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人小说网 > 靖康耻?朕还在哪来的靖康耻? > 第512章 陛下所言臣受教

第512章 陛下所言臣受教


御书房里灯火明亮,纸墨的味道静静铺开。李纲与胡宏躬身行礼,起身时衣角还带着些夜里的凉。

赵桓抬手示意免礼,目光在两人之间一转,坐到案后,笑意不深不浅。

胡宏先一步出声,神色沉稳,声音却压不住那点兴奋与紧张:“陛下,臣这月里把前期摸底做了个整合,特来请旨。”

“臣拟立一部大典,包举自三皇五帝,迄于当今,凡三千余年间,一切经史典籍、律例器用、农工兵医、天文地理,以及诸家文集、艺文志、图谱、谱牒,尽列其中。若此事成,此书当为有史以来最大之书。”

他把袖中稿件呈上,双手托得很直。纸边齐整,封面只写了四个小字,笔画朴拙:大典议目。

赵桓接过,随手翻开,眼光在密密的分类上滑过去。经、史、子、集只是第一层,下面又细分到律、算、乐、兵、医、农、工、谱、艺、方志、图经,甚至单辟了河渠、水利、盐铁、茶马的条目。

每一类后面都有小注,标了可采集的书目、藏所、版本源流与校勘要点。

胡宏继续道:“臣按类先分纲,再立目。纲下列条,条下置注,注中标版本,择善而从。凡存异者并列,后以详校。臣以为,宋以前典籍浩若烟海,真假相错,若不先定一总纲,总目无从。”

“此番臣愿为总纂,设馆立局,招募校勘诸生、博洽之士,先成总目,再分期编修。若能五年见初编,十年成全编,天地之间,文脉可见其一条长绳。”

他说到此,稍稍吸气,眼里有光。

李纲在旁补了一句:“陛下,此事体量极大,所需钱粮、纸墨、人手、弓车传递,皆非小数。臣与胡侍读商量,前期可先设小馆试行,但到底还须陛下定夺。”

赵桓把案上那一叠页翻到最后,合上。手指在封面上轻轻敲了一下,神色淡定,声音却很实在:“好事。放手去做。”

胡宏躬身:“臣遵旨。”

赵桓一抬下巴,看向李纲:“相公,这事上能给多少力,就给多少力。钱粮、人手、纸墨、馆舍,你先从相府与中书里统一拨。别省,先撑开架子。”

胡宏躬身,声音放低:“陛下,臣受此重托,必不敢懈。只是臣所拟之目,尚偏重正书与官书。”

“民间风俗、乡谈野史、传说轶事,臣此前未敢轻收。一则素材散乱,二则真假难辨,三则恐有异端之言流入,伤于正典。臣也请陛下示下。”

赵桓点头,把话接得很顺:“好,赵桓也正想和你们谈谈此事。除了正经的经史子集、诸家专书之外,凡流传在民间的风俗文化、地名沿革、乡间野史、传说轶事、歌谣谚语、神祇祠庙、手工技艺、节序礼俗、婚丧嫁娶规矩,乃至地方俚语、孩童游戏,都要派人去收,编成册。”

他停了停,扫了两人的脸色,笑意更平:“单独立编,另起总名,归入大典旁编与事类志,不与正编相混,但一并刊刻。你们手里做的是大宋的根系图,根只画主干不画须根,树是会倒的。”

李纲与胡宏对望一眼,心里都浮起不解。

李纲想了想,还是把疑问摆到台面:“陛下,臣愚以为,正编之要在于立范,旁编之作若吸纳过多,恐累正典。况且民间所传,多有戏言、夸张与自夸自贬,不足为据。若尽入,怕成笑谈。”

胡宏也拱手:“臣同此虑。另一重是经费。民间采集要派人下去,采风写录、绘图照影,耗费颇多,且难以校核。”

赵桓笑了笑,端起茶盏,指腹在盏口绕了一圈,才开口:“赵桓明白你们的顾虑。可你们记住,我们要编的不是一部只给少数人看的书,我们要留下的是大宋的全貌。”

“正史写的是朝廷、制度、法理、人物,这是骨骼。民间记的是衣食住行、风土人情、灾异经验,这是血肉。没有血肉,骨骼再端正,活人也不起来。”

他把茶盏放下,用指敲了敲案面:“就拿水利来说,正书里记的是河工法式,是治水的章程。但每一州县的老百姓知道哪条沟暗涌最急,哪块地春汛先漫,哪口井三年一苦,那是他们一辈一辈的经验。”

“这个经验通常写不进公文,但正因为写不进,所以最容易遗失。等到后来再有人问为什么那年那块地会出问题,没有了他们的记载,连错在哪都找不着。”

他看向胡宏:“再说话本、戏曲、传说。你们别嫌它荒诞,那里面藏着一代人的价值判断与审美趣味,藏着他们怎么理解忠与信,怎么理解福与祸。”

“后世人要读大宋,不光看律法与奏章,也要看我们怎么笑,怎么骂,怎么过年,怎么送走亡者。那才叫一个完整的大宋。”

李纲沉吟:“然则取舍的尺度如何定。若无尺度,恐泥沙俱下;若尺度过严,又易失其真。”

赵桓点点头:“有两层办法。第一,立采录法。凡民间材料入册,必记时间、地点、讲述者姓名与身份,旁注转述者、校对者、绘图者。第二,立分级法。旁编分为风俗志、方言志、艺能志、物产志、祠庙志、奇谈志、灾异志七大类。”

“风俗、方言、艺能、物产、祠庙为主收,奇谈、灾异择要,不得渲染妖异,但记其社会影响与应对之法。凡有与官法冲突之处,只记其存在,不鼓励,不贬抑,附加校注,注明当时官方态度与处理。”

胡宏听到此处,仍忍不住追问:“陛下为何要如此着力。若只是立个国史,正编已足以传世。”

赵桓看着他,目光沉下去,像把一枚暗钉按进木里:“赵桓见过别处的书。那些书里,只有帝王将相,没有挑水做饭的人。这样写,风一大,书就空。”

“我们经历风浪越多,就越要把人心系住。把人的日常写进去,读书人会知道天下不止朝堂,乡里也有秩序。”

“后来的官吏会知道,政令不是从纸面落下就算数,还要落进谁家的厨房、谁家的田埂。把这些全记下来,大宋的脉才连得上。”

李纲沉默片刻,慢慢点头:“陛下所言,臣受教。如此编纂,确是立国之文脉。”


  (https://www.yourxs.cc/chapter/5416952/22635133.html)


1秒记住游人小说网:www.your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your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