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1章 周姥姥周姥爷来英国了!
月光透过窗帘缝隙,在土豆的书桌上投下一道银线。
他趴在桌上,手里捏着那封来自国内的信,翻来覆去地看,心里像被什么东西重重撞了一下。
以前他总觉得,英国的日子新鲜又自在。
课堂上能接触到最前沿的知识,周末能和莉莉去海德公园喂鸽子,顾从卿和刘春晓把他照顾得妥帖,连海婴都成了他的“小跟屁虫”。
他甚至偷偷想过,等考上大学,就在伦敦找份工作,把家人接过来,这样既有国外的便利,又有亲人在侧,多好。
可此刻,周姥姥那歪歪扭扭的“Welcome”、周姥爷在信里念叨的家里的事,像根针似的,刺破了他那些轻飘飘的想法。
他忽然明白,有些东西是带不走的——姥姥灶台上的烟火气,姥爷烟袋锅里的老味道,胡同里街坊邻居的招呼声,还有那片埋着祖辈的土地。
莉莉曾问他:“将来想留在英国吗?”
他当时笑着说“没想过”,其实是潜意识里觉得“留下也不错”。
可现在他清晰地知道,不行。
“我得回去。”土豆对着玻璃里的自己轻声说。
不是一时冲动,是心里那个模糊的念头突然变得清晰——他要好好读书,考上好大学,学真本事,但这本事不是为了在异国扎根,是为了有朝一日能带着一身本领回到那片熟悉的土地。
他拉开抽屉,拿出一张新的信纸,在顶端写下“未来计划”四个字。
第一条:考上伦敦大学学院的金融系,学好经济,将来回国能派上用场。
第二条:每周给家里写两封信,一封说学习,一封说家常,让姥姥姥爷知道他没忘本。
第三条:带莉莉去看看四九城的胡同,让她知道,他魂牵梦绕的地方,到底是什么模样。
第四条:等海婴长大了,教他说东北话和北京话,教他认胡同里的每一块砖。
写到最后,他笔尖一顿,添了句:“永远不离开家人。”
躺在床上,土豆第一次觉得未来那么具体。
不是模糊的“过好每一天”,是踩着坚实的步子,朝着家的方向往前走。
他想起顾从卿总说“人得知道根在哪儿”,以前不懂,现在懂了。
他的根不在伦敦,在四九城,在姥姥姥爷的皱纹里,在家人递过来的那碗热汤里。
窗外的月光渐渐淡了,天边泛起鱼肚白。
土豆翻了个身,睡得格外踏实。
梦里,他牵着莉莉的手,走在熟悉的胡同里,周姥姥正站在门口,举着刚学会的英语招呼:“哈喽!回来啦!”
让他一夜之间,好像真的长大了。
上伦敦大学上学是他早就已经定好的目标。
土豆虽然聪明,但是也不是那么的聪明。
牛津和剑桥,一个偏人文,一个偏科学。
土豆在理工科方面的天赋不高。
牛津大学的热门专业也不是他喜欢的范围,所以最后决定学金融,学经济,以后回去建设祖国。
当时土豆对着摊开的大学招生简章,指尖在“伦敦大学学院”几个字上停了很久。
这是他从刚到英国时就攥在手里的目标——不算牛津剑桥那样遥不可及,专业设置又贴合他的想法,可真到了要递交申请的关头,心里却翻起了不一样的波澜。
“牛津的人文气息太浓,剑桥的理工科又对不上我的脑子。”
他对着顾从卿嘀咕,声音里带着点自嘲,“上次物理测验才刚及格,去剑桥怕是要被按在实验室里磨成灰。”
顾从卿在那头笑:“知道自己几斤几两,不算坏事。”
“可不是嘛。”
土豆挠挠头,视线扫过牛津的专业列表,历史、哲学、文学……
那些厚重的典籍和思辨的课堂让他发怵,“热门的法律和政治学,听着就头大,我哪是那块料。”
手指划过伦敦大学学院的金融与经济系简介,他忽然定住了。
那些关于市场规律、国际贸易的课程描述,不像物理公式那样枯燥,反而让他想起周姥爷总念叨的“胡同里的买卖经”——“买的没有卖的精,得摸透了人心和行情,才能站稳脚”。
“就它了。”土豆猛地拍板,声音里透着股豁然开朗的劲,“学金融,学经济。”
“想好了?”顾从卿的语气里带着些意外。
“想好了。”
“学明白这些弯弯绕绕,回去了总能用上。”
翻开笔记本,在扉页写下一行字:“伦敦大学学院金融系——为了回去。”
字迹算不上好看,却笔笔用力,像在心里钉下了根桩子。
此后的日子,土豆的书桌前总摆着两样东西:一本翻得起了毛边的经济学原理,和一张周姥姥站在胡同口拍的照片。
照片里的老人笑得满脸褶子,身后是灰墙黛瓦的四合院,阳光透过老槐树的缝隙落在她身上,暖得让人心里发颤。
他不再像从前那样跟着莉莉疯玩,图书馆闭馆的铃声成了他最熟悉的背景音。
遇到解不开的模型题,就攥着照片愣一会儿,仿佛能从那抹暖光里汲取点力气。
偶尔莉莉来约他散心,他也只是笑着摇头:“等考试结束的。”
伦敦的风总带着股凉意,可土豆心里揣着的那个念头,却像揣了个小火炉,烤得他浑身是劲。
他知道自己不算顶尖聪明,可这份“要回去”的笃定,比任何天赋都更能推着他往前挪——挪过那些晦涩的理论,挪过异乡的孤独,挪向那个他终究要回去的、热热闹闹的家。
伦敦的冬天如期而至,细碎的雪花像揉碎的盐粒,慢悠悠地从铅灰色的天空飘落,给街道、屋顶都覆上了一层薄薄的白霜。
海婴也快要迎来周岁生日,这个曾经只会在地毯上翻滚的小家伙,如今已经能扶着沙发边缘或墙壁,摇摇晃晃地挪着小碎步,嘴里还会发出“爸爸”“妈妈”的模糊音节,一举一动都透着机灵劲儿。
就在这冬日渐浓的时节,顾从卿收到了一份特殊的任命——他被破格提拔为参赞。
这个消息传来时,他正在整理谈判的相关资料,指尖划过任命文件上的字迹,心里涌起的不仅是喜悦,更多的是沉甸甸的责任。
这些年在异国的奔波与付出,终于有了沉甸甸的回响。
升职后的第一件事,顾从卿就着手为周姥姥和周姥爷申请来英签证。
他知道两位老人一辈子没出过远门,如今自己站稳了脚跟,总想着让他们来看看外面的世界,也能亲眼抱抱重外孙。
顾从卿刚从使馆回来,手里拿着个烫金的信封,进门就扬了扬:“春晓,你看这是什么?”
刘春晓迎上去,拆开一看,眼睛亮了:“参赞任命书?恭喜你啊!”
“还得谢谢你和孩子给我打气。”
顾从卿笑着把她揽进怀里,下巴抵着她的发顶,““我已经给姥姥姥爷申请了探亲签证,批下来了。”
刘春晓惊喜地捂住嘴:“真的?他们能来?”
“当然,”顾从卿点头,语气里满是期待,“让他们来看看海婴,看看土豆,也让他们尝尝咱在伦敦的日子。”
消息传到国内,周姥姥当天就翻出了压箱底的东西。
“得给海婴带点虎头鞋,周岁穿红,吉利!”
周姥姥把一摞小布鞋塞进箱子,又往里面塞了袋花椒,“听说那边的肉不香,炖肉时放一把,立马就有咱老家的味儿。”
周姥爷在旁边数着降压药:“别带那些有的没的,占地方。”
出发那天,顾从卿托的同事来接人,看着两位老人的行李箱差点笑出声——一个装着土特产,一个塞满了给孩子的小玩意儿,周姥姥还背了个布包,里面是给莉莉准备的见面礼:一对银镯子,说是“咱老规矩,得给姑娘点实在东西”。
“飞机上别紧张,跟着小王走就行。”
同事帮着拎箱子,周姥姥拍着他的手:“放心,我们老两口身子骨硬朗着呢!”
飞机落地伦敦那天,顾从卿一家早就等在机场。
海婴被刘春晓抱在怀里,穿着周姥姥寄来的衣服,看见人就挥着小胖手。
土豆站在旁边,紧张得手心冒汗,时不时踮脚往出口望。
“来了!”刘春晓先看见了,周姥姥穿着一身板正的中山装,在人群里格外显眼,正被周姥爷扶着,一步一步往外挪,眼睛四处张望着,嘴角笑得合不拢。
“姥姥!姥爷!”
土豆喊着冲过去,一把抱住两位老人,声音都哽咽了。
周姥姥摸着他的脸,眼泪掉下来:“长这么高了……瘦了点,是不是没好好吃饭?”
周姥爷则直奔刘春晓怀里的海婴,小心翼翼地伸出手:“这就是海婴?
让太姥爷抱抱。”
小家伙不认生,伸手抓住他的胡子,咯咯地笑。
顾从卿走过来,接过老人的箱子:“一路累了吧?”
回家的路上,周姥姥扒着车窗看伦敦的街景,嘴里啧啧称奇:“这楼真高。”
周姥爷则念叨:“雪下得没咱那儿的大,不热闹。”
到了家,陈阿姨端上热气腾腾的面,周姥姥眼睛亮了:“上车饺子下车面啊!”
她给海婴喂了点面汤,看着孩子吧唧嘴的样子,笑得满脸褶子。
莉莉今天也过来了,一直跟在土豆身边。
土豆把莉莉拉到老人面前,红着脸介绍:“姥姥,姥爷,这是莉莉。”
莉莉鞠了一躬,用刚学会的中文说:“姥姥好,姥爷好。”
周姥姥乐坏了,拉着她的手不放:“好孩子,快坐!
姥姥给你带了镯子,戴着好看!”
说着就把银镯子往她手腕上套。
窗外的雪还在下,屋里却暖融融的。
海婴在地毯上爬来爬去,周姥爷追在后面护着。
周姥姥和莉莉比划着说话,一个说中文,一个说英文,谁也听不懂谁,却笑得格外开心。
顾从卿和刘春晓看着这热闹的场面,心里像被什么东西填满了。
伦敦的冬天很冷,但这个家里,因为这两位老人的到来,瞬间就暖得像春天了。
(https://www.yourxs.cc/chapter/4930682/41981456.html)
1秒记住游人小说网:www.your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your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