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6章 《兴华正韵》(下)
聂宇露出爽朗的笑容:“如何确定雅言、读书音和方言嘛,朕倒是已有方略了。”
听到皇帝已经有了方略,众臣不仅没有放心,反而瞬间全都揪心起来。
大概这就叫口碑吧!
皇帝每次这么自信满满,基本就是要乾纲独断了,还是决断的他们认为极其不妥的旨意。
顾景作为新朝的第一位礼部尚书,这确定新朝的雅言正韵,他虽然不是总裁编纂,但同样也要负责到底。
不然一个弄不好,可能后世的读书人得骂他几百年。
顾景正打算旁敲侧击的问一问,皇帝准备怎么编定新朝正韵?
聂宇复又说道:“我大汉如今还只有南方半片,各地方言就已经如此错综复杂,甚至影响到了新光复州府的治理。这不是什么好事,既然如此,那何不在《兴华正韵》里面,将各地方言全部统一……”
话没说完,顾景憋不住了,脱口而出喊道:“陛下万万不可……不,臣的意思是,臣是说陛下不可如此做,而且统一各地方言,这也是万万做不到的事情。”
不怪他反应剧烈,差点忘了君臣礼仪,皇帝突然就要统一全国方言,这事情实在太大了。
就连在场的其他内阁重臣,同样也是脸色大变,只是他们不是礼部尚书,所以没有如顾景反应那么强烈。
聂宇见此,顿时也有些无奈,他有想过自己做出这个决定会很难,但没想过阻力会有这么大,连他的内阁都不愿意支持这件事。
统一全国方言,这听起来似乎利国利民,但实际操作起来不是这么算的,阻力也不是一般的大。
这就要说到目前中国的口音规则,现在中国的语言口音,基本遵循“方言-普通话”二级结构。就连少族方言同样遵循这套规则,也是“少族方言-普通话”二级结构。
但这是后世的语言口音,古代则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古代的口音说的简单点,跟后世的口音转化规则很像,也是方言经过转换来对标朝廷的官话。
可古代的口音转化,还多了一级,即“方言-读书音-官话”。
三级结构,看似只是多了一级,可学习新口音的繁琐却是成倍增长。
这种三级口音,官话可以视作普通话,秦称雅言,之后又叫正音,到了明朝改为官话。
而第二级的读书音,则属于古代唯一标准音,它的源头为洛阳读书音。
这说的并非是洛阳方言,而是东汉的洛阳太学教学的特殊咏调,念起文章时会有抑扬顿挫的音色。
历朝不论怎么定正韵官话,洛阳读书音都是唯一标准,就算各地说过去之后会有变化,顶多也就演化出各地读书音支派,核心音系还是以洛阳读书音为准。
这种读书音的好处就是,读书人即便身处天南海北,方言各有不同,但只要都会读书音,那也能够互相流畅的交流。
隋唐两朝编定正韵音书,也都是以洛阳读书音为准,制定朝廷的官方雅言。
因为唐朝的国都在长安,所以唐朝皇帝普遍会说一些长安方言,结果反被谏臣上书皇帝的发音不标准,应该及时改正。
这种以洛阳读书音为雅言基础,一直到了元明才有所改变。
元廷不用多说,异族王朝,编出来个《蒙古字韵》,仅存十五个韵,跟传统汉语都不太相关了。
大明开国以后,因为元廷编的字韵问题,北方汉人又十室九空,朱元璋误以为雅言出自江淮话,导致后来的《洪武正韵》干脆以南京话为基础蓝本。
这样做的后果就是《洪武正韵》完全推广不开,后面有人出了本《交泰韵》,但《交泰韵》的基础又是中原话。
伪清编定官方雅言,同样不以洛阳读书音为准,而是以北京话为基础,俗称京片子。
现在,大汉新朝编定官方正韵雅言,一来就要统一各地方言,这以当前的语言规则,确实是不可能办到的。
不是不能做,而是办不到。
聂宇沉默许久,等到内阁众臣在失态中渐渐冷静下来,方才安抚说道:“朕明白诸卿想说什么,无非方言、读书音、雅言三级繁琐,几乎不可能统一,而且这三级口音也是由来已久,强行定一地方言口音为官话,恐怕各地都无法接受。”
这才是问题的重点,也是他们认为,为什么不可能统一方言。
原本各地各说的各方言,大家井水不犯河水,突然朝廷规定,必须某地方言为官话,让他们都去说,那肯定会有人不满。
不论土绅读书人,还是普通百姓,都会有所不满,甚至有可能大骂朝廷和皇帝。
朱元璋的《洪武正韵》推广不开,就有这方面的原因。这套正韵里的南京话口音太重了,跟读书音差别太大,又跟各地方言差别很大,除了江淮百姓,其他地方百姓几乎没多少人愿意去学。
顾景已经预料到皇帝想说什么,忍不住劝道:“陛下,新朝编定正韵,就以读书音为准便可,各地读书音本就可以互通,不必强求方言规范统一。”
聂宇摇头:“朕要的不只是方言规范,朕要的是各地百姓都能统一规范口音。只有口音规范了,各地的百姓才能更好的去读书、去识字,而不会被读书音的门槛局限。”
推广普通话不是目的,让百姓不受读书音的限制,可以有更好的条件读书识字,这才是目的。
读书音看着方便,方言不同,都能互相流畅交流,但实际上这也可以说是古代读书人,用来垄断知识的语言工具。
这不是东方特色,西方也有差不多的东西。
西方要学习知识,你同样也得先学会拉丁语,因为西方所有教学书籍、文字都是以拉丁文和拉丁语来教的。
说的直白点,在西方你想学会数学,那你得先学会拉丁语。
对比到中国,就是你要学习语文,那你英语先要说的利索。
聂宇已经给出了自己的理由和坚持,内阁众臣闻言相互对视几眼,不禁都是有些无奈,他们知道皇帝又要乾纲独断了。
没办法,劝不动,也拦不住,只能顺着皇帝的意思来。
眼看场面有些僵住,王若愚这兵部尚书忽然笑道:“陛下说的也没错,若以传统读书音为准,那推广正韵对百姓而言,区别还是不大的。读书人已经学会了读书音,这以读书音为准的新朝正韵,还是只有他们能说。要是如此的话,那我大汉新朝重定正韵又有什么意义?”
王若愚成功把内阁众臣说服了,不说服也没辙,皇帝做出决定,臣子只能遵从,尤其对方还是开国的皇帝。
顾景沉默片刻,叹了口气问道:“陛下,若不依读书音,那该以何种方言制定《兴华正韵》?”
“之前是什么方言?”聂宇问道。
顾景说道:“前明以前,各朝几乎都是以洛阳读书音为准,只有前明不同,前明是以江淮话为官话。”
“江淮话……那伪清呢?”聂宇又问。
顾景说道:“伪清是以北京话为准。”
聂宇笑道:“那就还是江淮话吧!就用江淮话为准,编定我大汉新朝的《兴华正韵》,先规范统一南方的口音。至于规范口音以后,朕这里还有一套配套的全新切音法,可更好的进行切音识字。”
用北京话和江淮话没有区别,因为聂宇肯定没办法推广普通话,这玩意除了他,目前这个时代没人会说。
普通话口音只有四个声调,古代方言普遍为七个声调。
后世的粤语、闽南话、客家话为什么那么难说?就是这三种方言,都保留了过去方言的声调规则,尤其最重要的入声。
普通话是没有入声的。
确定了以江淮话(南京话)为官话,顾景还是有些无奈的。
虽然他不是编纂总裁,但作为经手的礼部尚书,只要这套《兴华正韵》出来了,不用想都知道天下读书人都要骂他。
不过,转念又一想,自己作为臣子,本来就拒绝不了,总不能抗旨不遵吧!
而且,这被天下读书人谩骂,已经有罗典、袁树顶缸吸引了大部分火力,他要承担的压力已经很小。
若是《兴华正韵》真的如陛下所想,能够推广成功,成为各省唯一标准“普通话”,那会变得怎样呢?
生前骂名,身后美名?
再者,皇帝也并非完全没有后手,听陛下话里最后几句的意思,似乎还有一套全新的切音法。
虽然现有切音法已经很成熟,但陛下可是从不打没把握的仗,不做没准备的决定,这新的切音法很可能才是关键。
(本章完)
(https://www.yourxs.cc/chapter/5408013/11110699.html)
1秒记住游人小说网:www.your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your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