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8章 江南士人一串串
夏煜自幼聪颖好学,博览群书,经史子集无不涉猎,尤善诗词,少年时便以才名闻于江宁。
但元廷治下,朝廷大比屡经变更,且对“南人”士子多有限制,致使他满腹才学无处施展,年过而立,仍是一介白身,只能寄情于山水之间,以诗词文章博取声名,心中常怀郁郁不得志之叹。
红旗营大举攻入集庆路时,夏煜正在句容县赴友人孙炎举办的诗会,听闻江宁巨变,忧心困在城中的家人,正不知如何是好。
孙炎知道夏煜的心事后,以石山起事后的传闻,推测红旗营必不会有祸乱地方屠戮城中居户之举,劝夏煜若是不放心,不如待局势明朗,便直接回江宁打探情况。
孙炎话语含蓄,实则暗含鼓励夏煜借机观察时变,若红旗营果真成气候,不妨投效石山麾下,一展平生所学,总好过常年以诗酒为伴蹉跎岁月。
夏家在江宁城外另有田宅和别院,倒是不虞返回江宁后没有落脚的地方。但夏煜心中疑惧未消,总觉流言未必能全信,故而在孙炎庄上又滞留了数日。
其间,留意往来行人消息,并没有见到预想中从江宁蜂拥逃出的流民潮,也未曾听闻红旗营劫掠乡里的恶行,反而有零星从城郊来的商贩提及,红旗营买卖公平,对百姓并无骚扰。
夏煜心中稍安,这才辞别友人,半是期待半是忐忑,壮着胆子踏上了返回江宁之路。
途中,恰逢王弼率领威武卫大军东进句容县。但见官道上尘土飞扬,旌旗蔽日,刀枪如林,一支军容整肃的队伍正浩荡开来。
夏煜一介书生,何曾见过此等阵仗,吓得魂飞魄散,只道是遇上了杀红眼的乱兵,慌忙弃了代步的驴子,跌跌撞撞地钻入道旁林中,想要躲避。
他这般慌不择路的举动,自然引起了遮蔽战场的威武卫斥候的注意。
几名精锐斥候如猎豹般包抄过来,没费什么力气,便将惊慌失措的夏煜从树丛后“请”了出来,随即被送至威武卫前锋统兵官——第三镇镇抚使仇成面前。
仇成仔细盘问后,得知夏煜就是江宁人,返回江宁,也只是想和家人团聚,向其宣传了红旗营不掠民不伤民的政策后,就还了夏煜的驴子,放他离开。
并叮嘱他大战期间集庆路许进不许出,途中且莫再生事。
经此一遭,夏煜虽受了不小的惊吓,却也得以近距离观察了红旗营的军容军纪。
只见队伍行进井然有序,兵士虽面容精悍,却无凶神恶煞之态,对他这个“可疑分子”也并未肆意打骂勒索,与传闻中元军的溃兵和某些流寇截然不同。
他心中不由得信了七八分孙炎对红旗营“王师气象”的判断。
昨日,夏煜方才返回城外自家别院,便有相熟的士绅前来探望,询问句容县当下的情况,并“无意”提起陈氏满门被掳至雨花台大营的消息。
夏煜敏锐意识到这或许是个机遇,陈氏乃是本地豪强,其族命运牵动着无数江宁士绅的心,若能在此事上有所建言,不管是博得石山信用,还是在江宁士绅中积累人脉,对他来说都有莫大好处。
今日一早,他便整理衣冠,径直来到了雨花台红旗营大营外,求见石山。
而红旗营这边,早在渡江之前,负责情报搜集的孙悟本便已整理了庆路知名人物名录,其中就有夏煜的名字。
石山因此知道夏煜家在江宁城中,表字允中,擅长诗词文章,是本地文人圈子里的活跃人物,常以文会友,游历四方。
到了元末,诗词早已经沦为“小道”,善诗词的文人或许眼高手低,未必精通经世致用的实务。
但能以诗词扬名者,往往意味着其人家境殷实(需自费刊印诗集、资助文会),且交际广阔,在士人圈中拥有比较广泛的人脉资源。
石山之前在当涂招揽的李习就有大人脉,聘任他为元帅府博士,请其充作自己名义上的“顾问”,以稳定地方。但江宁尚未平定,却不好让已经八十二岁高龄的老博士承受鞍马之苦。
目前元帅府的诸多咨询参谋事务,实际仍以江北籍幕僚为主,急需熟悉本地风情,人际网络的江南士人加以充实补充。
毕竟,此时已与刚刚攻下当涂立足未稳大不相同。红旗营旬日之间连破元军数万,以雷霆之势横扫集庆路各地,兵锋所向,胆敢对抗红旗营者皆被碾为齑粉,石元帅的威名已然远播。
本地的士绅只要不是天生愚钝,此刻都能看出红旗营崛起之势已不可阻挡,不敢再生出轻视之心,终于能够认真审视这支新兴力量,可以“读懂”石山释放出的合作信号。
——换言之,就是石山已经可以暂时调整工作重点,从容地甄选人才,向本地士人施恩了。
夏煜此时主动来投,无论其人才干如何,单是这份“敢争第一”的主动姿态,便值得石山给予他一个进阶之机,以为众士子示范。
因而,当负责大营防务的胡德济遣人来报,称有江宁士子求见时,石山便立即召见了夏煜。
“江宁布衣夏煜,拜见石元帅!”
只见来人年约三旬,身着青衫,头戴方巾,中等身材,略显清瘦,但仪态从容,腰背挺直,目光清澈中带着一丝审慎,声音清朗,略带几分紧张,给石山的第一印象还不错。
石山当即起身,快步上前伸手托住了夏煜的手臂,温和笑道:
“不必多礼!早闻江宁夏允中先生诗词锦绣,人物风流,今日得见,果然名不虚传!”
这虽是一句惯常的客套话,但听在夏煜耳中,却别有一番震动。
眼前这位声威赫赫的石元帅,乃是江北而来,尚未攻克江宁城,便已摸清本地情况,竟对自己一个尚无功名的普通士子表字和微名都了然于胸?
这份用心,这种礼贤下士的姿态,绝非寻常草莽英雄所能及,其志必然不小!
夏煜也在打量石山,面容俊朗,目光深邃沉稳,顾盼之间自有威仪,堪称龙凤之姿。更难得的是言谈举止间毫无粗鄙匪气,反而透着一种令人心折的沉稳气度。
心下越发佩服挚友孙炎见识不俗,有识人之明。
夏煜赶紧收敛心神,压下翻涌的思绪,故作震惊地回应道:
“小可一介布衣,些许微名竟也能入元帅尊耳?”
石山早见惯了这种场面,他拉着夏煜的手臂,引其走向帐内,同时吩咐亲兵“给夏先生看茶”,然后笑着对夏煜道:
“石某不才,进取江南,非为逞一己之私欲,乃是为覆灭蒙元,再造华夏乾坤。既怀此志,又岂能不关心时局,不识天下俊彦?”
夏煜虽自诩才学,也有几分狂气,却深知自己的名声最多也就在集庆路一带的文人圈中流传,万万当不起“天下俊彦”四字。
闻听石山如此抬爱,不禁有些受宠若惊,那点残存的矜持也就此放下,决定开门见山,道明来意。
“元帅北拒暴元,南安黎庶,义旗所指,百姓箪食壶浆。大军所过之处,秋毫无犯,仁义之名早已传遍江南。煜不才,略知江宁地方情弊,亦愿竭尽绵薄,献上陋策一二,望能有助于元帅早定江宁!”
此人看到了红旗营的实力与潜力,也清楚自身的处境和价值,不绕弯子,不摆虚架子,直接表明投效之心,这点让石山颇为满意。他抬手示意,道:
“夏先生高见,但讲无妨,请坐下说话。”
石山话音落下,便有亲兵搬来马扎。军中条件简朴,元帅帐内也不例外,但石山给予的这份礼遇和尊重,却让夏煜感到十分受用。他待石山先于主位坐下后,方才小心地侧着身子落座。
恰在此时,邓友德掀帘而入,手脚麻利地为石山和夏煜奉上茶水,然后又无声地退至帐外值守。整个过程,安静、迅速、恭敬。
夏煜在一旁默默观察,见石山麾下连寻常亲兵都如此守礼懂矩,行动间透着严谨的军纪风范,心中最后一点不安也渐渐消散,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或许真能在此施展抱负的期待。
他整理了一下思绪,开口道:
“元帅明鉴,江宁乃五朝古都,文风鼎盛,多才学之士。只是蒙元以小族临大国,对我江南士人颇多猜忌限制,致使许多怀才之士报国无门,只能寄情风月蹉跎大好年华。
元帅若能广开渠道,选用本地才学之士,使人尽其才,则必能迅速安定江宁乃至江南士人之心。”
其实,早在一年前,焦头烂额的元廷为了换取南方精英的支持,就已下诏“南人有才学者,依世祖旧制,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皆可用”,主动打破了对“南人”官员任用的限制。
这也是当涂城被攻破后,身为“南人”的太平路总管靳义慷慨赴死,也不愿向石山低头的原因之一,可以想象,随着红旗营地盘迅速扩张,类似的事情还会不断上演。
但元廷的这项怀柔政策,主要惠及的是那些已经踏入仕途的“南人”精英。
而像夏煜这样在科举初级阶段,就因为残酷竞争和名额限制而被“卷”下来的大量底层士子,更渴望彻底打破所有的制度性壁垒,获得“公平”的竞争机会。
事实上,江南由于人口稠密,经济远比江北更发达,教育资源也更丰富,元廷在科举名额分配上已有“照顾”,仅江浙一个行省的乡试录取名额就占到全国的五分之一,位居各省之首。
问题的核心在于这个看似不少的名额,还要被强行划分出一部分,专门分配给江浙行省境内数量很少的蒙古人、色目人以及汉人。
这种按照种族而非学识分配取士机会的制度,自然引起了广大江南士子的极度不满。
等到未来一统天下,石山自然会着手废除这种极不合理的取士制度——既要废除对蒙古、色目人的特权优待,也要调整江浙一省就占全国五分之一名额的超高比率。
这与他在江北起家没有半点关系,淮南若是科举比率也能占到全国的五分之一,照样要废除。而是出于构建一个相对公平,且能平衡全国各方利益的长期战略考量。
起家之地的人才录取比例略高于其他地区,可以作为权宜之计,但绝不能形成定制的超高比率。
否则,长此以往,朝堂上下必将被单一地域出身官员形成的利益集团所垄断,那些教育资源相对落后的战略要地,就很容易被只关心集团私利的官僚们所忽视甚至牺牲,从而埋下巨大的隐患。
当然,这些都是后话。眼下石山都还没称王开科举,一统天下更是很遥远的事情。但吸纳江南士人入幕,却已是迫在眉睫——这同样关乎新政权的稳定和治理效能。
未来的红旗营政权新朝堂上,绝不能全是江北人,必须有相当比例的江南才俊,方能体现政权的广泛代表性,才利于团结和治理整个国家。
因而,尽管夏煜的这个建议,还是站在江南士子的立场上老生常谈,甚至更多地是为自身群体争取利益,算不上多么高明的见解。但石山仍是颔首,赞扬道:
“先生所言甚是。石某率军渡江南下,本意就是要团结江南义士,共抗暴元。凡真心抗元的才学之士,无论南北,我必虚位以待,绝不吝啬官职与封赏!
待到他日乾坤定鼎,开科取士,也定当废除蒙元一切弊政陋规,以求野无遗贤!”
夏煜见石山从善如流,态度如此明确,心中大喜,赶紧起身,恭敬地长揖到地,语气真诚地道:
“元帅有此胸怀,实乃天下之幸,更是江南士子之幸!煜在此,代江宁乃至江南苦于元廷苛政久矣的士子,拜谢元帅再造之恩!”
石山所谓的“废除蒙元弊政陋规”和夏煜想象的并不是一回事,但身为人主,很多事注定是不能提前透露给臣下的,当即大手一挥,语气慷慨道:
“驱逐胡虏,恢复华夏,重兴文教,再续道统,乃我辈起兵抗元的本分所在!先生不必多礼!”
夏煜知道自己刚才那番话,更多的是表明立场和诉求,属于是避实就虚,并未触及如何“安定江宁人心”的具体策略。
此刻,既已得到了石山对未来的承诺,为自己日后的仕途博得了极大人望,自然不能再空谈下去,以免被石元帅看轻了自己实干的能力。
他再次坐下后,神色变得更为谨慎,试探性地提出了一个问题:
“元帅宽宏,从谏如流,真乃天下少有的雄主!小可冒昧,不知元帅将如何处置顽抗王师的陈野先及其族众?”
夏煜毕竟还没正式投身石山麾下,这个问题又牵涉自己江宁士绅的身份,说话间小心观察着石山的反应,见石元帅并未动怒,又补充道:
“陈家盘踞江宁多年,枝繁叶茂,陈氏命运非陈氏一族,可是牵动着不少本地士人的心。”
石山早就想好了如何处置陈野先一族,之所以引而不发,就是在等待像夏煜这样的本地士人前来试探说项,也好借此观察他们的反应。
此刻,见夏煜主动提起,便顺势将问题抛了回去,也想看看他的真实立场和见识深浅:
“正想请教先生高见。”
夏煜今日前来,本就有为此事进言之意,当下也不扭捏,稍稍整理了一下思路,尽量让自己的言辞显得中肯而具说服力,道:
“元帅明鉴。江南之地,数百年来虽屡经变迁,然宗族纽带始终坚韧,乃地方根基所在。许多士子家境贫寒,依靠宗族力量方能进学成才。可以说,有宗族,方有士子。
陈野先不识天命,逆势而为,顽抗王师,其本人自是罪有应得。元帅旬日之间连破数万大军,已显雷霆手段,足以震慑四方。”
夏煜稍作停顿,见石山脸上依然很平静,这才话锋一转,接着道:
“然,雷霆之后,若能施以雨露,以仁义为怀,对陈氏一族网开一面,宽恕大多数胁从族人,则能向江宁乃至整个江南宗族大姓昭示元帅的宽宏大度。
宗族若能安心,则依附于宗族的士子自然心安;士子心安,则地方舆论易平,江宁乃至整个江南的秩序,也就更容易恢复稳定。此乃在下浅见,还请元帅斟酌。”
这番话所表达的核心,仍是传统的“剿抚结合,以抚为主”的地方治理思路,强调稳定现有秩序,笼络精英阶层,得士人则得天下。
石山听到这里,心中已经大致有数。
夏煜确实如之前情报所示,更长于诗文和宏观论述,对于具体政务的操作和底层逻辑,尤其是如何打破旧有结构,建立新秩序,缺乏深刻的认识和有效的策略。
他的建议更多是站在士绅宗族的立场,希望维持甚至增加原有的地方权力格局,只是换个效忠对象而已,这并不符合石山尽力消化江南,重塑基层秩序的深层战略。
但治国如烹小鲜,凡事过犹不及。
以红旗营当前形势,手段确实不宜过于酷烈,在展现红旗营强大军力,并严厉惩治了一部分本地士绅后,适当展露怀柔一面,也是必要的策略。
毕竟,饭要一口一口吃,事要一件一件做,步子太大反而容易出大问题。
于是,石山脸上露出从善如流的表情,笑道:
“先生可是为我营中羁押的那些陈氏青壮而来?此事大可放心。红旗营不会滥杀无辜。除元凶陈野先及其麾下少数罪大恶极之辈将会严惩外,其余大多数陈氏族人,皆可免死。
我也会下令,让他们尽快与家人团聚,妥善安置。”
石山并没有坦言将要“流放”陈氏一族,反正他只是承诺“皆可免死”,并不存在食言,麾下士人无论江南江北,都必须以红旗营的利益为主,连这点都接受不了,就没有合作的必要了。
夏煜本以为要费尽唇舌才能说动石山,没想到对方如此痛快就应允了,而且考虑得似乎更为周全,顿时大喜过望,再次起身,深深一揖,言语中充满了敬佩与期许,道:
“元帅仁义无双,明察秋毫!如此处置,恩威并施,必能使人心悦诚服!蒙元气数已尽,未来天下,非元帅莫属!”
类似的话,石山早听得多了,内心并无波澜,只是微微一笑。
眼前这人虽然夸夸其谈,不堪庶务,但红旗营事业蒸蒸日上,各方面的人才都有需要。宣传、文教、外交等领域,正是夏煜这类文人可以大展拳脚的地方。
石山既已决定给夏煜一个出身,便不再耽搁,道:
“先生今日所言,真知灼见,与我大业大有裨益。先生大才,石某渴慕已久,不知可愿入我帅府,担任宣曹掾一职?”
夏煜不了解红旗营官制,“宣曹掾”听上去职位似乎不算极高,但他也知道石山已有成熟的治政班底,自己今日才投,便能获得元帅府内的实职,而非虚衔,就已经远超他的预期了。
他内心激动,连忙躬身应道:
“蒙元帅不弃,夏煜愿效犬马之劳,必竭尽所能,以报元帅知遇之恩!”
旋即,他又想到力劝自己返回江宁投效石山的好友孙炎,以后在石元帅手下做事,自然不能没有乡党友人帮衬,便趁机进言道:
“元帅求贤若渴,天下俊彦必望风而归。小可有一至交好友,名孙炎,字伯融,乃句容县人氏。其人才学胜我十倍,不仅满腹经纶,更兼有辩才,机敏通达,常怀济世之志。可否容小可代为引荐?”
江南士人因受元廷歧视打压,圈内的交流反而比江北士人频繁很多,基本不可能找到“没有圈子”的士人。
石山自然不会报这种奢望,若能再得一位地方上有影响力的士人,终归是好事,当即欣然应允:
“太好了!恳请先生务必代为引荐!若孙先生愿来,石某必倒履相迎!”
(本章完)
(https://www.yourxs.cc/chapter/5420678/11110873.html)
1秒记住游人小说网:www.your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your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