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9章 民心所向江宁定
石山行事向来雷厉风行,既然已经从夏煜口中得知孙炎之才,又起了招揽之心,便不再拖延。命人在帐中备好笔墨纸砚,请夏煜当场修书一封,诚邀孙炎前来江宁共谋大业。
书信方一写成,石山就立即将其交给郭英,命其带人乘快马送到句容县,足见石元帅求贤若渴。
但孙炎并没能很快收到这封信,概因书信送达句容时,王弼正率领威武卫大军猛攻城池。城外旌旗蔽日,杀声震天,城内人心惶惶,城门紧闭。
孙炎被困于句容县城中,自是不能及时收到好友的邀请信,无从知晓石元帅正对他翘首以盼。
此前,石山综合研判战局,考虑到江宁城外成建制的元军已被荡平,下一步的战略重心将转向巩固根本,彻底孤立江宁。而数万大军每日人吃马嚼,粮草转运的压力也极大。
他便命王弼尽率威武卫兵马,东进句容县“就食”,以减轻后勤压力。
威武卫进抵句容城下后,王弼就立即下令伐木取材,赶造云梯、冲车、楯车等攻城器械,并仗着兵力雄厚、士气正盛,对句容县城连日发起了猛攻。
守城的元军及乡勇虽拼死抵抗,但在威武卫一浪高过一浪的攻势下,终究力不能支。郭英等人抵达句容地区的第三日,威武卫将士便悍然攻破了城池。
此战,句容县尉负隅顽抗,被率部先登的威武卫第九营指挥使华高阵斩当场;县尹得知城破消息,知大势已去,绝望之下,于官署后堂悬梁自尽。
而县丞陈敬审时度势,深知元廷气数已尽,劝说团练使李源等人放弃抵抗,向红旗营投降。
破城后的清查府库、登记造册、甄别降兵、安抚百姓、恢复秩序等一大摊子事,千头万绪,幸而新投降的陈敬和李源等人很是配合,才让王弼这个不熟悉句容实情的“江北人”没有手忙脚乱。
陈敬乃是本地颇有声望的士绅,李源则是靠盐业发家的豪强,二人在句容县的上层士林与底层百姓中各自拥有不俗的影响力与人脉。
元制,除了云南、川西、湖广少数民族聚居区允许当地头人担任“土官”外,像集庆路这等核心繁华之地,亲民官本应严格执行“避籍铨选”制度,即官员不得在本籍或邻近地区任职。
但王朝末年,制度崩坏,纲纪废弛,许多旧制早已名存实亡,只能让位于无奈的社会现实。
元廷后期屡废科举,导致正规的官僚选拔渠道不畅,人才储备本就不足。加之近年来江南、江北等地皆遭受红巾军及各路义军涤荡,各地官员死伤逃散严重,缺额极大。
无奈之下,朝廷只得下达“纳粟补官令”,允许地方上有财力和影响力的士绅、豪强,通过捐献钱粮来换取官职,以期能勉强维持其摇摇欲坠的统治。
这份诏令与之前解除“南人任用禁”诏令一样,颁布于一年前:“凡各处士庶,果能为国宣力,自备粮米供给军储者,照依定拟地方实授常选流官,依例升转、封荫。”
陈敬便是这一新政策的受益者,通过捐纳得授句容县丞一职。
此人倒是颇有眼光和决断,眼见元廷烂泥扶不上墙,而红旗营兵锋正盛,大势已成,便果断改弦更张,倒向了新的强者。
他不仅全力配合威武卫接收城池,还主动站出来,带头捐献了自家仓中稻谷千石,以充军资。
在陈敬的示范和动员下,句容县其他士绅大户也纷纷“踊跃”劳军,捐钱捐粮。
此举,使得王弼在很短的时间内,便顺利解决了威武卫大军在句容“就食”的问题,还能组织民夫,向围困江宁的红旗营主力输送大量粮草,支持主力长期围城作战。
事实上,胡大海在攻陷溧水州后,也在积极组织力量,向江宁城下输送补给。
这两条新补给线的建立,极大减轻了庐州路保障大军征战的后勤压力,使得元帅府能更好地积蓄力量,以应对元廷可能发起的疯狂反扑。
句容县这边,待紧急的军政要务初步处理完毕,城中秩序稍定,王弼想起石元帅交代的另一件要事——寻访孙炎。他便带着夏煜的信件,在一队将士的护卫下,登门拜访孙炎。
红旗营昨日刚破城,今日其统兵大将便亲自率兵来到自家门前,孙炎自是不敢拿捏架子,得到仆人通传,他稍稍整理了一下衣冠,快步迎出大门,向等候在门外的王弼拱手行礼,道:
“王都指挥使亲临寒舍,在下有失远迎,请恕罪!”
王弼见孙炎其貌不扬,面色黝黑,行走间还能看出左腿略有不便,竟是微跛。
虽然孙炎气度从容,谈吐得当,但与王弼想象中的风流才子形象,还是相去甚远。他心下不由生出几分疑虑,试探着问道:
“阁下……便是孙炎孙伯融先生?”
孙炎显然早已习惯了陌生人初次见面时的这种反应,只是淡然一笑,自嘲道:
“都指挥使没有认错,鄙人正是孙炎。在下虽然与王世则、方逢辰同疾,却无二位先贤之才。惭愧!”
他这番话巧妙借用了历史上有名的残疾贤才来比喻自己,既化解了尴尬,也含蓄地表明了自己的志向。
王弼出身小地主之家,读过些书,但不多,大略知道北宋与自己同姓的王世则是个跛足,因“连科状元”的传奇事迹而广为人知。
孙炎将方逢辰与王世则同列,王弼隐约觉得耳熟,却不记得什么时候听过,猜想大概也是类似人物,此刻却不便细问。
王弼今日登门,专为请孙炎出山,他牢记着元帅的嘱托,不敢怠慢,当下表明自己的来意:
“某今日冒昧前来,乃是特为孙先生送信。”
说罢,王弼便从怀中取出信件,递了过去。
孙炎连忙双手接过,只一眼便认出了挚友夏煜熟悉的笔迹。再结合送信人是石山元帅麾下大将,他心中便猜到了七八分:允中(夏煜字)想必已经获得了石元帅的重用,这是想邀我出山共事!
贵客登门,自没有站在门外说话的规矩,孙炎连忙侧身让客,道:
“有劳都指挥使亲自送信,孙某感激不尽!此处不是说话之地,还请都指挥使入内奉茶!”
王弼早年在家乡便常经历人情往来,统兵之后更是威势日重,应对这种场面自是驾轻就熟。他当即颔首,带着四名亲兵,跟随孙炎步入了宅院内。
孙宅临水而建,白墙青瓦,格局是典型的前堂后寝,门窗皆保持木材原色,未施过多彩绘,室内陈设简洁淡雅,却自有一股书香门第的庄重之气。
二人行至正堂,分宾主落座,孙家仆人立即奉上清热解渴的饮子。孙炎向王弼告罪一声,便拆开信封,一目十行地扫视信上内容。
果不其然,夏煜在信中盛赞石元帅雄才大略、善纳良言,并极力劝说孙炎把握良机立即出山,与自己一同辅佐明主,共创大业。
王弼见孙炎看完信,面露思索之色,便进一步说明来意:
“孙先生,元帅求贤若渴,特意叮嘱于我。如今战事未平,江宁至句容一路虽大致安定,但难保没有溃兵游勇为祸,路途并不太平。
先生若决意前往江宁,我部须派遣得力兵马,一路护送,以确保先生安全无虞。”
若是换成其他军纪败坏,不得(士绅)民心的军队,这等“护送”差不多就是强行掳人。
但威武卫攻下句容已有一日,自入城以来军纪严明,秋毫无犯,还竭力安抚百姓,恢复城中秩序,确有王师气象。孙炎观察入微,自然不会有此等负面猜想。
他今年已满三十岁,又身有残疾,在元廷那套僵化且充满地域歧视的旧有选拔体系下,几乎看不到任何出人头地的希望。
石山率领红旗营渡江而来,横扫集庆路,带来了孙炎期盼已久的变局。他敏锐地意识到,这可能是自己此生唯一能够施展抱负的机会。一旦错过,便再无下家。
因此,孙炎之前才会力劝夏煜返回江宁,投效石元帅,其中未尝没有为自己先行探路的考量。
如今看来,结果远超预期。
石元帅不仅欣然接纳了夏煜,并立即授予实职,更派麾下大将亲自登门送信相请,给足了他面子和尊重。孙炎本就不是故作清高之人,当即不再犹豫,朝王弼拱手抱拳,慨然应允道:
“石元帅厚爱,夏兄盛情,在下岂敢推辞!今日稍作收拾,安顿家小,明日辰时启程,前往江宁。途中安全,就有劳都指挥使安排了!”
“分内之事,何须客气,弼定保先生一路平安!”
王弼见对方如此痛快答应,顺利完成了元帅交办的任务,心中大畅。旋即,他想起眼前正有一事,趁机向孙炎请教,当即诚恳道:
“某出兵之前,石元帅反复交代,攻克城池后,首要安抚百姓,稳定地方。先生乃句容贤达,熟知本县情弊,可有教我?”
正所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石山极为重视民生治理,其麾下重将耳濡目染,也都深知稳固地方、争取民心的重要性,每攻下一地,都会尽力安抚百姓,尽快恢复生产。
反过来,若是只知杀戮,不懂治理的纯粹武夫,即便军功再高,石山也不会给其镇守一方的机会。
孙炎在句容易手之后,也一直在细心观察红旗营的所作所为。在他看来,王弼入城后的种种举措,从迅速恢复秩序到借助陈敬等本地力量,已然做得相当不错,远超一般武夫。
但对方既然虚心求教,态度诚恳,孙炎自然不能随口敷衍。他认真思索了一会,谨慎地回答道:
“王都指挥使过谦了,贵部入城后诸般举措,孙某看来,已是极为难得。在下不通军旅,于安营布阵、征伐之事不敢妄言。若论及民事。”
他略微停顿,再次组织了一下语言,道:
“陈县丞威望、品行和能力皆备,且熟悉句容县务,都指挥使尽可放心倚重,委以实事。”
随即,他话锋一转,点出了关键所在:
“但陈敬夫(陈敬表字敬夫)毕竟是本地乡绅,依据历代朝廷旧制,为避嫌起见,本地人不宜担任本地亲民官。此事虽因乱世而从权,终究与制不合。
孙某愚见,都指挥使最好还是先将此事具文,详细禀明石元帅,请元帅定夺。如此,既符合程序,也能免除日后可能产生的非议。”
他这番话,既肯定了陈敬的能力,也点出了潜在的政治风险,考虑得颇为周全。
陈敬年过五旬,虽是通过“纳粟补官”途径上位,却是个真有抱负的士绅。
此人去年刚上任,便有感于句容县旱涝频仍,民生艰难,多方奔走筹集钱粮,利用冬季农闲,督导疏浚了淤塞的句容河,加固两岸河堤,并主持修建了通济闸等关键水利设施,惠及一方。
昨日威武卫破城后,陈敬投降,也没有消极怠工,反而主动向王弼提出了趁着政权更迭,阻力较小的时机,着手解决句容县“豪强隐田转税,小民不堪重负”的历史积弊等建议。
在王弼看来,陈敬确实是个愿意干事,也能干成事的实干之才,对其颇为赏识,有心全盘接纳其建议,待干出了成绩,再向石元帅报喜。
此刻,听了孙炎的点拨,方才醒悟自己只考虑了做事的效率,却忽略了官场上的规矩和潜在的隐患,顿时惊出一身冷汗。他肃然起身,对着孙炎恭敬地行了一礼。道:
“若非先生提醒,王某几误大事!弼受教了!”
次日清晨,天空淅淅沥沥地下起了小雨,道路开始变得泥泞。王弼以为孙炎定会因此推迟行期。
不料,孙炎却如约准时赶到军营,见到王弼便解释“江南春夏之交多雨,不敢因些许风雨耽误了拜见石元帅的正事”。
王弼感佩其行事果决,当即不再多言,精心挑选了一什士兵,护送郭英和孙炎等人前往江宁。
这场春雨连绵不绝,一下便是整整六日,还越下越大。
雨水浸透了土地,道路变得泥泞不堪,车马难行,终究还是大大延误了行程。
同时,王弼还派出快马,呈文送达江宁城外的元帅行辕。
文中详细汇报了句容之战的经过、斩获等情况,奏明了孙炎已应召启程的消息,并重点介绍了原句容县丞陈敬留守代理县务一事及其提出的清理隐田、整顿赋税以稳固句容的建议,请元帅示下。
石山对句容战事的顺利和粮草的解决感到很满意,更对陈敬的建议产生了浓厚兴趣。
他深知,江南赋税问题积弊已久,根源可追溯至元初,甚至更远。
当年,元世祖忽必烈为了最大限度减少阻力,争取江南士绅支持,以尽快平定南宋,采取了怀柔政策,如大量任用南宋旧官、减免赋税、优免士绅徭役等。
此举,使得元军征服江南的过程异常顺利,基本没有遭遇大规模的反抗。
至于后来元廷在政治上打压“南人”,又因财政危机而不断加征各类商税、盐税等,那已经是平定南宋之后的事情了。
而当初承诺的减免赋税、优免徭役等“善政”,却在江南以各种形式不同程度地延续下来,尤其是士绅和儒户“免服杂泛差役”的特权。
后来事实上的田赋增加,更多是政策执行中的异化和吏治腐败导致执行失效,绝不是元廷从根本上推翻忽必烈当初定下的怀柔江南士绅总基调。
忽必烈作为异族征服者,每多占领神州一寸土地都是额外收益,自然乐于用“本就不属于自己的权利”换取眼前的顺利征服,也不用考虑这些“善政”会给后世治理江南埋下怎样的隐患。
——尤其是士绅特权坐大、国家税基受损、贫富差距加剧、社会矛盾积累等问题。
石山志在重塑华夏,建立一个强盛的新政权,不使国人再次沦为异族奴隶,自然不能允许这些严重损害国家元气,加剧社会不公的积弊继续存在。
江南士绅作为一个整体,其不应享有的特权必须被限制(完全剥夺是不可能的,石山自认此生无法做到),但这并不意味着他要排斥所有江南士绅。
对于其中那些有远大抱负和真才实学,愿意顺应时代潮流,为新生政权效力的精英分子,他同样不吝给予重用和机会。
清理隐田、整顿赋税,历来都是极其艰难,极易得罪人的事情,会触动无数既得利益者的利益。
主持此事者即便成功了,也往往会被利益受损的士绅阶层口诛笔伐,背上骂名。
陈敬本身就是句容士绅阶层的一员,却敢于拿自己的家乡试验,向自己的阶层“开刀”,这份魄力、胸怀和远见,绝非寻常之辈。
若其果能做成此事,石山能保证,句容县丞将是陈敬功业腾飞的起点。
因而,在收到王弼的呈文后,石山未做犹豫,立即做出批复:准王弼所请,正式任用陈敬为句容令,并鼓励其大胆施为,探索清理隐田,整顿赋役之策,红旗营元帅府将为其提供必要支持。
快马传递公文,不惧风雨,速度远比孙炎一行的车马要快。
待孙炎一路跋涉,终于赶到江宁城下时,时间已经到了四月中旬。但石山承诺的“倒履相迎”并未如期出现——因为他就不在雨花台大营中。
孙炎等人抵达的前一日,雨花台西面的南河突然决堤,洪水冲毁了沿岸民宅百余间,淹没农田三千余亩,受灾百姓千余人。
得知南河灾情后,石山仅在营中留下四千兵马,继续监视江宁,严防守军趁机出城偷袭。他自己则亲率其余人马,火速赶往决堤之处,指挥抢险救灾,安置受灾百姓。
其实,南河只是秦淮河一条较小的支流,流量本不大。
此次决堤,纯因元廷江宁官府长期以来只知催逼赋税,根本无心兴修水利,导致河道淤塞严重,堤防脆弱不堪,加上连续大雨,水位暴涨,最终酿成灾祸。
所幸,小河溃堤,治理起来的难度并不算太大。
当孙炎在郭英等人护送下,风尘仆仆地赶到南河西岸时,映入眼帘的是一幅极其震撼的景象:
数以千计的红旗营将士脱去了沉重的甲胄和外袍,赤着上身,光着脚板,同征召而来的民夫和受灾的本地百姓混杂在一起。
他们喊着整齐的号子,齐心协力地打木桩、抛填装满卵石的竹笼、传递塞满泥土的草袋,奋力堵塞决口,加固堤防。昔日的大堤已成一片忙碌喧嚣的工地。
泥水溅满了每个人的身躯,却无人后退。
大堤旁边搭起了简易的窝棚,棚下架着几口大锅,灶火正旺,锅里熬着姜汤。更远处的一溜的行军灶,伙头兵们则忙着蒸饭做菜。
凡是来回运送完物资的人,都可以过去喝上一碗热腾腾的姜汤驱寒。
事毕,应该也能吃上热饭。
“孙先生请看,元帅就在那儿!”郭英指着前方人群簇拥处。
孙炎顺着郭英的手指方向望去,只见众人簇拥下,一名雄壮的汉子穿着满是泥水的短褐,赤着脚站在大堤上,身上正蒸腾着热气,显然刚刚参与了繁重的抢险,与普通士兵和民夫几无二致。
若不是其气度大异常人,谁能想到这就是统率十万雄兵、威震华夏的石元帅!
孙炎怔怔地看着这军民一心,共抗天灾的“异常”景象,再转头望向雨幕中沉默而阴郁的江宁城。深刻地意识到,在这片土地上的人心正在发生决定性的偏移。不由感叹道:
“民心所向,这便是民心所向啊!”
……
PS:1.北宋王世则6岁时因滚石砸伤右脚踝而落下残疾,因连续两次殿试都中状元(历史上唯一的连科状元);南宋方逢辰“右足跛、左目眇(瞎)”,同样高中状元。
2.陈敬为历史人物,其献粮劳军、修复水利、整顿赋税的事迹,均出自《句容县志》,并非杜撰。
(本章完)
(https://www.yourxs.cc/chapter/5420678/11110871.html)
1秒记住游人小说网:www.your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your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