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人小说网 > 隆万盛世 > 第1509章 1599得胜堡

第1509章 1599得胜堡


乾清宫大殿里,十几个內侍双手捧着火烛围在一张巨大的舆图前。

    而舆图,已经被悬挂在左侧宫墙上,上面用笔墨勾划出的地图,和后世世界地图基本相似,只是在南洋那里,少了一部分岛屿。

    这张舆图,是大明根据下西洋所收集的资料,和从欧洲收集的地图信息,逐渐拼凑出来的世界地图,也是万历皇帝认识世界的一把钥匙。

    他从未想过,世界如此巨大,他引以为傲的帝国,在这张巨大地图前,居然仅仅是偏居一隅。

    在地图上,万历皇帝巡视了他的疆域,视线不由自主向西延伸。

    他曾经在书本上看到过,蒙元十余万大军西行,征服了庞大的疆域。

    而且,这片被征服的疆域,最后被划分出数个,实力不弱于大明的帝国。

    虽然一切经过二百年沧海桑田早就时过境迁,但此刻在万历皇帝眼里,却更加深了那难以言说的意味。

    作为帝王,他似乎可以理解蒙古大汗的想法。

    兵强马壮,自然希望把一切可以看到的土地都征服,成为他们的牧场。

    而大明呢?

    “张宏。”

    万历皇帝忽然喊道。

    “老奴在。”

    这是在乾清宫,张宏没有像在外面那样自称为“臣”,而是自称“老奴”。

    这其实也是他能摆正位置,太监,就是皇帝的家奴。

    所以,在富有天下的皇帝面前,见外臣时他们也是臣,而关起门来,他们就是奴才。

    “朕记得典籍记载,出了玉门关就是不毛之地,那里人吃什么?”

    “这个,老奴不知,不过想来总有吃的,只是和我大明种的不同而已。”

    听到皇帝的问话,张宏马上说道,想想又觉得好像有些敷衍,毕竟他是真不知道答案。

    平时谁会去关注外藩之人吃什么。

    “哦,臣想起来了,礼部下面的劝农司不就是在收集各种植物种子进行栽种,他们或许知道。”

    张宏略作思考后,就马上补充道。

    “劝农司,魏师傅建立的那个衙门。”

    被张宏一说,万历皇帝一下子就想起来了。

    虽然魏广德一开始主要是为了研究番薯、玉米等作物的种植和储藏,并把技术加以推广,但真正运行以后就不再局限于此,而是广泛收集海内外的植物种子,研究其在大明境内的种植。

    所以,万历皇帝的疑问,劝农司还真能解答。

    毕竟,外藩种植的作物,他们能吃,那大明百姓自然也能吃,主要还是看口感和产量。

    微微点头,万历皇帝手掌在舆图上轻轻拂过,好久才终于说道:“好大一片江山,这何止万里。”

    虽然都说大明万里江山,但他其实知道,这个说法很勉强,只是一种修饰。

    “魏师傅的眼光高,他能够看到外面的世界,知道就算我们和葡夷、西夷交恶,他们要在这么广大的海域调集战船,根本就不是一年半载能够完成的。

    其实,我们的敌人,夷人,还真不配。”

    当下的时代,当今的技术,不远万里的调兵遣将,根本不现实。

    最起码,欧洲国家是做不到的。

    至于西班牙、葡萄牙能够在美洲建立庞大的殖民地政府,那是特殊情况。

    其实,只要稍微有一个强大的,攻击性稍微强些的王国,就能驱逐他们。

    毕竟,当初征服印加帝国时,他们才多少人。

    都是印加帝国统治阶层内斗,才给了西班牙人成功的机会,实施了斩首计划,进而控制整个印加帝国。

    “张宏、张诚、陈矩,你们说,今日内阁递来的兵部奏疏,是否按照魏师傅的建议执行?”

    万历皇帝再次开口问道。

    “奴才不敢干预国事。”

    被皇帝点名的三个人,一下子全跪在地上不敢言语。

    “这不算你们干预国事,朕心中已有决定,只是想听听你们是否有不同想法。”

    万历皇帝开口说道。

    这时候,张宏、张诚和陈矩三个人相互对视后,随着张诚、陈矩低下头,张宏已经了然他们的态度。

    于是,张宏开口说道:“皇爷,奴才们觉得,魏阁老的建议不错。”

    “朕,知道了。”

    万历皇帝开口说道,而他的视线,此时已经移动到大明东面那个岛国上。

    大明周边藩国,可以说都臣服在大明面前,即便曾经阳奉阴违的缅甸,如今也已经是大明的土地。

    只有东面那个,一直被视为弹丸小国的倭国。

    小小一个倭王,居然自称天皇,真是不知死活。

    收服倭国,大明就能把周边藩国牢牢控制,从北疆,大明的影响将一直向南,到达地图最南端的南洋。

    这,似乎也是魏广德一直在谋划的中华文明圈,整个东亚控制在手,这里都是人口稠密的区域,物产富饶,足以支撑大明未来很长时间的发展。

    特别是南洋的香料,大明的手工艺品,都是西方诸国青睐的商品,可以为大明源源不断赚取钱财。

    至于对大明威胁最大的蒙古,万历皇帝知道内阁早在数年前就有计划,逐渐瓦解蒙古人的战力,把大部分蒙古男人送进寺庙,控制住蒙古的人口滋生。

    虽然大明为此背上沉重的负担,但万历皇帝还是认可的。

    如果是这些人留在外面,在需要巨量物资无法得到满足的情况下,那必然只能掠夺大明。

    打仗,一样花钱,甚至更多,破坏性更大。

    “收起来吧。”

    万历皇帝终于吩咐道,随即转身往御座上走去。

    就在內侍收起舆图的时候,他还回头看了眼,把舆图的图画牢牢记在脑海里。

    “内政,还是让内阁处理吧,朕似乎该把眼光放到周边才是。”

    万历皇帝在心里小小的提醒自己道。

    第二日,魏广德出府到了内阁,值房门前除了芦布,在他身前还站着内相张宏。

    “张公公怎么来了,芦布,为什么不请张公公进去休息。”

    魏广德急忙加快脚步迎国去,一边拱手一边对芦布不满的说道。

    芦布也是一脸委屈,他请了,可张宏不进去,或许是因为主人家不在的缘故。

    “别怪他,是杂家说在这里等候的。”

    张宏乐呵呵说道。

    “张公公,里面请。”

    在门口随便说了几句,魏广德就把人请进值房。

    落座上茶,魏广德才开口问道:“不知张公公专程来此,有何公干?”

    张宏慢条斯理放下茶盏,伸手从袖子里拿出奏本说道:“这是兵部的奏报,皇爷已经批红,命我今早送来。

    昨晚,皇爷在宫里又打开了万国图观赏,私下里曾经问道,西面那些不毛之,百姓种什么,吃什么,不知首辅大人可知晓?”

    “哦,那张公公可以回禀陛下,那里和我们的吃食差不多。

    丝绸之路千年前就已经存在,两边对作物种植技术早有交流。

    据我所知,西方在水源丰富的区域,也是学我大明般引水种植水稻,旱地则是小麦,只不过小麦他们不是做馒头,而是用来做面包。

    我记得宫里也能做那东西,那就是西边夷人常吃的食物。

    至于菜品,据说很原始,就是把蔬菜洗洗,或煮或直接生食。

    若非有丝绸之路互通信息,怕是还在茹毛饮血般过着野人的生活。”

    魏广德乐呵呵说道,其中内容半真半假,但却最符合大明人的心态。

    要说他们有先进的文明,对不起,好像真没有。

    但要说他们很原始,好像也不是,至少从中国学到许多东西,大大改善了他们的生活模式。

    可以认为,东方是这个时期牵引世界前进的动力之源。

    而这一切,就是东西方文明接触的结果。

    “果然,我也觉得是这样。

    那下次皇爷问起来,杂家也知道该怎么说了,呵呵。”

    张宏笑道。

    而魏广德此时已经打开了那份奏疏,皇帝已经批准了。

    当然,这其实也在魏广德的预料之中。

    唯一有点出乎意料的是,万历皇帝居然看起万国图。

    那东西画出来以后,兵部留存,宫里也收藏,但据说万历皇帝只是在开头看了几次,之后就被束之高阁。

    魏广德是不会想到,他昨日在内阁里说的话,说葡萄牙人就算有反应,也是大半年后的事儿,让小皇帝第一次睁眼看世界,发觉了世界的广大。

    就在魏广德和张宏聊天的时候,大队蒙古骑兵出现在得胜堡外。

    守关明军发现敌情后,立即进入戒备状态,并飞马向大同城传递警讯。

    许多蒙古部族就驻扎在长城外几十里的地方,这样的距离,派出斥候监视已经没什么用,只能是把长城沿线守军派上城墙,时刻防范。

    而在得胜堡关口,守将已经满身披挂上了城墙,嘴里自然是骂骂咧咧的。

    这什么天气,外面冷死人的时候,蒙古人居然还不消停。

    得胜堡是明长城大同镇重要关隘距离,大同城七十余里,自古为联结晋北与内蒙古的主要通道,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虽然如此,但蒙古人其实甚少以这里为主战场,大多都是长城上其他突出部的关口进行攻防。

    因为这里距离大同太近,随时可以得到后方的支援。

    登上城头,守将还没骂完,就有巡城将官禀报道:“大人,外面传话说是要去大同拜见郑洛郑大人的使团,随行的不止有忠顺夫人,顺义王也在其中。”

    “什么?”

    听到下面的蒙古人要过关,而且人群里还有顺义王和忠顺夫人。

    忠顺夫人前两天是从这里出关,但是没说还要从这里回来。

    对于朝廷的决定,这些边关将领自然是不知道,就算是大同城内,知道朝廷决定的人其实也不多。

    消息,还没那么容易扩散,现在也不过在京畿附近传播。

    守将立即趴在城墙上往下面看了眼,入眼有三四百骑蒙古骑兵,这样的阵仗,他是绝对不敢开城门的。

    不过,这样的护卫阵容,倒也附和顺义王和忠顺夫人出行的规模。

    忠顺夫人上次过关,随行也带了百余骑护卫。

    顺义王嘛,带个两百人护卫貌似也很合理。

    “快给大同报信。”

    守将回头对身后亲兵吩咐道,他现在只能先安稳住城外的蒙古人,免得他们闹出事端。

    内阁的决定,早在两日前就传到大同,郑洛也在收到文书的第一时间知会了忠顺夫人。

    三娘子虽然在蒙古有很高的威望,但这么重要的事儿,她也是不敢独专,于是才在郑洛这里要了手令,连夜出了长城回蒙古。

    之后就是蒙古各部首领召集在王帐里商量,该如何决断。

    大明的意图,其实比较明显,核查人口发放户贴,说是为了方便朝廷施以援手,但这么做的后果,黄台吉和三娘子,以及各部首领其实都知道。

    他们对手下部族的控制力会削弱,大明直接施恩于领民。

    而且,这么做的后果,几乎把蒙古最真实的一面展示给大明。

    部族有多少人口,青壮的数量等等。

    不过,眼下几个部族接近断粮,如果再不能从大明获得粮食,他们部族怕是要遭遇灭顶之灾。

    可是,周围的其他部族,明明手里还有物资,可就是不愿意提供给他们,那怕是愿意付出沉重的代价,在大灾面前,也没人愿意帮助。

    于是,最先选择支持的,就是那些已经快要断粮的部族。

    至于以后,他们不在乎。

    领民要是饿死或者跑到别的部族去,他们也没有以后了。

    当然,当下情况,其他部族还未必会收留这些人。

    毕竟,谁手里的物资都不宽裕。

    于是在一番争吵后,虽然大部分人都反对让大明插手蒙古部族,但是在面对生死决策时,顺义王还是不得不和三娘子协商,选择答应下来。

    这时候绝对不是吞并其他部族的时机,闹不好就要爆发激烈冲突,不仅是为了自己部族不被吞并,而是为了抢夺别的部族的食物。

    那些没有粮食的部族,很大概率会趁机闹事儿。

    一旦部族之间为了粮食,为了生存开战,后果真的难料。

    他们,不能让这种不确定性存在。

    至于纠集各部南下攻打明国抢夺粮食,好吧,这样的气候下,也根本无法实施。

    天寒地冻,怕是大部分人没走到地方,人都被冻麻了。

    在黄台吉和三娘子表明态度后,其他部族首领也不得不答应下来,接受大明核查人口。

    人家手里没有准确的人口数据,也估算不出需要支援多少粮食。

    于是,黄台吉来了,要和郑洛对援助进行商议,怎么进行核查,还有物资如何转交。(本章完)


  (https://www.yourxs.cc/chapter/2741993/114336744.html)


1秒记住游人小说网:www.your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your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