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人小说网 > 觉醒系统:四合院里享受生活 > 第240章 时间如流水

第240章 时间如流水


时间如流水,在忙碌与奋斗中悄然逝去,转眼已是1988年3月。

四九城的春天依旧带着料峭寒意,但街头的色彩已悄然丰富起来,人们的穿着打扮也不再是单调的灰蓝绿,多了些鲜艳的颜色和新颖的款式。

陈小满的弘济集团已然成为国内中医药界一颗耀眼的明星。

“银翘抗感口服液”持续风靡,带来的巨额利润如同强劲的燃料,推动着整个集团高速发展。

针对南方市场的“银翘清热口服液”也已结束临床,报批在即。

药材种植基地稳步扩张,育种项目虽然缓慢但已初见曙光,与国外学术机构的交流也逐步深入。

陈小满的生活节奏依然飞快,但相比前两年那种“战时状态”,多了几分从容和运筹帷幄。

他更多的时间是在思考战略、布局未来、管理庞大的团队,而非事必躬亲地冲锋陷阵。

集团总部搬入了新建的五层办公楼,气派了不少,但陈小满办公室窗前那盆安雨琪送的绿萝,依旧生机勃勃。

偶尔,他也会开车路过南锣鼓巷附近。

看着那片熟悉的胡同区,他会想起95号院,想起那些老邻居。

只是如今的他,与那个世界似乎已隔了一层无形的屏障。

傻柱和娄晓娥自打一年多前搬去港岛后,就再也没回来过。起初还有几封信寄到院里,说说那边的生活,高楼大厦,车水马龙,听得院里人一愣一愣的。

后来信也渐渐少了,只是逢年过节会打个长途电话到街道办,让工作人员帮忙喊一下一大爷易中海或者谁,匆匆说上几句报个平安。

四合院里少了傻柱那爽朗的笑声和偶尔颠勺的动静,总觉得冷清了不少。

95号院里的日子,表面上似乎还是那个样子,鸡毛蒜皮,算计计较,但时代的细微波澜终究还是渗了进来。

最大的变化是三大爷阎埠贵家。

阎老师退休后,日子过得越发精细。

也不知是攒了多久,又或是儿子阎解成补贴了些,他家竟添置了一台14英寸的黑白电视机!这成了院里的一件大事。

每到晚上《新闻联播》或者《渴望》播出的时候,他家那间小屋就挤满了邻居家的孩子,甚至不少大人也借着串门的名义来看个新鲜。

三大爷照例是要立规矩的:不能太吵、不能挡视线、不能随便换台。

虽然算计依旧,但毕竟给大家带来了欢乐,他在院里的地位似乎也隐隐提升了一点。

阎解成和于莉两口子,眼看着改革开放越来越红火,心思也活络了。

他们琢磨着像很多人一样,下海做生意。两口子盘算来盘算去,觉得开个饭馆最靠谱,毕竟他爹是老师,院里以前还有个傻柱是厨子,感觉跟“吃”这行当有点缘分。

想法是好的,但真干起来就抓瞎了。

最大的问题是:请不到好厨子。

傻柱那样的手艺人是可遇不可求,国营饭店的老师傅挖不动,街面上的野厨子要么手艺不行,要么要价太高。

他们夫妻俩又不懂经营,算来算去,觉得风险太大,投进去那点本钱很可能打水漂。

最终,只能悻悻地放弃了这个发财梦,继续回厂里上他们的班,但心里那份对“万元户”的羡慕和躁动,却再也按捺不下去了。

院里人说起这事,少不了背后一番议论,有惋惜的,也有看笑话的。

其他人家,大抵还是老样子。

易中海依旧保持着院里的权威,操心着各家的事。

二大爷刘海中官瘾没处过,只能在家对儿子摆摆谱。

许大茂还是那样,倒腾点小东西,没啥大起色。

秦淮茹一家孩子们都大了,工作的工作,嫁人的嫁人,她的负担轻了不少,但和贾张氏的关系依旧微妙……

陈小满有一次周末回家吃饭,饭桌上听母亲和安雨琪闲聊起院里的这些变化,说起阎家买了电视,说起阎解成开店失败,说起谁家又闹了矛盾。

他听着,只是淡淡地笑了笑,感觉既熟悉又遥远。

那些鸡零狗碎、斤斤计较的市井生活,仿佛是他上辈子经历的故事了。

他现在面对的,是动辄百万千万的资金流动、是国家级的科研项目、是关乎企业生死存亡的战略决策、是让中医药走向世界的梦想。

他的世界已经变得无比广阔,但根,似乎还隐隐系在那座小小的、喧闹的、充满了烟火气的四合院里。

只是他知道,自己再也回不去了,也不需要回去了。

他的战场,在更远的地方。

1988年的春天,弘济集团的发展势头愈发稳健迅猛。

陈小满并没有沉醉于“银翘抗感口服液”带来的巨大成功,他的目光投向了更深远的方向。

集团的利润被大量投入到两个核心领域:一是持续深化药材育种与品质提升研究,二是筹建一个更具规模和现代化水平的研发中心。

然而,就在他踌躇满志地规划未来时,一场源自南方的风波,开始悄然冲击北方市场,也波及到了他的事业。

随着南方沿海地区与外界交流的日益频繁,一些来自港澳、东南亚,甚至日本的“洋药”开始通过各种渠道流入内地。

这些包装精美、号称“速效”、“高科技”的感冒药、止痛药、营养补充剂,对当时的消费者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成为一种“时髦”和“高级”的象征。

“陈总,这是市场部刚反馈回来的情况。”销售总监将一份报告放在陈小满桌上,面色凝重,“尤其在广州、深圳那边,我们的‘银翘抗感’遇到了一些新对手。

比如这种‘XX速效感冒灵’,还有这种‘XX牌止痛水’,广告打得凶,很多出差回来的人都带一些当礼物,分流了我们一部分高端客户。”

陈小满拿起那些花花绿绿的药盒,仔细看着上面的成分说明,大多是扑尔敏、对乙酰氨基酚等西药成分,但也有些打着“汉方”、“天然”的旗号。

他眉头微蹙:“疗效和安全性经过我们国内审批了吗?价格呢?”

“很多都是通过非正规渠道进来的,审批未必齐全,但……架不住很多人觉得外来的和尚好念经。

价格比我们的口服液贵上一大截。”

这股风潮也隐隐吹回了北京,吹进了南锣鼓巷。

三大爷家那台黑白电视机里,开始出现一些模糊的粤语广告片段,虽然听不太懂,但那些光鲜的画面让人心生向往。

许大茂不知从哪儿倒腾来几盒港产的“驱风油”,在院里吹得神乎其神,说是什么南洋秘方,一抹就灵,惹得几个老婶子围着打听。

连阎解成和于莉,在放弃开饭店后,也琢磨着是不是能托人从南方带点这些紧俏的“洋货”回来卖,赚点差价。

这股风潮甚至吹到了陈小满的家里。

一天,安雨琪有些犹豫地拿出一个小巧的瓶子:“小满,你看这个,说是新加坡的‘鳄鱼油’,对皮肤特别好……

隔壁张姐给的,她儿子从深圳带回来的。

你说,这能比咱们自己的蛤蜊油好吗?”

陈小满接过瓶子,看着上面陌生的外文和夸张的宣传语,心中五味杂陈。

他并非排斥外来事物,他本人也积极推动与国外的学术交流。

但他痛心的是那种盲目崇拜、“外国的月亮比较圆”的心态,以及这对刚刚起步的民族医药工业可能造成的冲击。

他放下瓶子,认真地对妻子说:“雨琪,好不好,要看成分,看实效,不能只看包装和产地。

我们的东西,脚踏实地做出来,经过科学验证,不比任何外国货差。

这股风气,不正常。”

这件事更加坚定了他的信念,在随后召开的高层战略会议上,他提出了新的要求:

“市场的竞争格局变了!我们不能只埋头搞科研、种药材,还要学会抬头看路,要学会‘吆喝’!

第一,我们的研发中心要加速,不仅要研究中成药,也要开始布局一些现代剂型的研究,比如胶囊、片剂,甚至未来可能的喷雾剂,要在保持中药优势的同时,提升产品的现代感和便捷性。

第二,市场部和宣传部要动起来,不要只是被动销售,要主动宣传!

宣传我们的药材基地、宣传我们的科研投入、宣传我们的疗效数据!

要用老百姓能听懂的话,讲好我们中药的故事,树立起‘弘济’这块牌子的科技含量和信誉度!

第三,质量把关要更严,任何时候,疗效和安全都是我们最硬的底气!”

他意识到,这不再仅仅是一场技术攻关,更是一场市场观念和品牌认知的争夺战。

他必须让消费者明白,真正的好药,不在于它来自哪里,而在于它是否真正有效、安全,并且源自对生命健康的敬畏与尊重。

就在他为应对这场新挑战而布局时,家里的电话响了。

是母亲从四合院打来的,语气里带着些无奈和好笑:“小满啊,跟你说个事儿,后院的老刘,不知从哪儿弄来几瓶日本产的‘救心丹’,宝贝得跟什么似的,结果吃了几次也没见啥特别,昨天夜里心慌还是跑去卫生院打了针。

你三大爷还在那儿说风凉话,说‘还是咱们的速效救心丸实在’……

这都叫什么事儿啊!”

陈小满握着电话,听着母亲讲述院里最新的趣事,嘴角不禁露出一丝复杂的笑意。

看来,这股“洋风”刮得虽猛,但老百姓心里,最终认的还是实在的疗效。

他放下电话,看向窗外。

北京的天空下,他的药材基地里,新一轮的播种正在进行。

而那些来自南方的挑战,则让他更加清醒地认识到,未来的路,既需要深耕传统的厚土,也需要拥抱变化的浪潮。

这场保卫与进取的战役,才刚刚开始。


  (https://www.yourxs.cc/chapter/2057116/44315346.html)


1秒记住游人小说网:www.your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your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