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5章 论一个小心眼儿引发的血案
御史中丞跟翰林院大学士看了唐知县跟提学使的自辩折子,以及随折子附上来的证据,俱都大汗涔涔。
唯有户部尚书镇定自如。
“是微臣失察!”御史中丞跟翰林院大学士向皇帝请罪,“微臣知罪!”
这事儿说得好听叫失察,说得不好听,叫勾联。
跟这个意思相近的,还有个词儿,叫结党。
犹记得五年前朝廷朋党与江南地区乡党勾结,意图染指科举。气得皇帝把一根藤蔓连根拔起,连着上面的瓜一起发落了。
这才过去几年呐?
都说今上对待臣子和气,和气的话你怎么不去看看今上登基之后砍了多少脑瓜子?
竖子误我!
两院大佬回去之后,立刻关门严查。
先把害人的揪出来,都撸了官职让他们回家种田去。
反正两个人都不冤枉。
然后防微杜渐,把不好的苗头全部扼杀在摇篮之中。
接着上书请罪,祈求陛下原谅。
一套动作堪称麻利。
唬得其他不知情的衙门以为发生了什么大事,纷纷效仿自查。
哎,还真查出了那么……几点点事儿。
朝廷的动静又传到下面去,一时间,各个大小衙门都自危,吓得一些魑魅魍魉都暂时敛了爪子装乖巧。
一时间,朝野清平。
皇帝:“……”
早知道你们这么不经吓,就早点吓你们了!
上面的批示加急传到澧阳县,唐知县悬了好久的板子终于落了下来。
“判处肖家村肖姓村人肖某某,归还侵占同村某某某的田地多少亩,并赔偿银钱多少多少……”
“判处肖家村肖姓村人肖某某,归还侵占同村某某某的房屋几间,并赔偿银钱多少多少……”
“判处肖家村肖姓村人肖某某,赔偿同村某某某买鱼钱多少多少,并补偿银钱多少多少……”
除此之外还要打板子。
唐知县仁慈,允许打一半,拿钱赎一半。
谁敢不赎?
不赎的话几板子下去命都没了!
当然了,肖村正是这里面最惨的,在牢里关了好多天。
家里几乎凑出了所有的银钱,才把外面的窟窿填上。
然后又卖田卖地,凑钱把人赎出来,不然就要去流放。
当然了,板子也没少。
肖秀才也惨。
先是被革除秀才之名,终身不允许再参加科考。然后被判处归还所收束脩,接着也挨了板子,还被罚了银钱。
这还真是唐知县开恩。
须知,就算位列三公,倾覆起来也就瞬间的事。
而他们只是破财消灾,钱没了,人还在。
但凡换个急于求功绩、想要威慑百姓的,恐怕都要流点血才行。
还有那个给前任县令当幕僚的肖举人,也被革除了功名,挨了板子罚了银钱。
不仅如此,还连累得前任县令也吃了挂落。
你手下的人出了事儿,谁知道你参与了多少?
于是,提点刑狱司就派人来查,结果……
好家伙,硕果累累!
而且这些事里面多有前肖举人的手笔。
……此人当掮客,替县令收受贿赂也就算了。他甚至还替县令拉皮条!
这就戳到皇帝的底线了。
经刑部复核,最终,这两人落了个抄家没籍,秋后处斩。
当然,这是后话了。
至于那几个做伪证的学童,判处是“是非不分,枉学经义。为虎作伥,品行恶劣。责令道歉,并罚家中赔偿银钱,终身不得参加科考。”
乍看过于严厉,但历朝以来对于污蔑造谣罪的处罚都很重。
例如前朝,造谣者死罪,只有八十岁以上十岁以下、身患重病者可以减罪或免罪。
但这几个学童都已经年满十岁,而且他们并不无辜。
一棵大树,当它开始腐烂的时候,必定是从根子上开始烂的。
因此,也没有人来为这几个不知名学童求情。
至此,肖家村肖姓一族几乎被连根拔起,成了唐知县上任以来扫黑除恶工作打响的第一枪。
消息传到镇上,原先所有想要蹦跶的都安分了。
至于高里正,虽未参与作恶,但确实有失察之责,没有及时发现肖家村一系列恶性事件,理应同肖村正“坐罪”。
但因修路有功,且平时仁爱乡民,口碑颇佳。
再加上以宋家台为首的几个村子鼎力求情,便功过相抵。
至于肖家村,则由村人重新推举出德行兼备之人,由里正选用出村正。
新任村正恰好是杨夫子的族兄。
至于村名,自然也不再适宜用“肖家村”三个字。
唐知县便赐了“里美”二字。
“望你们不负朝廷恩典,从今往后,从心向善,由里而外变得美起来。”
就像宋家台那样。
等这一桩桩事情落定,户部拖欠御史台跟翰林院的俸禄也下来了。
至此,这出闹剧基本落下帷幕。
这件事回过头来看,就觉得很不可思议。
起因不过是肖家村学堂驱赶了宋家台两名学童。
谁知道后面能拔出萝卜带出泥,挖出那么多坑呢?
你说肖家村这帮人团结吗?
自然是团结的!
不然他们怎么能告状告到皇帝跟前?
但你说他们聪明吗?
聪明也是聪明的,不然怎么以一族之力出了那么多秀才、举人跟进士?
但他们的聪明都没有用在对的地方。
不然以他们这么深厚的底子,何以数十年时间就全部败光?
这件事情自七月开始,到九月结束,处理速度跟结果让所有人都很满意。
除了原肖家村肖姓一族之外。
首先,从朝廷方面来说。
这件事出来之后,整个朝廷上下相关的衙门都一改从前的拖沓作风,变得雷厉风行。
不仅高度展现出了在皇帝领导下的思想上的统一,还展现出了高度的行动力。
然后,从地方上来说。
各地乡绅豪族不仅身心受到巨大震撼,还受到这件事的提醒,都撰写了家规家训来警醒自家的子孙后代。
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就是如此。
----------
宋家台这边,一场退学风波不仅没有打倒他们,反倒还让他们更加团结了。
原肖家村学堂更名为“里美村学堂”,择黄道吉日重新开学。
杨夫子亲自来宋家台接两个孩子回去上学。
但两个孩子却不干了。
“村正嗲嗲,我们不想去那边上学了……”
(https://www.yourxs.cc/chapter/5412074/25685031.html)
1秒记住游人小说网:www.your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your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