不仅核减了虚报部分,更给出了分批更换、以旧换新的具体方案,令兵部一时压力大增。
文华殿东庑,原本存放典籍的偏殿,如今成了大朔王朝实际上的政务中枢。
每日,通政司会将重要奏章直送此处,五位参议阅后,各自写下处理意见,粘于奏章之后,是为“票拟”。
再由司礼监汇总呈送梁朝“批红”。
梁朝发现,自己确实从浩如烟海的琐碎事务中解脱出来,这让他顿感轻松不少。
以前荒废的后花园这些时日也能陪着皇后与皇子闲暇之时四处转转。
然而,权力的转移总是伴随着暗流涌动。
左相杜秀臣首先感到了不适。
许多原本需要他这位百官之首过目定夺的政务,如今竟直接越过他,送到了参议处。
参议虽无实职,但其“票拟”的意见,梁帝大多予以采纳,几乎等同于决策。
他这个左相实际上已经处于半架空的状态。
一股前所未有的危机感陡然而生。
“父亲。”长子杜文忠轻声入门,奉上一盏参茶。
“夜深了,该歇息了。”
杜秀臣没有接茶,目光落在跳跃的烛火上:“你说这参议处,究竟是陛下的仁政,还是……”
还是削夺相权的尖刀?
后面半句,他没有说出口。
杜文瑾在翰林院任职,自然知晓朝中风向,他低声道:“参议诸位老大人,皆是德高望重,经验丰富。陛下此举,或真是为分劳……”
“分劳?”杜秀臣打断他,嘴角泛起一丝苦涩。
“若只为分劳,何须绕过中书门下?奏章直送文华殿东庑,票拟直呈御前,我这个左相,倒成了聋子的耳朵——摆设了。”
他站起身,在书房内踱步。
“周文渊精于钱粮,陈启年熟稔军务,张正明通晓地方,崔珏……崔珏更不必说,当年在左相位上,便以平衡朝局著称。再加上一个以敢言著称的严世贞。这五人聚在一起,所议之事,所拟之策,几乎可决天下大事。长此以往,还要宰相何用?”
杜文瑾心中巨震,面露不甘:“陛下圣心独断,或许只是暂时倚重……”
“但愿如此吧。”
杜秀臣停下脚步,望向窗外沉沉的夜色,心中不安更加剧了几分。
但是他却说不得,更做不得。
总不能直接将事情挑明,那就显得他这个左相太过软弱了,哪有伸手要权的道理。
那样他就真的会被百姓乃至百官唾骂的。
这好像成了一个死结。
(https://www.yourxs.cc/chapter/851928/43554394.html)
1秒记住游人小说网:www.your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your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