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人小说网 > 世界江山一统志 > 第138章 军事筹划

第138章 军事筹划


李纯道:“朕心中有个大概的想法,十个军团的统领只要在作战中立功,可以有三个方向,一是封为三品护国将军退休,二是在夷人地区担任总督,三是回到国内担任按察使,但是给予正三品的待遇。这个想法你知道即可,先不要传播,关于王之孝、张广孝,还要参与第二波作战,暂时不动,可以奖励一些银钱,这次新成立的三个路,留了三个都统的位置,可以从比较优秀的副将中选拔。”

范希朝说:“陛下考虑的已经比较周全了,镇蛮军这次被拆成两个师,以后其他军团也会如此吗?”

李纯道:“朝廷全力打造了十个军团,就是要用在征服夷人地区上,征服夷人地区后,必须要留一些人镇守。朕计划征服夷人地区以后把十个军团拆成二十个师,夷人地区每个路一个师,作为各路的机动打击部队,在国内保留十个师作为机动支援兵力。”

范希朝说:“陛下总能提前预想和准备,看来剩下的九个军团以后也要拆分。”

李纯道:“关于军团拆分的事,你自己掌握就好,先不要对外讲,目前的九个军团后续还有作战任务,等各自完成作战任务再考虑拆分的事。”

范希朝说:“这个臣自然会把握住,近期臣听说一个消息,东天竺的帕拉王朝这几年持续扩张,其君主拉伐罗纳野心勃勃,臣建议届时多派一些军队过去,减少征服的难度。”

李纯道:“你说的这个情况,朕也有听说,第二次征服活动朕计划派出6个军团,其中在帕拉王朝方向派出2个军团,确保能够彻底击败敌军。”

范希朝说:“不知陛下要派哪六个军团,大概怎么打,臣也好带领军事部提前做好计划。”

李纯道:“这次征服活动,镇西军、镇海军、镇南军还要参加,另外再加上镇桑军、镇罗军、镇东军三个军团,其中镇西军、镇东军征讨西亚、埃及一带,镇海军、镇南军、镇桑军、镇罗军出征天竺一带,具体的计划,你可以带军事部先做,后面也是要提前告知各军,初步定在元和十九年初出征。”

范希朝受领任务以后,回去认真考虑阵亡将士的抚恤、老兵的安置、将领的提拔事宜。对于阵亡的士兵,每人给予60贯的抚恤金,将领则根据级别酌情增加;对于即将退役的老兵,三个路都要招一些公职人员,可以让他们干一些治安、执法类的岗位,如果想返乡,每人给15贯的退役金。

镇南、镇海、镇西三个军团后续还要参与第二波征服活动,不宜进行人事变动,赏一些银钱就好。岳林辉可以提为符真路都统,指挥符真路的各个部队,参军臧荣恩可接替符真师长。雷立勋可以提为巽他路都统,指挥巽他路的各个部队,佐军穆天成可以接任巽他师长。

范希朝将这个方案提交给李纯后,李纯觉得范希朝考虑的比较充分了,该花的钱一定要花,镇蛮军牺牲比较大,而且已经拆分,将领可以先提拔,待第二波征服行动结束以后,再提拔一下其他各军的将领。

元稹带人移驻西贡城之后,首先面临的是对几个夷人国家的王族和降臣处理问题,这些王族和降臣曾经位高权重,目前官职都被华襄两族占据了,自然不可能再重用,他们已经投降,杀了肯定也不行。

元稹认为华襄官员初来乍到,对当地的情况不太了解,也需要当地人员的辅助,干脆不如封这些王族和降臣为品级不等的参议,在路、郡、领发挥一下作用。

元稹清楚,朝廷本没有设夷人官员,所以参议的数量必须严格控制,而且只是临时设置,等这些人逐步退休以后,就全部取消。

这些王族和降臣也有很大的区别,如直通王和文单王都是非常爽快的投降,自然就该重用,林邑王和堕罗钵底王是经过多次打击以后才被迫投降,就应该降级使用,而骠王猛里萨则是顽抗到底,逃到荒岛上,到了绝境才投降,就不该被使用。

元稹认真考虑一番后,根据各人的表现,决定将直通王多罗敦定为从五品的参议,将文单王拉那烈定为正六品参议,两人均直接在符真路任职;将林邑王和堕罗钵底王定为正七品的参议,均安置在隆安府;猛里萨直接废为庶人,留在隆安府监视居住。

至于其他降臣,由各郡、领酌情推荐使用,但是郡的参议不得超过五人,领的参议不得超过三人。

事关夷人王族和降臣的处理,自然要报到朝廷批准才行,元稹将意见写成奏折,派人用快船送到朝廷。朝廷经过讨论后认为,元稹的意见切实可行,那些投降的重要人物确需妥善安置,各路可以照此办理,予以批准。

圆满处理好第一件事,元稹心情振奋,决心要在符真路干出一番名堂,把符真路建设成为夷人地区的样板,成为以后其他各路学习的对象。

元稹认真思考了一番,又和属员们充分沟通,认为目前符真路存在四个问题需要解决。

一是宗教问题,符真路一带竟然有大量的民众信仰婆罗门教,非常不利于朝廷的教化和治理,符真路归于大唐,自然就要推行佛道两教。

二是治安问题,虽然中南半岛上的几个国家都被消灭了,但是还残存着一些散兵游勇,危害一方,必须要彻底剿灭。

三是建设问题,目前符真路已经设立,但是只能暂时蜗居在西贡城内,新的首府和府衙必须要尽快建设起来。

四是经济问题,大战过后百废待兴,中南一带虽然自然条件不错,但是总体经济水平偏低,增加财政收入是迫切问题。

后面朝廷任命岳林辉为都统后,符真路的五人政务会就凑齐了,元稹召集其他四人开了个会,说明了当前符真路存在的几个重要问题,深得其他人的一致认同。

元稹最后作了一个分工,自己主抓经济问题,按察使元寿铭主抓宗教问题,布政使李德裕负责建设新首府,都统岳林辉负责剿灭残敌,恢复治安,学政蒋文辉负责筹划教育和文化工作。分工完毕后,五个人就分头行动,各自开始大干起来,重要的事再进行合议。

元稹认为,要发展符真路的经济,可以参照当年开发襄人地区的经验,反正朝廷提前就有储备一些资金,自己要多争取一些,早日把符真路开发起来。在具体行动上,除了建城,还要修路、兴商、垦荒,鼓励夷人赶紧发展生产。

元稹觉得,当年朝廷吸引大量的汉人开发边疆,对于发展襄人地区起到了很好的效果。按照李纯的意见,这次符真路自然不能大规模吸引汉人,但是可以招徕僚越襄人过来开发。僚越人与汉人长期混杂,差别不是很大,经商务农都是一把好手,吸引过来,既可以巩固朝廷在符真路的统治,也可以快速拉动经济。

元稹和李德裕关系较好,就和他商议自己的想法,没想到和李德裕一拍即合。

李德裕说:“卑职这次要大建新城,也想着大规模吸引僚越人过来,僚越人各方面跟汉人相差不大,特别是在工商业上都是把好手,来了以后绝对可以带动符真路的发展。”

元稹道:“目前来的都是一些僚越方面的公职人员和家属,光靠这些人还不行,总要采取一些措施吸引更多的僚越人从事工商业,或务工务农,这样才会有造血能力。”

李德裕说:“卑职将新城选在西贡以南的同奈河西岸一带,那里更靠海,可以修一些码头,方便以后搞贸易。建城、修码头都需要人力,卑职建议就从僚越人那里招人,建完城就可以将这些人留下来,同奈河西侧一带都是农田,征地的成本不高,新城建起来以后,可以成本价卖给僚越人建房。”

元稹说:“你说的倒是一个办法,此处既然位于同奈河西岸,以后可以称为同奈新城,但是建新城就要征地,那些夷人农民的利益也要考虑到,凡是有被征地的夷人农民,可以留在当地务工,甚至可以留在城内置业居住,不够的全部从僚越人那里招人,原则上不用其他地方的夷人。”

商议好以后,元稹就派人到国内大规模招徕襄人去符真路,凡是去符真路的僚越人,经商、办厂、务农税率只有国内一半,为了免除僚越人的后顾之忧,凡是到了符真路没有找到合适营生的僚越人,符真路可给予保底工作,或进入衙门公职,或参与建城、修路,反正保证人人都会有工作,薪资比国内还高。

原本就有不少僚越人蠢蠢欲动,经过元稹派人一鼓动,还加上了保底工作,来的人就多了。很多汉人听说襄人到符真路待遇很好,心想汉人的待遇肯定也更好,也来了不少到符真路。

华襄两族来到西贡以后,最多的谋求进入公职,其次是经商,至于务工、务农的很少。此时,符真师和11个襄人团的老兵也面临退役问题,他们很多人也想进入符真路的公职队伍。

元稹的本意是想吸引一些襄人来到符真路,主要是经商、办厂、务农,帮助当地搞经济,没想到有那么多人都是想进入公职队伍,搞得元稹压力山大。

公职队伍人数毕竟有限,而且符真路组建时已经有了框架,后面只是补录一些人员,不可能吸纳太多人,元稹赶忙又找来李德裕商议。

元稹说:“没想到大家都是执着于进公职,都想保住铁饭碗,可是公职人数必然有限,符真路草创,首府都还没建起来,肯定吸纳不了那么多人,你看该怎么解决?”

李德裕说:“大人,卑职以为,华襄一体,襄人要照顾,华人更要照顾,老兵们肯定要安置,但是终归是要有个规则,定了规则大家就没话说。”

元稹说:“你说的对,就是要定个规则,按照规则办事,谁也没话说,按照我的意思,符真师和11个襄人团前面作战牺牲很大,肯定要先考虑他们,然后再考虑新来的华襄百姓。”

李德裕说:“符真路和各郡的公职分为两类,一类是专心性强,需要一定文化水平的,另外也需要一些治安、管理类之类对文化水平要求不高的职位,卑职建议将这些对文化水平要求不高的公职原则上留给退役老兵,他们不够,再招其他人。”

元稹说:“我也有此意,老兵必须要优先保障,对于其他岗位也要有个区分,以前朝廷规定过路一级全部用汉人,郡一级局以上用汉人,科以下用襄人,但是路的首府和郡城两个地方没有具体言明,现在华襄两族都觉得该用自己一方。”

李德裕说:“当初朝廷关于华襄两族的公职划分,只确定了一个基本框架,卑职认为我们这次应该明确首府和郡城的用人原则,省的华襄两族因为理解不同而产生争执。”

元稹说:“原来韩愈跟我说过,府一级也可以招汉人,但是郡城一级没有明确,首府和郡城条件相对较好,华襄两族都盯着两处的公职,你看该如何区分才好。”


  (https://www.yourxs.cc/chapter/5418350/50304741.html)


1秒记住游人小说网:www.your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your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