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9章 体制外的尝试
回到京城,张卫东没有急于召开任何会议,而是将自己关在办公室里,花了整整两天时间,字斟句酌地起草了一份《关于成立“基石计划理事会”的初步构想与建议》的汇报材料。
他深知,尽管大长老对他信任有加,将“基石计划”全权交由他主持,但成立这样一个带有“民间色彩”、却要深度参与并决策国家重大科技战略事项的机构,已远远超出了个人授权的范畴。
这触及到了体制机制层面的探索,甚至可以说是某种程度的“破冰”,必须慎之又慎。
在材料中,他首先再次强调了“基石计划”所面临的严峻挑战和庞杂程度,以及当前完全依赖行政协调和他人协助所显现出的效率瓶颈与潜在风险。
接着,他详细阐述了设立“基石计划理事会”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此举旨在构建一个既能确保国家战略主导权,又能最大限度激发市场活力、汇聚社会智慧的创新型治理平台。通过理事会机制,可将目前分散的、需要我投入大量精力进行临时协调的各方力量(如参与企业、科研单位、金融机构等)进行制度化整合,明确权责,提升决策与执行效率,形成‘国家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科技攻关新模式……”
然后,他还特地附上了自己深思熟虑的“三权分立”治理架构草图:
1. 权力机构:会员(代表)大会。由核心参与单位的法定代表人或授权代表组成,负责审议批准理事会章程、选举理事监事、决定重大事项。
2. 决策与执行机构:理事会(设常务理事会)。作为大会闭会期间的常设领导机构,负责“基石计划”框架内具体项目的立项评审、社会资本引导投入、技术路线选择(在国家标准框架下)、跨单位资源协调等重大决策。理事会向会员大会负责,并接受国家相关部委的宏观指导。
3. 监督机构:监事会。独立行使监督权,负责对理事会及其成员的履职情况、资金使用、项目进展等进行监督,确保运作合规、透明。
4. 常设执行机构:秘书处。作为理事会的“发动机”,负责日常运营、协调联络、信息汇总、会议组织、决议督办等。设秘书长一名,为关键岗位,需具备卓越的综合协调能力、技术理解力和对国家战略的深刻把握。
张卫东特别在材料中强调,此举核心目的之一,是“通过民间组织的形式与效率,为国家节省大量直接投入的行政人力、物力与财力,同时撬动和规范更庞大的社会资本与智力资源,服务于国家战略”。
写完这份近万字的汇报材料,张卫东反复检查了几遍,确认逻辑清晰、论证充分、措辞稳妥后,通过加密渠道,以电子邮件的形式,直接发送给了大长老办公室,并标注了“绝密·亲启”。
按下发送键的瞬间,他长长地舒了一口气,但心头那块石头并未落下。
他知道,这仅仅是开始,上层的讨论和决策需要时间,而且结果难料。
在等待回复的期间,他并未闲着。
利用一次小范围的工作晚餐,他再次将理事会的构想更具体地与南宫燕、王炎(同时也让他转达给其兄王越)等核心伙伴进行了深入探讨。
“东哥,你这架构图,看着比我们集团公司的董事会还规范啊!”王炎拿着张卫东手绘的架构图,啧啧称奇,“会员大会、理事会、监事会、秘书处……权责清晰,互相制衡。要是真能搞起来,确实能解决很多扯皮的问题。”
南宫燕则更关注实际操作层面:“秘书长的人选至关重要,可以说是整个理事会能否高效运转的核心。东哥,你心里有合适的人选了吗?”
张卫东摇了摇头:“这只是初步构想,人选更是后话。首先要解决的,是‘能不能做’的问题。”
他看向南宫燕和王炎,继续说道:“如果,我是说如果,上层原则上同意这个方向,你们认为,各家对于加入这样一个理事会,参与决策并承担相应责任,意愿如何?”
“王家这边绝对没问题!”王炎拍着胸脯保证,“我哥早就说过,只要是东哥你牵头的事,我们王家必定全力跟进,绝无二话!”
南宫燕沉吟道:“南宫家自然也是支持的。能够通过理事会参与顶层设计和资源分配,对企业来说,意味着更多的话语权和更稳定的预期,这比单纯作为项目承包商要好得多。我相信徐家、星海那边,只要解释清楚理事会的定位和好处,应该也会积极响应。毕竟,这符合他们通过参与‘基石计划’提升自身实力和战略地位的根本诉求。”
她顿了顿,补充了一个现实问题:“不过,理事会运作需要经费,秘书处更是需要固定的办公场所和一支专业团队。这部分启动资金和后续的运营费用,从哪里出?”
“初期可以由几家核心发起单位垫付,后续可以通过收取合理的会费、或者从成功项目的管理费中提取一定比例来解决。”张卫东显然已经考虑过这个问题,“总之,要形成自我造血的良性循环,不能一直依赖国家拨款或者某几家企业的无偿捐赠。这也是体现其市场运作能力的一部分。”
王哲在一旁安静地听着,此时才开口,问了一个更根本的问题:“东哥,如果理事会成立,它做出的决策,比如否定了某个院士领衔的技术路线,或者将重大项目的承担权给了一家民营企业,而拒绝了某家背景深厚的国企……这些决策,能否真正得到执行?会不会来自体系内外的阻力,最终让理事会形同虚设?”
王哲的问题,直指理事会能否拥有“实权”的核心。
张卫东目光凝重,这正是他最为担忧的一点。
理事会的权威,不仅来自于章程的授予,更来自于顶层的坚定支持和其决策本身的科学性与公正性。
“所以,我们需要最顶层的授权文件,需要明确的规则,也需要……”张卫东缓缓道,“在初期,用几个成功的典型案例,来树立理事会的权威和信誉。这需要我们精心策划,首战必胜。”
私下的讨论越深入,张卫东越发觉得这个理事会构想意义重大,但同时也清晰地认识到其中环环相扣的困难与挑战。
这无异于在现有体制旁边,尝试建立一条新的、更具活力的“快速通道”。
几天后,大长老办公室打来了电话,是秘书长的声音,语气一如既往的平和:“卫东同志,你提交的关于成立‘基石计划理事会’的构想,首长已经仔细阅研了。”
张卫东的心提了起来,屏息静听。
“首长认为,你的思考很有深度,也切中了‘基石计划’推进过程中可能遇到的体制机制障碍。进行组织创新和治理模式探索,是必要的。”
听到这里,张卫东心中一喜,但秘书长的下一句话,又让他冷静下来。
“但是,”秘书长顿了顿,“此事关系重大,涉及面广,尚无先例可循。首长指示,需要提请更高层面进行专题研究讨论。让你不要着急,先继续按现有模式推进工作,同时可以更深入地细化、完善理事会的章程草案和风险评估预案,以备咨议。”
“是!我明白了。请转告首长,我一定认真落实指示,继续完善方案,稳妥推进各项工作。”张卫东立刻表态。
放下电话,他靠在椅背上,心情复杂。
这个结果,既在意料之中,也让他有些许失望。
意料之中的是,如此重大的体制外尝试,必然需要经过最高层的慎重决策;失望的是,看来短期内无法依靠理事会来分担他肩上日益沉重的压力了。
但他也从中得到了积极的信号——大长老并未否定这个方向,甚至认为是“必要的”,只是需要履行更高级别的决策程序。
这意味着,希望还在。
他重新摊开稿纸,拿起笔。
既然上层需要更完善的方案,那他就继续深化、细化。
章程的每一条款,权力的每一个边界,可能遇到的每一种阻力及应对预案……
他要将这份构想打磨得更加无懈可击,更加具有可操作性。
这条体制外推动国家战略的尝试之路,注定崎岖漫长。
但他相信,只要方向正确,脚步不停,总能走出一条前人未曾走过的新路。
而“基石计划”的巨轮,在等待新动力的同时,也必须在他的掌舵下,继续破浪前行。
(https://www.yourxs.cc/chapter/16313/43127228.html)
1秒记住游人小说网:www.your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your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