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0章:基层重构
傍晚,村口大槐树下忙碌一天的村民们端着饭碗,聚在槐树下纳凉。
孩子们在周围嬉戏。
杨启明拿着一卷写满字的桑皮纸,站在树下那块刷了黑漆的木牌旁,清了清嗓子。
木牌上,用白灰写着几行大字,是本期乡音报道的提要。
“乡亲们,静一静!今天的乡音报道开讲了!”
杨启明声音洪亮,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自豪。
他不再是那个被人嘲笑的落魄书生了。
“先说说总政务堂刚发下来的《惠农贷粮章程》!”
杨启明大声念道,怕乡亲听不懂文绉绉的话,他用自己的话解释。
“简单说,就是开春谁家种子不够,或者青黄不接时缺了口粮,不用再去求地主放高利贷了!可以到乡自治会来申请借粮!秋收后,按‘十一’的利钱还就行!要是遇上天灾,还能申请减免!”
底下顿时议论开来。
“十一利?地主那可是‘驴打滚’的利啊!”
“真的假的?自治会哪有那么多粮食借?”
杨启明早就料到,他指着木牌上另一行字。
“安静!看这里,总堂已从官仓调拨首批粮种一千石,专用于咱汜水县!由各乡自治会具保,按需借贷!”
“这是阎大人亲自签发的令,白纸黑字盖着大红印,咱小河村,分到了二十石额度!有需要的,晚饭后到自治会办公屋登记。”
念完政令,杨启明语气轻松起来。
“再说说咱村自己的事儿,上个月,赵老二家听了农事会的建议,第一个装了新式水车浇地。当时不少人还嘀咕,说瞎花钱。”
“现在咋样?大家去看看他家的麦苗,是不是比别家高出一指?绿油油的!赵老二,你自己说说。”
人群里的赵老二憨厚地站起来,搓着手。
“嘿嘿,是管用!省力,浇得还透!多亏了农事会的章技术员......”
杨启明接话。
“看看!这就是信科学、用新农具的好处!农事会说了,谁家想装,他们帮忙联系工巧院,价格公道,还能用工抵一部分钱!”
“再说个暖心的!村西头的王栓柱,大家知道,他娘瘫在床上多年。”
“栓柱媳妇每天端屎端尿,擦洗身子,从无怨言,这事,被邻居报到自治会了,经核查属实!按《黑袍新风约》,孝敬老人者,当奖,自治会决定,奖励王栓柱家五斤青盐!大家鼓掌!”
掌声响起,不少老人感慨点头。
王栓柱和他媳妇脸红红的,低着头,嘴角却带着笑。
这种公开的表彰,比什么都更能引导风气。
杨启明语气转为严肃。
“最后,说个不好的。村口老井边,前几天堆了垃圾,臭气熏天,是谁家倒的,自己心里清楚,这次,自治会组织人清理了,下次再发现,按《乡约》罚款十个铜子,并公示姓名!”
“咱们村现在讲究卫生,防病疫,不是嘴上说说!大家互相监督!”
乡音报道讲完,村民们却没立刻散去,而是围拢过来,有的仔细看木牌上的字,有的拉着杨启明问借贷的具体手续,有的打听水车价钱,还有的夸王栓柱媳妇贤惠。
槐树下,俨然成了信息交流、政策咨询、风气引导的中心。
杨启明耐心解答着,脸上洋溢着光彩。
他不再是无用“书呆子”,而是连接上层政令与下层百姓的桥梁,是乡村新生活的记录者和传播者。
他兜里的小本子上,还记着今天听到的素材,张家媳妇主动帮孤寡老人挑水,李家兄弟因为地界拌嘴被邻居劝和,这些都是下一期的内容。
黑袍军的治理不仅停留在建学堂、修水利等硬件上,更深入到乡村的舆论引导、信息流通和价值观塑造等软件层面。
这种传递民间消息的骨干培养模式,以其贴近性、实用性和公开性,将黑袍军的理念、政策、褒贬,潜移默化地注入乡村生活的肌理中,远比单纯的行政命令更能深入人心。
同一时间,西安府郊外某大村,乡民自治会副会长章伯彦正忙得脚不沾地。
他刚安排完春耕的种子、农具调配,又赶去村西头刚搭起的草棚,这里是他主持的惠民医塾临时授课点。
草棚里,十几个从各村选来的、略识些字的年轻人,有货郎、有退役的老兵、也有灵醒的农户,正围着一个经验丰富的老郎中。
老郎中拿着几株刚采来的草药,仔细讲解。
“这是车前草,利尿消肿,这是蒲公英,清热解毒,治疮痈最是好,记住,采药要辨时辰,炮制要分火候。”
章伯彦在一旁补充。
“各位,阎大人、张先生派咱学这个,不是让咱当神医,是让咱村寨里,有人头疼脑热、孩子拉肚子、干活磕碰了,能有个明白人,不至于被游方郎中骗,或者硬扛着等死!学好了,回村就是咱乡里的‘先生’,是积德的事!”
一个叫石头的年轻货郎学得特别认真,他走村串巷,见过太多百姓小病拖成大病的惨状。
他激动地开口。
“章副会长,您放心!俺一定好好学!以后俺那货担里,除了针头线脑,就备上这些草药,哪个村有急症,俺也能帮把手!”
章伯彦看着这些充满朝气的面孔,感慨万千。
他平日里见惯了一辈子跟土地打交道的人,最是务实。
黑袍军这些举措,不搞虚的,都是百姓最需要的。
识字,能看懂告示、契约,不受人骗,学医,能保住家人乡邻的性命,交流农技,能多打粮食。
这才是真正的王道!
他仿佛看到,无数个像李家庄、像他脚下这个村子一样的基层之地,正通过这一个个识字班、医塾、农事会,被悄然重塑,一种新的、基于实际利益和知识启蒙的忠诚,正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悄然生长,其力量,远比刀剑更加持久和深远。
这是一场无声无息,却影响深远的“文化之战”和“基层重构”。
它不显山露水,却旨在从根本上瓦解旧有乡绅宗族对基层的控制,培养一代认同黑袍军理念、掌握一定文化知识和生产技能的新百姓,并为未来更大范围的治理储备基层干才。
当孩子们能写出黑袍军三个字,当农民能看懂农技告示,当村寨有了自己的土郎中,黑袍军的根基,便已深深扎入泥土之中。
这看似琐碎的基层工作,实则是与正面战场同等重要的、决定未来天下归属的关键一役!
(https://www.yourxs.cc/chapter/5414653/42093073.html)
1秒记住游人小说网:www.your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your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