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人小说网 > 世界江山一统志 > 第118章 元稹心事

第118章 元稹心事


李德裕说:“按照臣的分析,如果来南洋发展的襄人数量越多,在国内腾出给华人的空间就会越大,所以臣建议前期尽量鼓励襄人去夷人地区发展。朝廷可以核算征服的夷人地区每年能够接纳的人员数量,然后制作相应数量的准迁证,华襄百姓拿着准迁证,才能出关,才能在夷人地区定居置业。”

李纯听到这个想法感觉很新奇,说道:“德裕的这个想法也算是一种创新,朝廷对道夷人地区发展的华襄百姓确实要进行总量控制,后续可以根据经济的发展分批迁人过去,不能任由百姓无序的迁移。”

李德裕又说道:“陛下,臣还有一事要禀报,早些年有不少华人到南洋一带发展,他们已经在那里落地生根,与当地人融为一体,但也是有着华夏民族的血统,这些人的身份如何界定,总不能也定为夷人吧。”

李纯听了也颇为踌躇,就问道:“其他大臣对这个问题有何良策?”

元稹说:“这些人身上有华夏的血统,定为夷人不妥,但如定为华人,一是这些人早就远离华夏,不属于唐朝的子民,二是这些人与当地人通婚,不少人也有其他民族的血统,确实也不妥。”

李德裕说:“臣对这个问题曾经思考了一番,觉得可以参照当初在四大生襄地区设立周襄族做法,这些南洋地区的汉人基本都是晋朝以后过去的,建议可以定为晋襄族。”

李纯道:“这些海外华人的身份定性问题一直是个难题,这些人很早就出国,在异国落地生根,近些年没有参与大唐的征战和各项建设,也就说对国家的发展强大没有作出贡献。而且这些人很多与外族通婚,有的语言习惯和宗教信仰都改了,如果把他们定为华族,国内的华人肯定不服,而且那些混血的华人如何甄别确定也是个难题,德裕的思路倒是一个办法。”

崔右甫说:“在夷人地区,华襄两族权益差别不是很大,把这些具有华夏血统的人们定为晋襄族,肯定是比当地的夷人要好得多,可以就地享受襄人的特权,已经算是很好的待遇了。”

李纯道:“就这样定吧,以后凡是海外具有华人血统的,经各郡的民政局甄别认定后,就统一确定为晋襄族。德裕和冯庆业一样,也是一个爱动脑的官员,未来也可以到夷人地区大展身手。”

李德裕当即说道:“夷人地区未来是大唐发展的主要方向,臣很早就立志想去夷人地区发展,愿为大唐的强盛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李纯道:“这很好,朝廷未来将调动一大批官员到夷人地区任职,只是夷人地区比较艰苦,还怕很多人不愿意去。”

元稹说:“夷人地区虽然艰苦,但是也是一个能够干事业的地方,臣相信大唐的有志官员一定会主动到夷人地区任职。”

李纯和几个大臣座谈一番后,基本就到了晚饭的时间,几人吃了晚饭以后,李纯就让大家各自回去休息,自己去陪萧嫔了。

这一段时间,元稹的内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元稹属于少年得志,很早就被提升为外事部尚书,这些年虽然干的也是风生水起,但是想再进一步也是很难。

正三品是绝大多数官员的天花板,两个宰相又是刚任职不久,短期内不可能更换,就算有空缺,韩愈、柳宗元、刘禹锡、白居易这些人政声口碑都不错,也未必轮到自己。

思来想去,元稹觉得自己还是要拿出一些过硬的本事,搞出一些更大的政绩,未来才有跟别人竞争的优势。元稹一直在朝中任职,缺乏地方主官的任职经验,既是一个短板,也是他心中的遗憾。

这次,朝廷准备大规模远征,李纯计划在征服地区设置三个路,并对夷人地区的官员配备非常重视,元稹的心思也活泛了。

元稹认为,夷人地区的一个路,虽然和国内一个道平齐,但是管辖的面积更大、人口更多,还手握襄人部队,一路总督的实权比巡抚要大。

元稹认为,朝廷未来的重点工作是征服和治理夷人地区,打仗自己不行,但是自己可以在治理夷人上出政绩,何况自己本就是正三品的尚书,平级调过去任总督,应该没有问题。

自己任的又是外事部尚书,对夷人地区更加了解,在夷人地区任职也更有优势,如果自己在治理夷人方面做出突出政绩,也是未来竞争宰相的优势。

夷人地区广大,有些地区太偏远,做出政绩朝廷也不容易看到,所以元稹瞄准了这次要征服的三个地方。

西征的主将是李愬,此人以前就立过战功,听闻此人很有思想,也有意转行政,估计大概率会出任瀚海路总督。瀚海路那个地方自己也看不上,大都是荒漠草原,草原民族不好治理,发展经济难度大。

南方的两个路,怎么比,都是中南半岛的符真路更好,此地跟唐朝本土陆地相连,交通方便、土地肥沃,发展经济的基础更好。

从元稹对各地夷人的观察来看,符真路的夷人跟唐朝本土的汉襄族群最为接近,外貌、语言、风俗相差不大,更容易治理。

符真路位于唐朝往天竺、大食及其以西地区的海上要冲,非常有利于发展海上贸易。湄公河、湄南河、伊洛瓦底江等地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符真夷人勤劳能干,只要施政得当,可以很快就能收取不少赋税上交朝廷。

相比之下,南洋群岛更远、更荒一些,各方面的基础都比符真路差一些,自己从内心里就认准了符真路总督一职。目前李纯比较欣赏冯庆业,自己要早点抓住机会,锚定符真路,可以推荐冯庆业去南洋的巽他路出任总督。

既然要去符真路担任总督,就要抓几个有能力的属官,不然光靠自己一个人累死也干不完。

元稹觉得李德裕这个人不错,在琼州把僚越人治理的很好,民族和谐,经济发展,成为治理少数民族的典范。如果能把李德裕吸引到自己手下,作为自己的臂膀,未来不愁做不出政绩。

元稹想到这里,就不再犹豫,晚上直接来找李德裕。李德裕开门后,看到是元稹来拜访自己,有些意外,但也是非常恭敬的把他迎到屋里。

李德裕说:“元大人晚上拜访下官,下官非常荣幸,不知元大人前来所为何事?”

元稹说道:“没什么大事,就是聊一聊,听闻你有意去夷人地区发展?”

李德裕说:“目前只是一个意向,具体也要等夷人地区打下来再说,不过夷人地区广大,未来个干事业的地方。”

元稹又说:“你当初来琼州发展,很多人还不理解你,现在看来你是早有打算,筹划着到夷人地区大干一番,说说你的想法,我也好借鉴一下。”

李德裕说:“目前朝廷的官员已经饱和了,再想发展很难,而夷人地区不同,未来肯定需要大批的官员,发展空间很大,所以德裕才有此一想,莫非元大人也想去夷人地区发展?”

元稹说:“你说的对,目前朝廷的官员已经饱和,动一下非常难,我这个外事部尚书干了快十年,也有些腻了,想到夷人地区历练一下,你看哪个地方比较合适?”

李德裕感觉到元稹是在考验和试探自己,但是觉得也该趁机表现一下,就说道:“夷人地区也分亲疏远近,自然是离大唐较近的夷人地区更好,这里干出的政绩更容易被朝廷知晓,以后返回朝廷也容易一些。”

元稹觉得李德裕说的和自己想的一致,继续说:“皇上准备在西部设置瀚海路,在中南半岛设置符真路,在南洋群岛设置巽他路,你觉得哪一路更好。”

李德裕当即说道:“从各方面来看,当然是中南的符真路最好,那里更容易立足,发展经济的条件更好,如果卑职看的没错,以后符真路将成为夷人地区第一路。”

元稹点点头,说道:“确实如此,我也是看中了符真路,不知你想去哪一路?”

李德裕知道,以元稹的官位,去符真路肯定是当总督一职,自己也正想去符真路,何不借机攀上这棵大树?连忙说道:“不瞒元大人,卑职也正想去符真路,如果能到元大人的手下任职,也是德裕的荣幸。”

元稹也听出了李德裕的投靠之意,当即说道:“如果我能去符真路,定当延揽你也过去,尽量给你争取一个好位置。”

李德裕说:“德裕感谢元大人的厚爱,以后卑职如果能去符真路,定当尽心竭力辅佐元大人。”

李纯等人在吉阳待了两天就走了,船队开始向东北航行,踏上返途。李纯不喜欢走回头路,已经去过的地方就不再去了,命令船队直接开往流求岛。

流求岛在元和八年被唐军收服,从此正式纳入唐朝的版图,朝廷在流求岛设置流州后,招徕汉人到流求岛垦荒,流求岛西部有大量的肥沃土地,近年来吸引了大量汉人到那里发展,当地僚越人也从原始社会进入了文明社会。

李纯认为,既然有机会经过,就到这个年轻的行政区看看,视察一下这里的华襄两族融合情况。

流州城位于乌溪入海口北岸,船队靠近码头后,流州刺史苗荣成赶忙上前施礼迎接。李纯带人入城后,发现流州城确实小了些,相当于内地一个县城的水平,毕竟发展时间比较短,人口和规模还没完全起来。

李纯简单休息一番,第二天就召苗荣成询问流州的情况。

苗荣成说:“禀陛下,流求岛面积比较大,大概相当于内地两三个州的面积,原本都是蛮荒之地,岛上的居民过着刀耕火种、狩猎采集为主的原始生活。唐军拿下流求以后,从大陆招徕不少汉人过来垦荒,汉人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很多平原地区的僚越人就模仿汉人的耕作方式,用粮食、猎物跟汉人交换物资,后面僚越人的生活水平也上来了。目前流州有人口约十四万,其中华襄各半,由于岛上还有一些荒地,大陆仍然持续有汉人过来垦荒,估计承载三十万人不成问题。”

李纯道:“流求岛其实离大陆并不太远,可惜一直孤悬海外,到了元和八年才纳入朝廷的统治。经过八年的治理,这里的僚越人整体汉化水平如何,下步能否参加对南洋的征服治理?”

苗荣成答道:“这些年虽然官府采取不少措施提高当地僚越人的发展水平,但由于毕竟开发较晚,只有西部平原地区的僚越人有一定程度的汉化,中东部山区的僚越人依然相对落后,让他们加入襄人部队去作战可以,参与夷人的治理,目前还不行,估计至少还要八年的教化和发展。”

李纯道:“朝廷征服和治理夷人地区,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前期可以大陆的僚越人为主,先去南洋地区发展,流求这边能去多少去多少,不作硬性规定。”

李纯跟苗荣成简单聊了一番,后面又待了两天,带着几个大臣到流州的周边走访一番,就启程继续北上。在北上的路上,李纯一行又在明州(今宁波)停靠了一下,一是补充水源物资,二是查看这里的港口情况。

在朝廷的规划中,全国将重点建设六个港口,由北向南分别是沧州黄骅港、登州港、海州港、明州港、晋江港、番禺港。

明州作为吴越道的东部门户,港口条件较好,发展海运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吴越道甚至还规划了余杭到明州的铁路。

李纯一行在明州待了两天,简单看了港口运行和当地的发展情况,就继续乘船往北行驶。船队经过长江口时,李纯要求继续北上,直达海州,在那里停泊两天,而后从淮河入海口溯淮河返回夏原。

李纯一行到达海州后,重点察看铁路和港口的建设情况。夏原东部沿海一带良港较少,只有海州港条件较好,可以成为夏原东部海运的门户。

除了夏海铁路,朝廷还规划了开封到徐州的铁路,这两条铁路修通以后,从夏原、兰州、长安等地的物资都可以从海州港进出。

只见夏海铁路和海州港的建设如火如荼,大量的民工在不停的施工,铁路一直铺到港口,非常方便物资的衔接运输。

通过大量的投资建设,海州城的发展进入了快车道,工商业也发展起来,眼看将从一个普通州城发展成为重要的港口城市。

李纯一行在海州停留了两天,查看了几个重要地点,然后就乘船进入淮河入海口,溯淮河往夏原航行。

六月初,李纯一行终于抵达夏原,结束了这次南巡活动,李纯刚回宫没多久,白居易就来觐见汇报教育工作。


  (https://www.yourxs.cc/chapter/5418350/50332250.html)


1秒记住游人小说网:www.your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your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