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3章 朝廷的积弊
“请拿出你的户籍……”
户部的小吏大抵是统一培训过,表现得十分客气。
要是拿不出来,哦,那就换成五城兵马司的人来跟你说话。
要是拿得出来,且看户主、家眷数、奴婢数、田产数等对不对得上。
但凡户籍说你家有一百零八口人,结果数出来一百零九个,那多出来的那个就拉走!
但凡户籍说你单丁,上无爷娘下无子女,结果往屋里一看,全是人!
那好,多出来的全部拉走!
至于拉走的人去干嘛?
大牢里自然是关不下的,就先拉去充当劳役,修城墙、铺路、官田里种冬小麦、京郊开荒,总归有你的去处。
要赎人?
也不是不行。
先登籍造册,拿钱补足税赋跟徭役,再打二十笞刑,以儆效尤。
然后才给把人领走。
笞刑就是用竹条或者木条打屁股,属于轻刑。
而且行刑的官兵早收到交代,交钱领人的意思意思就行了。
所以这二十笞刑伤害性不大,但侮辱性极强。
有人受不住了。
“陛下!”
“我要见陛下!”
现在要见陛下,早干嘛去了?
嘴巴堵上,拉走!
京中的局势那是一天比一天严峻。
仅仅才过了三天,皇帝的一位亲叔叔跟一位宰相就被请进了大理寺。
至于请进去干什么?
那谁知道呢?
可急死了外面的人。
但据平头老百姓们的观察,出事的大多是些权贵之家、豪门士族和富户,跟他们这些小老百姓一丁点关系都没有。
于是依然该干嘛的干嘛。
生产是半点都没有影响。
经营嘛,肯定是有的。
毕竟那些有钱人家都岌岌自危,哪里还有心思出来吃喝玩乐?
这就不得不提先前那些“自投罗网”的人了。
他们在同僚的嘲讽里走进户部,报上自家隐藏的人口数,主动补足中间欠缺的历年税赋跟徭役。
极其肉痛地割舍了一大笔钱财。
原本还在想自己是不是在犯傻,但亲眼看到五城兵马司敲开隔壁的门,却经过他家而不入时,才明白皇帝是真的放过了他们。
“陛下——”
听着隔壁的哭喊,这一大家子心里是既侥幸,又安定。
罢了,陛下要改革税赋,那就改吧!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总归饿不死他们!
这边,五城兵马司跟户部的人在查隐户跟诡名户。另一边,皇帝同他的肱骨之臣们正在讨论精简官吏的事情。
“朝中这么多官职,有多少是实职,有多少是虚职?”皇帝发出灵魂拷问。
本朝冗官情况严重,官职设置复杂,职位花里胡哨的,有时候皇帝自己都搞糊涂。
那些身兼多职但干活儿的还好,那些身领数职却一丁点儿活儿都不干的,皇帝却是不想再给他们发那么多钱了。
闲散官员,该撤就撤。
闲散官署,该裁就裁。
没必要的官位,该减就减。
这是内部的疏。
与之对应的,还有堵。
可是,从哪儿堵起呢?
首先得了解这些冗余的官员是从哪来的。
其一,前朝遗留。
本朝立国的时候,秉承着人文关怀的出发点,那些前朝归顺的大臣,先帝都选择了留用。
甚至对于前朝的皇帝宗亲、外戚,先帝也一样赐以高官厚禄,格外优待。
这些人占的官位多,但真正干活的不多。
以至于皇帝后来想提拔自己的人时,却发现位置已经被占住了。
那怎么办呢?
就只好在旁边再加一个官职,放上自己的人。
其二,是科举。
本朝科举制度相较前朝,已是极度完善。为了广纳贤才,用自己的人换掉前朝那些人,先帝便下令广开科考。
先是扩大科考人数,然后又扩大科考等级,把原先的甲乙两等成绩扩充为后来的三等。
甚正,对于那些运气不好或者其他什么原因屡试不过的,还允许进行复试。
一而再、再而三地降低科举的门槛。
这些正试通过了的,称为正奏名。
复试过了的,称为特奏名。
在先帝驾崩的前一年,通过科考入朝的正奏名才八百四十人,但特奏名却有九百多人。
与此同时,先帝还允许读书人毛遂自荐——这种称为制举。
还是当今皇帝即位之后,感觉特奏名降低了官员的门槛,叫停了特奏名跟制举。
不然的话,本朝的官员还不知道要多出多少呢!
其三,是本朝的荫补制度。
所谓荫补,故名思义,就是祖辈父辈的官职可以让子孙在入学、入仕方面享受特殊待遇,树大好乘凉的意思。
像先前被请去五城兵马司的那位宰相,以他的官职,不仅可以荫及自己的子孙,还可以荫及他自己的堂兄弟及其子侄,以及姻亲。
甚至,他还可以荫及自己的门客。
甚至这人致仕了,也有荫补的名额。
真可谓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也!
这些荫补上来的官员,认真干活的,皇帝自然喜欢。
那些尸位素餐、占着茅坑不拉屎的,只要这人人品不坏,皇帝也还能忍着。
但那些仗着家世就鱼肉百姓,祸害朝廷的,皇帝已经忍无可忍了。
其四,就是老龄官员的安置。
本朝推崇道教,是以道观遍地开花。
先帝在时,表示凡是六十岁以上的州员,要是身体不好,干不了本职工作的,可以申请去担任这些道观的管理者,谓之应宫使者。
其实就是换个地方养老,不干活儿,钱照拿。
本是好意,后来就变成了传统。
导致很多滑头一到六十岁,见官位已经升不上去了,就去申请兼任一个应宫使者。
于是,这些前朝遗老、科举新人、高官子孙、老龄干部,共同组成了大夏朝廷中的官员体系。
老的不走,新的拼命进。人是越来越多,活儿却干得越来越慢。
再一个,人多了就要分权。
于是,官职越设越多,权力越分越散,许多精力都浪费在了上行下达的过程中。
甚至,有时候皇帝颁布了一条政令,时隔半年都到不了底下。
甚至边关的战报,都有人敢拖上三个月才递过来。
那可是战报啊!
那些人怎么敢的?
(https://www.yourxs.cc/chapter/5412074/25685003.html)
1秒记住游人小说网:www.your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your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