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三章 刘一菲
2014年的华语电影市场,尚未被日后汹涌的资本洪流完全裹挟,每一份凭借作品质量赢得的成绩,都显得格外坚实与珍贵。
《按摩师》如同一匹淬火黑马,以其26.8亿的最终票房,在中国电影史上悍然刻下自己的名字。
而它背后的“光怪陆离”电影公司,也彻底甩脱了初创立时“皮包公司”的质疑阴霾,以其耀眼的战绩,在中国电影界的版图上,牢牢占据了一席之地。
十月的东京,银杏叶刚刚染上一抹浅黄,如同为这座都市点缀上初熟的金箔。
当苏宁携《按摩师》主创团队……
制片人陈晓君、主演梅老师、刘老师等人,踏上东京国际电影节那耀眼的红毯时,守候在两侧的中国媒体们才猛然意识到,这家新生公司的野心,其视野早已超越了国内市场的方寸之地。
“苏导!恭喜!这是‘光怪陆离’首次参与国际A类电影节竞赛单元,此刻心情如何?对奖项有所期待吗?”网易娱乐的驻日记者奋力挤到红毯边缘,将话筒递到苏宁面前。
苏宁今日特意选择了一套剪裁合身的深灰色中山装,面料在闪光灯下泛着低调的纹理,在一众身着标准西装的国际电影人中,显得既独特又充满文化自信。
他停下脚步,从容应对,声音平和却自带力量:“感谢关注。电影,在我看来是一种超越国界的世界性语言。我们这次带着最大的诚意而来,希望这个根植于曼谷街头,关于伪装与求生的故事,能够穿透文化的壁垒,与更多不同背景的观众产生心灵上的共鸣。”
站在他身侧的陈晓君,一袭月白色改良旗袍,勾勒出优雅的线条,发髻间仅以一支素净的玉簪点缀,却愈发衬得她气质清雅出众。
从小学习戏曲的体型真的是完美,立刻便是成为了另一个吸睛的存在。
她微笑着用流利的日语与当地媒体寒暄交流的一幕,被镜头捕捉下来,当晚便登上了日本多家娱乐新闻的头条版面。
要知道这都是苏宁这段时间教授的成果,毕竟学习外语的捷径已经被苏宁掌握。
标题赫然写着:“中国电影新势力携《按摩师》惊艳亮相,美女制片人日语流畅引发关注”。
电影节进程过半,最受瞩目的颁奖典礼在六本木新城盛大举行。
当典礼进行到最关键环节,德高望重的评委会主席缓步上台,拆开信封,以清晰的语调念出:“第27届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麒麟奖的获得者是——《按摩师》,中国!”
霎时间,现场陷入了一种微妙的、短暂的寂静。
显然,这个最具分量的最高荣誉,最终颁给一部出自新人导演的处女作,出乎了许多业内人士的预料。
聚光灯如同命运之手,精准地打在台下苏宁的身上。
镜头特写中,他深吸一口气,下意识地抬手整理了一下中山装的衣领,随即站起身,步履沉稳地走向舞台。
山东大汉高大的身材在日本就是大神的存在,再加上硬朗帅气的外表,立刻引爆了现场和电视机前的小日子们。
只是从评委会主席手中接过那尊沉甸甸的、造型优美的金麒麟奖杯时,苏宁的内心却异乎寻常地平静。
这份平静,并非源于傲慢或对奖项的不屑,而是源于一个更为现实,甚至有些冰冷的认知。
这个奖项的归属,背后同样交织着复杂的因素与国际版权的利益交换。
他比谁都清楚,这看似光鲜的“公平”背后,运作与公关的力量从未缺席。
这才是娱乐圈,乃至所有竞争性行业的残酷底色。
“感谢东京国际电影节,感谢评委会对《按摩师》这部作品的认可。”他首先用中文诚挚开场,随后,面对台下众多的国际面孔,他切换成流利而地道的英语:“这部电影,核心讲述的是一个关于‘伪装’与‘真实’的故事。在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表演似乎无处不在,我们每个人都可能佩戴着某种形式的‘墨镜’。但这部电影试图传递一个信念:唯有鼓起勇气,主动摘下那副墨镜,我们才能真正看清这个世界,也才能遇见那个最真实的自己。”
说到这里,他特意侧身,面向日本观众席的方向,用提前练习好的日语补充道:“衷心希望这个故事,同样能够与日本的观众朋友们产生情感的连接。谢谢!”
他这番得体、自信且充满文化魅力的表现,通过卫星信号实时传回国内,让正在紧密关注电影节动态的整个中国电影圈为之震动。
“以前只觉得他是个有才的新人导演,没想到气场这么强,在国际场合一点不怯场!”
“关键是形象还好,谈吐不凡,听说他是浙大的高材生?真是文武全才!”
“这下‘光怪陆离’真要一飞冲天了!”
……
当团队一行人捧着象征荣耀的金麒麟奖杯凯旋,抵达首都国际机场时,迎接他们的是水泄不通的媒体长枪短炮和大量自发前来、手持祝贺标语的热情影迷。
“苏导!斩获东京电影节最高奖,您现在最想说什么?”
“陈总!‘光怪陆离’下一步的战略规划是什么?是否会加快国际化步伐?”
“梅老师,恭喜!听说您凭借女主人一角已经收到威尼斯电影节的展映邀请,这是真的吗?”
刺目的闪光灯几乎连成一片。
陈晓君下意识地稍稍落后半步,紧紧跟在苏宁身侧,目光坚定而温柔地注视着他的背影。
就在这一刻,她心中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
从此以后,她愿意,并且会努力成为站在苏宁身后,为他统筹全局、稳固后方的最坚实力量。
回想三个月前,他们还在为争取可怜的18%的排片率而四处奔走游说;三个月后的今天,他们已然站在了亚洲最具影响力的电影节之一的最高领奖台上。
这其中的艰辛与飞跃,足以让她热泪盈眶。
金麒麟奖带来的效应是立竿见影且全方位的:
国内各大院线迅速宣布,《按摩师》将启动祝贺获奖复映专场,排片率应声回升至25%;日本最具实力的发行商之一,以800万美元的高价,成功购得《按摩师》在日本的版权;全球流媒体巨头奈飞也主动抛出橄榄枝,积极争取该片的全球独家流媒体发行权,谈判条件极为优厚……
在随后举行的盛大庆功宴上,业内泰斗、著名导演孔生亲自前来道贺,他举杯与苏宁、陈晓君相碰,语气中满是感慨:“回想当年,我拿到第一个有分量的国际奖项时,已经在这个行业里摸爬滚打了整整十年。你们呢?仅仅凭借这第一部电影,就做到了……后生可畏,真是后生可畏啊!”
苏宁双手捧杯,姿态谦逊地与孔导碰杯:“孔导您过奖了。如果没有山影集团前期的大力支持,没有像您这样的前辈们不吝赐教、指点迷津,《按摩师》绝不可能有今天的成绩。我们只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
宴会角落,微醺的陈晓君在自己的手机上留下了录音:“2014年10月28日,于东京。今夜,我们让‘光怪陆离’这个名字,真正在世界的舞台上散发出了属于它的光芒。但我知道,这仅仅是一个开始。我们要走的路,还有很长,很长……”
是的,这辉煌的一页,仅仅是一个序章的结束。
凭借东京电影节最高奖的殊荣与加持,“光怪陆离”不仅在国内彻底奠定了其无法撼动的行业地位,更在国际市场上,成功地打响了知名度,叩开了通往更广阔天地的大门。
而属于苏宁与陈晓君的,波澜壮阔的电影传奇,其实,才刚刚翻开了它的第一页。
……
十一月的宁波,初冬的寒意已悄然浸入空气。
象山影视基地内,大型年代剧《大江大河》的拍摄正紧锣密鼓地进行着。
在搭建得极具时代感的化工厂车间场景内,苏宁饰演的宋运辉穿着一身洗得发白、领口甚至有些磨损的深蓝色工装,正全神贯注地拍摄一场技术攻坚的重头戏。
镜头下的他,眉头紧锁,眼神里混合着知识分子的执拗与技术人员的专注。
“宋运辉!记住,这个技术难关必须攻克!”导演孔生在监视器前,通过扩音器强调着角色的动机,“不是为了你个人的前途,是为了整个金州化工厂的未来!”
苏宁完全沉浸在角色里,额角渗出的汗水顺着略显消瘦的脸颊滑落,他也浑然不觉。
就在他抬手,用袖口随意擦拭汗水的间隙,余光不经意地瞥见了站在孔导身后不远处的一个熟悉又有些陌生的身影刘一菲。
她比荧幕上看起来更加清瘦纤柔,素面朝天,脸上带着些许长途跋涉后的疲惫,但那双标志性的眼眸,依然清澈明亮,如同浸过山泉的琉璃。
今天是她进组报到的第一天,穿着简单的米色长款风衣,安静地站在嘈杂的工作人员外围,认真观摩着现场的拍摄。
即便如此低调,她身上那种与生俱来的、疏离又纯净的独特气质,依然让她在人群中显得格外出挑。
苏宁内心不得不承认,即使在美女如云的娱乐圈,刘一菲的美也是独树一帜的。
那并非经过精心算计的艳丽夺目,而是一种浑然天成、未经雕琢的清雅灵秀,仿佛山涧清晨弥漫的薄雾,远观疏离,近看却愈发觉得迷人。
“卡!这条情绪非常对,过了!”孔笙导演满意地喊停,随即注意到了身后的刘一菲,笑着招手,“一菲来了?正好,过来认识一下。这是苏宁,我们戏里的灵魂人物,宋运辉。”
刘一菲闻言,缓步走上前来,礼貌地伸出右手,声音轻柔却清晰:“苏老师,您好,久仰了。我看过您参演的《正阳门下》、《父母爱情》,还有您自导自演的《按摩师》,非常精彩。”
她的语气带着恰到好处的尊重,却也维持着初次见面的得体距离。
苏宁与她轻轻一握,注意到她的指尖微凉,食指侧边还沾着一点新鲜的墨迹,显然是刚做过剧本笔记。
“刘老师太客气了,叫我苏宁就好。”他得体地回应,握手的时间短暂而适度,“期待接下来的合作。梁思申这个角色很有深度和挑战性,相信刘老师你一定能诠释得非常出色。”
初次照面,两人都展现出专业演员应有的分寸与礼貌。
三天后,剧组举行了正式的剧本围读会。
正是在这里,苏宁才真正见识到刘一菲令人钦佩的专业素养。
她饰演的梁思申与宋运辉有多场激烈的观念交锋戏,尤其是那段关于改革开放初期引进外资政策的激烈辩论。
“宋老师,在您看来,积极引进外资,难道就等同于出卖国家利益吗?”刘一菲念着台词,眼神瞬间变得锐利而坚定。
周身的气场也随之改变,完全进入了那位自信、受过良好西方教育、试图以新观念冲击旧体制的海归精英角色状态。
苏宁立刻被带入情境,推了推鼻梁上的眼镜,语气沉稳却不容置疑地接上:“梁小姐,我们或许更应思考的是,如何在外资和技术涌入的洪流中,守住我们自己的工业根基和民族品牌的未来。”
两人的台词交锋精准有力,节奏分明,言语间的机锋与理念碰撞,让在场的其他演员和工作人员都不自觉地屏息凝神。
孔生导演在一旁听着,频频点头,脸上露出满意的神色,显然对这对重要搭档初步展现出的化学反应相当认可。
围读会结束后,刘一菲主动拿着剧本找到苏宁:“苏老师,刚才那段关于技术引进的台词处理,我觉得宋运辉的反应或许可以再增加一丝层次?梁思申虽然言辞犀利,立场鲜明,但她内心对宋运辉的学识和品格是抱有尊重的,并非单纯的挑衅。”
苏宁有些意外,他原以为刘一菲是那种沉浸在自己世界、话语不多的演员,没想到她对角色心理动机的理解如此深入和透彻。
“你的感觉非常准确。”他立刻拿出自己的剧本,用笔在相应段落做着标记,“宋运辉这边的反应,他的固执和强硬,背后深层其实是源于对国家工业自主发展的深切忧虑,是一种‘爱之深,责之切’的表现,而并非针对梁思申个人。”
两人就这两个复杂角色的塑造细节、动机把握,站在会议室角落讨论了近一个小时,直到双方的助理前来催促下一项日程才意犹未尽地结束。
离开时,刘一菲难得地对他露出了一个浅浅的、却是发自内心的笑容:“和苏老师讨论剧本、对戏,感觉很舒服,很有收获。”
“我也是。”
随着拍摄的深入,宁波的天气愈发寒冷,苏宁也越发欣赏刘一菲身上那股不显山不露水的敬业精神。
在拍摄梁思申冒雨连夜赶到工厂宿舍寻找宋运辉澄清误会的那场关键夜戏时,正值一股强寒流侵袭,片场实测气温只有五六度。
刘一菲穿着单薄的秋季戏服,在冰冷的人工雨水中反复拍摄了七条,全身湿透,冻得脸色苍白,嘴唇控制不住地发紫,身体微微颤抖,但她从头到尾没有一句抱怨,每次导演喊“开始”,她立刻就能进入情绪状态。
“要不要先暂停一下,喝点热的暖暖再拍?”一个拍摄间隙,苏宁示意自己的助理赶紧拿来保温杯,他接过递向刘一菲,“是姜茶,驱寒的。”
“谢谢苏老师。”刘一菲接过杯子,双手捧着,小口地啜饮着,声音还带着一丝颤抖,“没关系,还能坚持。这场戏里梁思申的情绪是焦急、委屈混合着坚定,不能因为天气冷就让表演打折扣,那股‘气’一泄,再提起来就难了。”
她的这番话让苏宁印象深刻。
在这个普遍浮躁、追求速成的名利场中,能够如此沉下心来,对表演怀有敬畏,并愿意为之付出巨大努力的演员,实在难得。
后来有一次,刘一菲的助理在帮苏宁这边对接日程时,悄悄多说了几句:“苏老师,其实一菲姐最近压力特别大。为了演好梁思申这个海归经济学者,她开机前特意推掉了所有商演,秘密去高校旁听了三个月的国际贸易和宏观经济课程,还私下找了很多八十年代回国的老海归做深度访谈,笔记都记了好几大本。”
苏宁这才恍然,她那些精准的专业术语吐露、对角色海外背景带来的思维方式的细腻把握,以及台词底下丰富的潜台词,原来背后都付出了如此艰辛且不为人知的努力。
然而,在整个拍摄期间,苏宁始终清醒地把握着与刘一菲相处的分寸。
他不会像一些人那样刻意献殷勤,也不会故作清高地刻意疏远。
当刘一菲在表演上遇到瓶颈或困惑时,他会以同事和戏中搭档的身份,坦诚地给出基于角色本身的分析和建议;当她因天气或高强度拍摄身体不适时,他会细心注意到,然后让助理悄悄送去合适的药品或营养品,自己却从不借此机会亲自前往表示过度关心。
这种成熟、得体、建立在专业尊重基础上的相处方式,反而让敏感且见惯世情的刘一菲对他产生了更多的信任和好感。
有一次收工比较早,天色还未全黑,她难得地主动走到苏宁的休息椅旁,开口问道:“苏老师,听说您在拍《按摩师》之前,并没有系统的接受过影视业的学习?”
“是的,”苏宁放下手中的剧本,坦诚回答,“《按摩师》算是我的导演处女作,之前积累了一些想法,就想着自己试一试。”
“很厉害。”她的赞美很简洁,却透着真诚,“能够在演员和导演这两种身份之间自如切换,并且都做出成绩的人,其实并不多见。”
两人就着这个话题,从剧本的结构叙事,聊到电影镜头语言的运用,再到不同类型表演体系的差异,发现彼此在艺术创作的理念和审美上,竟有着不少不谋而合的共鸣。
但即便如此投缘,苏宁在交流中依然保持着恰当的分寸感,不会过度深入私人领域。
……
与此同时,苏宁与女友范琳(饰演刘启明)的戏内戏外互动,则是另一番光景。
范琳饰演的刘启明,是宋运辉的初恋,一个温柔坚韧、默默支持的女性。
他们的感情戏份细腻、含蓄,充满了那个年代特有的纯真与克制。
在镜头前,苏宁看范琳的眼神,是宋运辉看刘启明的那种,带着年轻人初恋的羞涩、笨拙却满心满眼的真诚。
“宋运辉,这是我爸让我给你带来的笔记本。”一场在图书馆的戏里,范琳轻声说着台词,将一本笔记推到他面前,眼神里满是关切。
“启明,谢谢你。”苏宁饰演的宋运辉,嘴角露出一丝被关怀后的腼腆笑意。
导演孔生喊“卡”之后,两人常常相视一笑,那种默契是长时间相处自然形成的。
收工后,他们会一起研究第二天的剧本,范琳会细致地帮苏宁整理他那身因为多次做旧处理而显得过于“落魄”的工装,掸掉上面的灰尘。
“你看这里,线头有点开了,等会儿我帮你缝一下。”范琳指着苏宁的袖口,语气自然。
她不是戏里那个需要被保护的刘启明,生活中的她独立、有主见,对表演同样认真。
“还好有你在。”苏宁看着她,眼神里是真实的放松和依赖,“不然我这形象,都快成真的落魄技术员了。”
有时,范琳会带着自己煲的汤来探班,不仅给苏宁,也会分给导演和其他主要演员,包括刘一菲。
她举止大方得体,既能照顾到苏宁,也不会让他人感到尴尬。
虽然范琳和苏宁之间有着这样那样的矛盾,但是在外人面前还是很顾及各自的面子。
而且苏宁真的是一个完美型的男朋友,范琳很愿意压下自己内心的不愉快。
“一菲,尝尝这个,天气冷,暖暖身子。”范琳将一小盅汤递给刘一菲,笑容温婉。
“谢谢。”刘一菲接过,礼貌道谢。
她能感觉到范琳和苏宁之间那种稳定、融洽的关系氛围。
因为这次是一二部连拍,所以六个月的紧张拍摄即将结束。
在最后一场戏顺利杀青后,刘一菲在工作人员的祝贺声中,找到了正在和范琳说话的苏宁,递给他一个看起来颇为精致的牛皮纸袋。
“苏老师,这是我在美国时偶然收藏到的一本导演手记的复刻版,我觉得里面的分镜和叙事思路很独特,或许对您未来的导演工作能有一些参考价值。”
苏宁道谢后打开一看,竟是一本希区柯克的早期导演笔记精装复刻版,虽然并非绝世孤本,但也相当珍贵,且显然是用心挑选的。
“这真的是太贵重了,谢谢你。”苏宁有些意外于这份礼物的用心。
“就当是感谢您这几个月在专业上的交流和指导。”刘一菲微微一笑,目光清澈,“希望以后还能有合作的机会。”
她的眼神也礼貌地转向范琳,点头致意。
看着她转身离开的纤细背影,苏宁小心地收好了这份满载心意的礼物。
他深知,在这个复杂的行业里,有些欣赏与缘分,保持适当的、纯粹的专业距离,反而能够维系得更长久,也更为珍贵。
范琳在一旁,轻轻握了握他的手,没有说话,眼神里是理解和信任。
“苏宁,我要是加入你的‘光怪陆离’,你会不会拒绝?”
“怎么会!我可是求之不得。”
“真的?”
“我现在就给君君打电话,让她和你现在的经纪公司联系。”
“苏宁,你怎么对陈晓君这么信任?”
“她能为了我放弃剧团的体制工作,我没理由疑神疑鬼。”然而苏宁却是一语双关的看向范琳说道。
“……”果然聪明又敏感的范琳听懂了苏宁的意思,她在这一点确实有些比不上陈晓君。
在《大江大河》这段漫长而投入的拍摄岁月里,苏宁与刘一菲建立了一种基于相互尊重、专业认可和适度欣赏的特殊情谊。
同时,他与范琳稳定、默契的伴侣关系,也成为了他在戏外坚实的情感后盾。
戏里戏外,情感与专业的界限清晰而明确。
这种在复杂环境中把握分寸、维系多种良性关系的能力,恰恰是心智成熟的人最为懂得,也最为珍惜的智慧。
……
(https://www.yourxs.cc/chapter/4208733/859719459.html)
1秒记住游人小说网:www.your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your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