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章 建设新区
目前,夏原发展繁荣的同时,城市越来越拥挤,污染也开始明显,必须要进行疏解。城东的工业集中区可以开始筹划建设,新组建的三个部,城内根本没有地方建设,可以提前规划城西的政务区,新成立的三个部在在那里建设。
随着国家的发展,科技工作越来越重要,可以将科学院从科学司独立出来,在城北的科教区建设更大更全的科学院,吸纳更多的人才来研究和发展科技事业。
李纯想好这些事以后,就将两个宰相召来,商议这些事的办理。
崔群说:“按照当初的时间算,这些扶桑人的奴期应该在今年的10月份结束,到明年才开始征服活动,至少明年7月份以后才会大规模的迁移扶桑人到东天竺一带,中间这大半年怎么办?”
李纯说:“他们就在原地不动,到了十月份就给他们办理襄人手续,正式成为襄人,不再是奴仆,后面就相当于务工,原来的主人就相当于雇主,让他们干活必须要付工钱。到了明年7月份左右,就大规模转移到东天竺,让他们在那里跟其他扶桑人汇合,省的中间回扶桑还来回折腾。”
裴度说:“普通襄人是否去夷人地区,基本都是按照个人意愿去留,如果这批扶桑人有的不愿意去东天竺怎么办?”
李纯道:“当初这些人参与或支持叛乱,朝廷对他们留有余地就给他们改过自新的机会,释放他们的前提就是要服从朝廷,如果让他们去天竺都做不到,还谈什么服从朝廷,胆敢有坚持不去的,全部发配漠州,再不赦免。”
崔群说:“就算近期就在城西启动建设办公区,全部建一层的房子,也要一年的时间,加上前期的规划和拆迁,加起来至少要一年半,三个部怎么过渡?”
李纯道:“三个部的事目前只是一个构想,还没到必须立即组建的时候,朕有个想法,一年半以后,第二波征服活动也差不多了,到时候正好可以结合前方将领的表现情况,正式组建这三个部,也能增加一些岗位安置立功人员。”
裴度说:“陛下的这个意见好,到时候6个军团参战,那些立功的将领确实也要提拔使用,有个合理的安置,多了很多岗位,就有很大的回旋空间。”
李纯道:“正好有一些皇亲国戚、其他机构要迁到政务区,加上新组建的三个部,可以让建设部提前规划一下,作为政务区启动的第一期,等第一期建好了,我们再启动第二期、第三期。”
崔群说:“原来建设夏原的时候,陛下说要尽量少拆一些村庄,但是政务区作为国家的中枢,不可能和村庄都混杂在一起,到时势必要大规模的连片拆迁。”
李纯道:“如果皇宫和官衙与村庄混在一起就乱套了,这样吧,可以多给一点拆迁费,然后把他们集中安置,也作为政务区的一部分。”
裴度说:“可能是因为现在朝廷对老百姓太照顾了,现在有些老百姓拆迁时漫天要价,有的还死活不拆,前段夏原城东要建一个学校,就遇到过这种情况,搞得被迫换地方。”
李纯道:“朕预期的政务区在淝河以西的新圩乡一带,可以让建设部先规划,然后让京畿道的人员去搞拆迁工作,根据那里老百姓的态度再定。”
裴度说:“臣建议城东的工业区和城北的科学院都要提前规划沟通,不能被卡在拆迁上。”
朝廷关于启动城东工业区、城西政务区和在城北新建科学院的消息,很快就在夏原传开了。
那些皇亲国戚、高官显贵以前错失了搬迁夏原的机会,现在听说可以搬到政务区,和皇宫、中央机构挨在一起,一个个非常高兴,纷纷跑到城西新圩乡一带看地方,准备挑个好地方建房子。
这些人衣着华贵,出手大方,引发了当地村民的羡慕嫉妒恨。很多村民认为,这次大规模拆迁,就是一锤子买卖,如果钱要少了,以后就没法后悔。很多村民一商议,觉得朝廷和那些达官贵人都不差钱,干脆就参照夏原城的地价要拆迁款。
村民们狮子大开口,把京畿道的拆迁官员给整不会了,夏原城寸土寸金,新圩一带属于远郊区,地价差了好几倍,根本不敢答应。建设部的人员过去测量搞规划时,有的村民不配合,口口声声说,不给够拆迁款,绝不肯拆。
建设部尚书柳晟气得半死,就是因为夏原城土地昂贵紧张,才会到城西建设新区,搞得新区和城区一个价,朝廷的主要财力用在开发夷人地区上,在建设政务区上的预算并不是很多,哪有那么多钱填窟窿?
李纯怎么也没想到,城北的科学院,城东的工业区,规划和拆迁工作都很顺利,偏偏就是朝廷要去的政务区遇到梗塞了。
听了柳晟告状,李纯也是有些郁闷,怎么朝廷成了唐僧肉,开发政务区对当地的村民也有好处,他们也可以成为政务区的一份子,以后就业、做生意都会方便很多,怎么反而还使绊子?
当然,如果朝廷采取强硬措施,对新圩乡一带实行强拆也可以,但是这会留下一个恶劣的形象,以后其他地方官府也会效仿,会加剧官民矛盾。好在裴度提前提醒了一番,李纯做了一个预案,提前想好了应对之策。
李纯对柳晟说:“新圩的地又不是金子做的,干嘛必须要在那里建政务区,新圩乡以南的夏圩乡也不错,你们可以到那里看看,再不行往西面的龚圩乡看看,哪里的老百姓配合,就在哪里建政务区,现在就改规划,不去新圩了。”
柳晟等的就是这句话,当即说:“这帮人太贪心,真要把人气死,臣也宁可去其他地方,他们就是明天降地价,也不去新圩了。”
君臣达成一致后,柳晟胆气就壮了,当即派了两拨人分别到夏圩、龚圩查看地形,并放出口风,不在新圩建政务区,夏圩、龚圩哪个地方配合拆迁,就在哪里建政务区,如果都不配合,还会另选别的地方。
听说政务区要转移到别的地方建设,新圩人开始慌了,守着那些农田种地能赚多少钱?拆迁可以拿到不少钱,以后在当地就业也方便,如果政务区转移到别的地方,所有这些好处都没了,只能继续种地守穷。
很多新圩人纷纷找到京畿道的官员,要求还在新圩建设政务区,他们都同意按照原价拆迁。没想到京畿道的官员说,建设部已经更改规划,不在新圩建设政务区,新圩不会拆迁,把他们打发回去了。
新圩人非常失落,开始大骂那些当初鼓动多要拆迁费的领头人,还把责任归于一些顽固的钉子户,互相争执不断,只能眼睁睁的看着政务区落到别的地方。
建设部的人员派了两拨人,分别到夏圩和龚圩进行勘测,寻找适合建设政务区的地方,分别做了两套方案,然后让京畿道的官员跟两个地方的百姓去沟通,哪个地方的百姓配合,就在哪个地方建设政务区。
有了新圩的教训,夏圩和龚圩人学聪明了,再也不敢闹腾,纷纷配合,全部同意按照京畿道给的标准拆迁。柳晟比较倾向于夏圩的方案,就让京畿道的官员去夏圩的百姓签拆迁协议,等规划区域内的夏圩百姓全部签了拆迁协议,柳晟才算松了口气,跑去找李纯汇报。
李纯听了情况后,觉得有些搞笑,前面明明是给新圩人送利好,他们还摆谱,漫天要价,这和前世有些地方很像。前世有些钉子户更过分,敢于在原来的基础上三倍五倍的要价,就是非要狠咬一口。
相关部门蠢就蠢在,不考虑当地人的意愿,提前做好规划后,就开始投入巨资开始建设,遇到了钉子户毫无办法,任人拿捏。如果提前搞一两个备选方案,谈妥拆迁后,再开始建设,哪会有那么多问题。
李纯对柳晟说:“在夏圩以西建设政务区的方案总体可行,三个部也不要全部建设单层建筑,要根据实际情况单层、多层相结合,不能为了求快浪费土地。这次把政务区范围内的民房全部拆迁,省的二期、三期还要再纠缠拆迁工作,但是时间上可以略微错开一些,统一付完拆迁款以后,一期的先拆先建,过个半年以后二期、三期再拆,毕竟那些拆迁户建房也需要时间。”
柳晟说:“这次我们做的规划,整体比以前大气恢弘一些,所以造价就会高不少,搞完拆迁,加上一期建设的钱,资金就会有点紧张,恐怕二期、三期会有些影响。”
李纯说:“目前征服和开发夷人地区耗了朝廷不少钱,就没有太多钱往政务区投。朕看这样吧,目前主要的矛盾就是各个部门的办公区域比较紧张,到时候可以先建二期,三期暂缓,二期建好以后,搬过去一些部门,空出来的地方再分给其他部门,这样就解决了办公用房紧张的问题,皇宫也放到三期最后建,等有钱了再建三期。”
柳晟觉得皇帝的这个意见比较务实可行,皇帝带头示范,其他部门也就不好说什么了,政务区的建设工作也就相对从容很多。
元稹在符真路收到关于华襄夷三族相关措施的诏书后,认真阅读一番,然后召来李德裕商议如何办理。
李德裕拿着诏书看了一番,然后说道:“卑职从这个诏书中看出三个方向,一是限制华人、鼓励襄人到夷人地区;二是厘清三族的边界,对三族的权限作了明确的规定;三是明确了夷人地区的产业政策,制定了一个基本原则。”
元稹说:“我也觉得大概就是这三条,第一条好办,以后除非必要,我们不招徕其他华人过来,多鼓励襄人过来。第二条就要麻烦一些,各郡划界和设立隔离措施需要不少功夫,给华襄夷三族****,给夷人*****、身份牌也需要很多人力。第三条我觉得倒是一个机会,既然可以搞采矿业、冶金业,我们就在这两个产业上下功夫。”
李德裕说:“卑职作为布政使,有发展经济的职责,也在苦思经济发展的破局之道,既然朝廷言明了产业政策,正好可以利用一下,符真路各种矿藏不少,可以招引华襄企业来参与开采,然后尽量就地冶炼,同奈新城新建了几个大码头,海运非常方便,可以建一些冶炼企业,壮大符真路的经济。”
元稹说:“我觉得还有两个产业可以发展,符真路一带平原广袤,土地肥沃,大部分地方可以一年三熟,可以大规模发展农业。另外中南半岛物产丰富,还有一些宝石翡翠,都是内地所没有的,可以大规模发展商贸业。”
李德裕说:“大人说的对,符真路的自然基础很好,主要是当地耕作技术比较落后,工具也不行,如果引进国内的农业技术,完全可以增加农作物的产量。卑职听说在伊洛郡的北部,有个叫做帕敢的小镇,那里盛产翡翠,另有一个叫抹谷的小镇,盛产宝石,在马来郡的吉隆领发现大量的锡矿,这些都是难得的宝藏,只要能开发出来,都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
(https://www.yourxs.cc/chapter/5418350/50298106.html)
1秒记住游人小说网:www.your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your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