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 大学招生
白居易奏道:“禀陛下,目前第一批高中生和中专生已经毕业,朝廷和各道的大学已经建成,其中朝廷开办了7所专科大学,各道分别建了一所综合性大学,均已启动招生工作。我们教育部计划在本月10日,开展朝廷7所大学的联合招生考试,所以特来向陛下汇报。”
李纯道:“全国各个大学的招生考试的模式是怎么样,可以同时报考多个大学吗?”
白居易说:“目前各道的高中生只能考两个方向,一是报考本道的大学,二是来夏原报考朝廷的7所大学,不能报考其他大学。”
李纯道:“你这么一说,高中生只能考一次,报考一个大学,如果考不上就没机会了。”
白居易说:“各道是这样的情况,因为他们只有一所大学,参加朝廷7所大学联考的学生,可以报两个大学,一个主志愿,一个备选志愿。”
李纯问:“今年朝廷的7所大学一共招生多少人?有多少学生报考?”
白居易说:“7所大学刚开始招生,规模都不大,每个大学招生200人,一共招生1400人,目前已经有一万多人报名”
李纯道:“按照这个数据,竞争很激烈,七八个人才有一个名额。”
白居易说:“目前有的地方交通不便,夏原周边的道来的比较多,否则还会有更多考生。”
李纯问:“那些能考上大学的学生固然好,考不上大学的高中生怎么办?”
白居易说:“他们的出路倒不是问题,目前中专生们已经都毕业,各个行业都缺人才,工作非常好找,有些高中生自感考不上大学,也去找工作了,从事基层的公职或教师都没问题。”
李纯道:“目前全社会都处于缺人才的状态,第一批中专生、高中生肯定抢手,华夏工业大学的新校址建起来以后,原来在夏原城内的临时校址怎么处理?”
白居易说:“医药部尚书江志平,已经跟臣对接了,他们要举办的中央医院找不到合适的位置,准备在工业大学搬到新校区后,直接在其旧址上举办中央医院。”
李纯道:“目前夏原城内找个合适的地方办医院确实很难,医院就是要方便百姓,不能像大学一样搬到远郊区。”
白居易说:“北郊丁圩乡一带相对空旷,土地面积较大,位于道路旁边,办学还算方便,远离城区也能让学子们可以静下心来学习。”
李纯道:“以后丁圩一带就是夏原的科教城,目前七所大学招生人数还是太少了,以后还要扩建,增加招生人数。目前采矿业发展很快,培养探矿、采矿的人才也很重要,可以再办一所矿业大学,目前朝廷的部队军官学历不高,可以再办一所军事大学,这两所大学在高考结束以后就可以筹备建设,争取两年后就举办。”
白居易说:“目前在华夏工业大学已经设置了一个采矿专业,未来可以扩充为一所单独的大学,前面七所大学都是采取单层建筑,建设速度比较快,臣建议两个新大学可以采取多层建筑,这样比较节约土地,估计建成办学大概需要三年。”
李纯道:“目前夏原的土地越来越金贵了,新建的校区原则上按照目前夏原的主流方式,建成三层的建筑,未来国家的发展需要大量的资源,采矿专业前景可观,明年就打仗了,军官培养也没那么快,就按三年来建设。”
按照朝廷的规划,等大学生毕业后,就改变原有的科举模式,从大学毕业生中考核选拔官员,大学毕业生就相当于以前的举人。
整个六、七月份,全国的焦点都在大学的招生上,那些参与高考的学生,都希望能够考上心仪的大学,享受金榜题名的荣耀。
七月上旬,各个大学的录取工作结束,公示录取学生名单,考中大学的学生欢欣雀跃、奔走相告,甚至还摆起升学宴。落榜的考生只能黯然返乡,有的选择复读,有的选择直接找工作。
经过充分的准备后,七月下旬各个大学正式开学。
为了给各个大学壮声势,教育部尚书白居易参加华夏师范大学的开学典礼,建设部尚书柳晟去了工程大学,农水部尚书汪广会去了农水大学,财税部尚书颜庆明去了财经大学,人事部尚书韩愈去了政法大学,医药部尚书江志平去了医药大学,工商部尚书程异去了工业大学。
几个尚书发表了热情洋溢的开学致辞,鼓励学生们努力学习,学成本领,朝廷各部未来欢迎他们的加入,大量的公职岗位在等着他们,说的学生们激情澎湃。
进入八月份,教育工作告一段落,李纯暂时放松一段,这时杜秋妃那边传来喜讯。原来,杜秋妃在给李纯生下一儿一女后,又怀上第三胎,终于在八月初诞下一名男婴。
李纯对自己又多了一个儿子非常高兴,因为朝廷正在筹划征讨夷人地区,就给这个儿子起名为李征,李纯专门抽了几天空,陪伴杜秋妃母子,享受一段难得的天伦之乐。
当然,李纯的的主要精力很快转移到了征服夷人地区的事务上,按照军事部的规划,各个襄人团在十月份完成所有的训练,在十一月份前全部到达预先集结地域。
各个方向的主战军团,带领这些襄人团进一步细化作战方案,分配各个部队的任务,经过两三个月的磨合后,计划在元和十七年初,全面开展对外军事行动。
军事准备工作,由范希朝带着军事部按照节奏进行推进,李纯不用太操心,李纯开始考虑第一波征服地区的人事安排。
按照李纯的预想,在第一波征服的夷人地区设置三个路,其中瀚海路设置7个郡,符真路和巽他路各11个郡,共29郡,各郡下面再设8-10个领,共约260个领。各郡的官员由人事部来调配,各领的官员由襄人所在的道调配,三个路的官员自然要由李纯来定。
八月中旬,元稹进宫觐见李纯,先是汇报了一些外事部的工作,讲了外事部收集到的关于夷人地区的重要情报。
汇报完工作后,元稹说:“皇帝要远征夷人地区,这是朝廷的一件大事,打仗臣不行,但是臣自认还算有些行政能力,后面可以去治理夷人地区,为陛下分忧解难。”
李纯拿不准他说的是否真心,试探问道:“元爱卿是否还有其他隐情,夷人地区荒蛮,不比京师繁华,去了那里可能要吃不少苦。”
元稹说:“臣所说,皆发自肺腑,没有其他隐情,陛下一贯看重臣,臣也想利用机会作出一些贡献,回报陛下的抬爱。”
李纯觉得他也没必要作假,像他这样熟悉夷人地区情况的官员,到夷人地区任职,也会比其他官员更有优势,就问道:“你想到哪个夷人地区任职?”
元稹说:“恕臣冒昧,臣想出任未来的符真路总督一职。”
李纯这下释怀了,原来是瞄着最重要的一个路,李纯觉得符真路是他在夷人地区最看重的一个路,正想着派哪个重要大臣过去呢,没想到已经被元稹盯上了。积极要求去夷人地区的官员不多,而且还只是平调,于情于理都应该满足他的要求。
李纯道:“你这些年来一直在朝廷任职,到地方上历练一下也好,符真路是个重要的地方,朕本来还想着让冯庆业或者其他官员去,你确实更合适,更让朕放心。”
元稹庆幸自己早点汇报,不然还真有可能被其他人占了窝,元稹又趁热打铁说道:“琼州刺史李德裕有些能力,也想去夷人地区发展,臣想后面把他要到符真路任职。”
李纯说:“你倒是会抓人,李德裕是个人才,既然你后面要去符真路,其他属员你可以先考虑,后面跟韩愈对接一下,朕也会选拔一些能干的大臣到各路。”
元稹走后,李纯对三个路的主官也有了一个基本的意见。
西征主将李愬有能力、有思想,也有转行政的想法,这次对外出征的各军团主将也要有个安置,到时可以让他任瀚海路总督。
自从南巡回来以后,李纯就觉得元稹有去夷人地区的意向,这次算是正式说出来了,元稹在外事部任职近十年,平调出任符真路总督,也算是给朝臣们带个头,肯定要满足他这个想法。
冯庆业久在南方,对南洋地区比较熟悉,对治理夷人很有思路,比较合适出任巽他路总督。
军事部忙着军事准备,人事部也开始在做人事方案,尤其是各郡、领的官员需要提前选拔,前方部队每攻占一地,后方的官员就要跟进到位,如果不提前做方案,到时到哪里抓那么多人?
韩愈提前就放出风来,鼓励朝臣和各地的官员报名去夷人地区,但是应者寥寥,毕竟夷人地区比襄人地区更远更艰苦,甚至还有动乱的风险,很多官员感觉没必要受那个罪。
按照李纯的预想,要在第一波夷人地区配置29个郡,但是截至8月底,只有七八个官员向人事部报名愿意去夷人地区,把韩愈愁的够呛。
韩愈想,如果都像元稹、李德裕这样主动就好了,虽然去夷人地区的官员原则上都会升一级,但很多人还是放不下国内的安逸,不愿去夷人地区受苦。韩愈自感无法解决这个难题,只能向李纯汇报。
李纯道:“朝廷各路大军预计明年二月就会开始行动,最快两三个月就会打出一些地盘,也就是五月份就要开始逐步派一些郡、领的官员过去,不然就会出现空档。”
韩愈说:“臣也知道这个道理,可是很多官员怕夷人地区艰苦、难以治理,虽然官升一级,但是报名的人还是很少。”
李纯道:“当年在襄人地区选拔官员也遇到这个难题,夷人地区面积广大,如果第一波就这么难,以后征服的地区更远,估计更没人愿意去,所以还是要想一些激励措施,调动官员的积极性。”
韩愈说:“臣能做的,无非是在升官的基础上,再增加一些艰苦地区补贴,别的只能由陛下来定。”
李纯道:“凡是为官者,都是有上进心的,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有些官员虽然品级不高,但是任职时间较久,有丰富的行政经验,对于这些人可以略微放宽条件,提拔的幅度大一些;二是以后国内的官员提拔,优先选用有夷人地区任职经历的官员,也就是说国内有官职空缺,优先提拔选用在夷人地区任职三年以上的官员。”
韩愈说:“按照陛下的措施,如果官员不去夷人地区任职,以后就没了提拔的机会,如果去了,以后还有机会提拔回到国内,这样估计会有明显的激励效果。”
李纯道:“官员们是怕一旦去了夷人地区没法回来,所以宁愿不升官也不去,想留在国内发展。这样吧,那些去夷人地区任职满三年的官员,只要国内有空位,即使不能提升也可以平调回来,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韩愈说:“这样就更合理了,让一部分官员长期待在夷人地区也不好,只要干三年就可以回来,即使不能获得提拔,也能互相轮替一下。”
李纯道:“按照华襄分权模式,郡、领的很多权益都让给襄人了,路及其首府的用人还是要以华人为主,不仅是官员,普通公职,尽量招华人,华人不够再招襄人,目前国内举办了一批大学,培养的毕业生不光是用在国内,也可以用在夷人地区。”
韩愈说:“路、府的公职也有不少数量,能够满足想出去发展的华人,这些人也是需要提前配备。”
李纯道:“到时主要官员先配备齐,搭起框架,至于普通公职人员,可以分批招人,不需要一次性配齐。”
处理完官员的配备问题,李纯又考虑起未来夷人地区的教育,李纯将白居易召来,商谈夷人地区的教育规划。
李纯道:“未来征服夷人地区以后,那里的教育问题也很重要,需要提前考虑好,教育部是否作了规划?”
白居易说:“目前襄人的教育模式是全面的汉化教育,但是允许他们保留自己的语言和习俗,后面对待夷人是否也采取这种教育模式?”
李纯道:“襄人各族与华族接近,全面推行汉化教育可以拉近两族的距离,夷人们的语言文字和汉语、汉字差别较大,不宜废除他们的文字,可以采取双语教育,同时学习和他们本民族的语言和文字,也学汉语、汉字。”
白居易说:“双语教育比较麻烦,直接采取汉语教育应该更简单有效,以后可以让汉语成为各民族的通用语言。”
李纯道:“以后汉语自然是要作为通用语言,但是夷人跟襄人毕竟不同,还是让他们保留更多的民族特性,能够培养少数精英,配合华襄两族对夷人的治理就好。”
白居易说:“陛下的意思是跟夷族保持一定的距离,让他们保留自己的特色,只对少数人进行精英教育?”
李纯道:“各个族群之间确实要保留一些边界,华襄两族更亲近一些,接触的更多,对襄人的汉化程度深一些,要会用汉字、会说汉语。夷人主要由襄人直接治理,培养出一些夷人精英,能配合官府治理夷人就可以,夷人本民族的语言文字都能用,不必投入太多的教育资源。”
(https://www.yourxs.cc/chapter/5418350/50332248.html)
1秒记住游人小说网:www.your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your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