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人小说网 > 扫元 > 第247章 定江宁多管齐下

第247章 定江宁多管齐下


常遇春联合左君弼、王弼两部兵马围歼陈野先所部乡勇时,石山也没闲着。

    江宁城西、南两门外,战云密布,杀声震天,他坐镇中军,指挥着红旗营其余兵马,在西门石城门和南门聚宝门外展开佯攻,以牵制城中守军,为常遇春全歼陈野先所部创造机会。

    数以千计的将士们扛着云梯、推着楯车,反复冲击城墙,虽非主攻,但攻势凌厉,箭矢如飞蝗般扑向城头,牢牢吸引住了守军的注意力。

    与此同时,雨花台上,神机营新架设的火炮发出阵阵怒吼,实心铁弹划破长空,砸向聚宝门城楼及其周边地段,惊得守军慌乱尖叫。

    虽然因为距离太远,实心弹对墙体的破坏力大减,但五斤重的铁丸,砸在人身上,便是身披重甲,也是非死即残,这种超远程武器初期投入战场,对敌军士气的打击效果,远大于其实际杀伤。

    待到秦淮河东岸的战斗结束,江宁城外的佯攻也终于停止。

    各部撤回营中,神机营指挥使邓大缸统计完今日炮击数据,便快步穿过忙碌的营地,来到元帅大帐外,深吸了一口气,整理了一下因操炮而沾满烟尘的衣甲,这才沉声禀报求见。

    得到允许后,他踏入帐中,只见石山正站在一幅江宁城防图前凝神思索。

    “元帅!”

    邓大缸抱拳行礼,声音洪亮,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忐忑,道:

    “末将邓大缸,汇报今日炮击聚宝门战果。”

    石山转过身,目光平静而深邃,道:

    “讲。”

    “今日炮击,自辰时至申时,共发炮一百二十发。”

    因射角和地势原因,邓大缸选定的炮台并不在雨花台东岗最北端。

    若是十炮不间断齐射,一个时辰都能打出两三百发炮弹。但今日是佯攻,邓大缸轮流校准各炮射击参数,以尽量保证命中率,方能发射最少的弹丸震慑敌军。

    “因雨花台距聚宝门城楼超过两里,已接近我军现役火炮极限射程,为确保弹丸能送达,末将下令稍稍增加了每炮的发射药量,今日共计用去火药一百六十二斤。”

    邓大缸略微停顿,喉结微不可察地滚动了一下,才继续道:

    “经三个观测点综合确认,有三十六发炮弹落入城墙及城楼区域,其中仅有十四发命中聚宝门城楼本体。这十四发命中弹中,根据毁伤痕迹判断,仅有三发对城楼木石结构造成了有效毁伤。

    其余或打到守军身上,或因力道已尽未能造成实质性破坏。”

    近一成的命中率和更低的有效毁伤率,让以操炮精细著称的邓指挥使脸上有些火辣辣的。

    元帅今日就在雨花台上指挥各部兵马佯攻,邓大缸知道神机营的成绩根本瞒不过去,也不敢隐瞒,汇报时,心中不免有些七上八下。

    但今日他确实已经尽力,为了说明超远距离炮击的难度,他又硬着头皮补充道:

    “末将粗略推算,若要彻底轰塌聚宝门城楼,恐需日夜不停轰击,使守军不能及时修复加固城楼。至少要耗费弹丸五千发,火药……至少需六千五百斤。”

    他报出这个极其夸张的数字,本意是想委婉地提醒元帅,依靠现有小口径火炮进行超远程炮击,想要彻底摧毁城楼,其效费比实在太低,近乎不可能。

    石山白日就在雨花台上看得分明,聚宝门城楼虽多了三处破损,但主体依然矗立。

    城门楼的墙体相比起厚重的城墙,固然要单薄很多,可再单薄,也毕竟是精心修建的防御工事,其核心的梁柱多为巨木,关键部位还裹了铁皮,墙砖坚固度也远非民用建筑用材可比。

    在如此“超远”的距离上,炮弹飞行末段动能锐减,即便侥幸命中,也是强弩之末,难以造成有效破坏。

    邓大缸说五千发炮弹能毁掉城楼,在石山看来已经算是乐观估计了。

    且不说红旗营有没有这么多库存,真打完五千发,命中五六百发,有效毁伤百余发,啥五斤重的弹丸,能摧毁一座城楼?

    不过,石山并没有批评邓大缸。

    他深知如此远的距离上,神机营能取得这样的成绩,背后必然是付出了极其艰苦的努力和进行了大量严谨的训练。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将士们不努力,而在于装备本身的局限。

    “今日打得很好。”

    石山开口,肯定了神机营的表现,赞扬道:

    “命中虽低,却极大震慑了元狗,使其不敢从容调度,有力地支援了南门的佯攻。你非常用心,这些实战数据尤为宝贵,有利于我军以后逐步改进装备和战术,望继续保持!”

    邓大缸紧绷的心弦顿时一松,一股暖流涌上心头。他原本只是个会操作碗口铳的降兵,能被提拔为神机营指挥使,全因石元帅不拘一格用人才。

    他深知操作这种强调“有效命中”的火炮,远比操作散射为主的碗口铳难上数倍。

    为不负元帅重托,邓大缸不仅虚心向匠作院司业陶成道请教射击射角、射线、射程的相互关系等问题,更是带着部下一遍遍测算、演练,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

    如此,才有了今日这“差强人意”的战果。元帅的肯定,对他而言比什么奖赏都重要。

    当前的主要问题火炮口径小,目标又太远,少量命中的炮弹因动能即将耗尽,威力锐减。

    想要解决这个问题,要么冒险堆土为山,顶着守军的远程武器打击发射火炮;要么铸造更大口径、射程更远的攻城火炮。

    这个问题没能有效解决之前,不宜再浪费宝贵的火药和弹丸了。

    石山看着邓大缸,鼓励道:

    “这批炮的口径还是小了些,威力有限,暂时停止炮击城楼。待马大匠(马化)铸造出口径更大、射程更远的重炮,便需神机营大展身手!”

    邓大缸赶紧表态道:

    “末将这段时间便钻研战法,组织儿郎们刻苦训练,待新炮铸成,定不负元帅重托!”

    江宁镇铜井有现成的冶炼作坊和熟练工匠,常遇春攻陷此地后,石山就已命水师护送铸炮大匠马化等人渡江,主持筹建新式铸炮工坊。

    这无疑又是一个耗时长久的大项目,或许在攻陷江宁城之前都未必能用上这批新炮。但目光需放长远些,无论是未来的江宁城防,还是长江江防,都需要重炮坐镇,只要造出来,就绝不会浪费。

    邓大缸退下不多时,帐外便传来一阵急促而有力的脚步声。常遇春派来的亲信将领尹时风尘仆仆地大步踏入,甲胄上还沾染着征尘,脸上却洋溢着振奋之色,抱拳朗声道:

    “报——!元帅!左都指挥使、王都指挥使两部联手,已在河头沟一带大破方山乡勇主力!此战,我军共阵斩一千五百二十五级,俘获两万一千二百余人,另有粮草、兵甲、旗仗等物资,尚在清点!”

    帐内众人闻言,精神皆是一振。

    这一战由常遇春指挥,他自觉擎日卫功劳已足,又想到以后若为统率,兴许还会指挥其他都指挥使,便主动承担了佯攻钟山寨堡诱使方山敌军出动的任务,而将破敌立功的机会让给了左君弼。

    石山昨夜就收到并批准了常遇春的作战计划,清楚此战的关键在诱敌,以乡勇的脆弱拉胯战力,应该不会有激烈的厮杀,顿时对阵斩数产生了疑惑。

    阵斩数非伤亡数,而是实实在在清点出的敌军战死者数量。阵斩一千五百余人,意味着敌军的实际伤亡数字可能达到这个数字的两三倍,甚至更高。

    石山倒不疑左君弼和王弼敢在自己眼皮底下杀俘冒功,他微微皱眉,问道:

    “你简要描述一下战斗过程,尤其是最后阶段。”

    尹时是随忠义卫行动的,亲眼目睹了战局发展,当即回道:

    “禀元帅,此战依计而行……陈野先率方山乡勇大部出营……王都指挥使攻破方山大营后,立即率部抄敌后路……,敌军主力本已准备投降。

    但其前锋溃败,陈野先眼见其子陈兆先被阵斩,竟悲怒交加,亲率两千余陈氏子弟和家生仆从,向我军阵线发起了反冲锋。”

    说到此处,尹时语气也带上了一丝愤恨,道:

    “我军的大半阵斩,就来自这个时候。这些陈氏亲兵护院,颇为悍勇,死战不退……可恨陈野先这老贼,害死了这么多族人子弟,他自己却在最后关头投降了。”

    石山闻言,缓缓点头,心中疑惑尽去。

    豪强宗族武装,核心亲信在绝望时爆发出惊人战斗力,并不稀奇。

    乡勇战力孱弱,却是上好的劳动力,俘获比斩首的战功更大,这也是石山不怀疑左、王二人杀俘冒功的原因之一。大致搞清楚了此事,石山便道:

    “这一战,打得非常漂亮!各部抓紧时间进行战后总结,并妥善甄别处理这数万俘虏!此事关乎我军根基,绝不可大意轻忽!”

    自红旗营攻入集庆路以来,累计抓获的战俘已有三万四千余人。如此庞大的青壮人口,不仅是宝贵的兵员补充来源,更是石山未来掌控江宁基层,恢复生产的重要力量。

    战前动员会上,石山就向镇抚使以上军官强调了妥善安置俘虏的重要性。常遇春深知元帅时刻在关注自己,早已将命令传达至队率一级,尹时自然也清楚,立刻肃然应道:

    “末将明白!定将元帅钧令一字不差地带给常都指挥使!”

    尹时退下后,一直静立在石山身旁的参谋军事王宗道上前一步,沉吟片刻,谨慎地进言道:

    “元帅,准备如何处置陈野先及其族众?”

    陈野先在前锋溃败,后路被抄,败局已定的情况下,竟还能组织起两千余心腹发起反冲锋,虽未能改变战局,却足见江宁陈氏在本地盘根错节,号召力非同一般。

    这等树大根深的地方豪强,若处置不当,极易留下动乱根源,必须慎之又慎。

    王宗道此问,正是出于对此的忧虑。

    这几日,石山也特意让人搜集了江宁陈氏的底细。

    陈野先能轻易拉起两万余大军(其下还有众多依附的小军头,并不是所有乡勇都全靠陈氏供养),其家族势力自是非同小可,少不得官绅勾结欺压乡里的勾当。

    但要说陈氏在江宁已到了天怒人怨、非铲除不可的地步,倒也不至于。

    对这样影响力巨大的豪强,当然不能简单一杀了之——并非石山心慈手软,无论杀人立威,还是怀柔安抚,都只是手段,都必须符合红旗营当前的战略需要。

    石山心中其实已有初步构想,见王宗道问起,知他必有想法,便道:

    “你有何见解,但说无妨。”

    王宗道眼见比自己晚进军令司的毛贵都已外放,成为独当一面的总管(行军总管和太平路总管根本不是一回事,但都叫“总管”),心中难免有些急切。

    此番主动发言,亦是希望展现才学,获得重用的机会。他略一整理思绪,道:

    “属下以为,元帅若想迅速稳定江南大局,就不能不启用部分本地士人乡绅。寻常豪强,若恶行昭著,杀了便杀了,还可收取民心。

    但江宁陈氏以诗书传家,族中虽无朝中显宦,却也是江宁有数的望族,姻亲故旧遍布集庆路。”

    王宗道稍稍停顿,偷瞄了石山一眼,见元帅脸上并无不悦之色,只是静静聆听,鼓起勇气接着道:

    “陈野先虽然兵败就擒,但其族众大多仍在。此辈既未亡于战阵,以属下浅见,元帅何不施以仁策,宽恕其顽抗红旗营之罪,再择其族中偏支一二位素有才名或较为安分者,量才任用。

    如此,既能分化陈氏,弱其宗族凝聚力,又可示元帅宽宏大量于江南士人,彰显我红旗营并非一味诛戮。待到我大军全取集庆路,本地士人定会争相来投,可省却许多征抚之功。”

    石山看着侃侃而谈的王宗道,暗自摇头。

    此人不缺智谋,也有急于建功立业的野心,可惜出身士绅阶层,思考问题的出发点总是习惯于站在士绅豪强的立场上。跟了自己这么久,还是未能完全理解自己根除积弊,重塑秩序的雄心。

    不过,对于愿意动脑筋,想做事的下属,石山向来不缺乏认真教导的耐心。他颔首道:

    “欲取江南,确实不可不用熟悉本地情弊的士人。王参军此言,老成谋国,甚是有理!陈氏偏支子弟中,若有真才实学且愿真心投效者,我自当量才适用,绝不吝啬官职。”

    王宗道得了石山的肯定,又见元帅采纳了自己的建议,心中顿时如同饮下蜜水般甘甜,脸上也露出欣喜之色。

    但石山话锋随即一转,语气变得凝重起来:

    “但陈氏主脉在江宁盘踞数代,树大根深,党羽众多,其影响力绝非偏支子弟可比。他们既已公然起大军对抗我红旗营,绝非简单宽恕就能真正收服。留其主脉,假以时日,必成心腹大患!”

    王宗道听到这里,以为石山又起杀心,正想再劝谏几句陈氏主脉若能安抚,示范效应更大,却见石山已然开口,继续道:

    “一味诛戮,亦非上策,易激变故,且与我军不滥杀的传统相悖。陈氏主脉既然杀不得,又留不得……”

    石山的目光扫过地图,望向江北徐州路方向,道:

    “江北久经战乱灾荒,地广人稀,田地大量抛荒,正需人口填充垦殖,以恢复元气,稳固根基。便将陈氏主脉及其核心党羽,全数迁往江北安置!

    给予田亩,使其自食其力,亦可视其表现,允许其子弟未来于我红旗营效力,但绝不可再使陈氏聚集于江宁,干预地方!”

    石山虽是穿越者,有着超越时代的视野和知识,但他深知自己已经深深扎根于这个时代,不可能脱离实际肆意妄为。

    迁移豪强,自古有之,此举既是对陈氏的惩戒和削弱,也是在试探麾下出身士绅阶层的将领官吏们的反应和底线,看看他们能接受到何种程度。

    王宗道闻言,愣了片刻,低头仔细思索。

    他本能地觉得将整个陈氏主脉迁走似乎有些过于严厉,但转念一想,这确实既避免了大规模杀戮带来的恶名和潜在反抗,又从根本上解除了陈氏在本地的影响力,还充实了江北。

    似乎……竟是一举多得的高明策略?

    王宗道最终还是屈从于石山的意志和更深远的布局,拱手道:

    “元帅思虑周详深远,非属下所能及!宗道受教了!”

    石山虽然确定了要“流放”陈氏主脉的方针,却并没有立即付诸行动。

    甄别消化那两万多俘虏绝非一日之功,其中不少中下层头目皆是陈氏子弟或亲信,在此之前,必须先行稳住他们,避免狗急跳墙。

    他还想借此机会,看看江宁城城外的士绅豪强会作出何反应,有没有“聪明人”能看清时势。

    接下来的三日,胡大海派快马送来消息,称拔山卫已攻克溧水州城;王弼也在初步完成对陈野先所部俘虏的甄别后,奉命率领威武卫进军句容县。

    陈野先所部虽有两万之众,但正面败于石山之手,全军覆没,红旗营大军云集,兵马总数也远在陈野先所部之上,威势正盛。

    直接以大势相压进行甄别整编就行,用不着也不该再玩什么“单骑入营”“夜宿俘虏营中”的冒险戏码,过程总体顺利。

    期间,自然也有不识时务,试图鼓噪闹事者,对于这些冥顽不灵之徒,常遇春自然毫不手软,以雷霆手段迅速镇压,正好借此杀人立威,震慑绝大多数俘虏。

    待初步甄别完成,便将俘虏中所有查明的陈氏宗族成员及其核心仆从等,共计三百余人,全部押解至雨花台大营,听候石山发落。

    这番动静,并未刻意隐瞒,很快便通过各种渠道传了下去。

    果然引来了石山想见的人,就在陈野先族人被押至雨花台大营的次日清晨,一名身着青色儒衫,头戴方巾的文士,来到了戒备森严的雨花台红旗营大营辕门之外。

    他整理了一下衣冠,对着守门的红旗营士兵,不卑不亢地拱手一礼,朗声道:

    “劳烦通传,江宁士子夏煜拜见石元帅,有要事相禀!”

    ……

    Ps:据《平叛记》记载,1631年,孔有德以6门红夷大炮,轰击莱州东北角楼整整三日方塌,具体用弹多少没有记录,估计不少于1000发。

    红夷大炮各方面参数远胜于主角现在的火炮,射击精度更高(炮身要长很多),命中毁伤效果也更好(1发10斤弹命中造成的毁伤效果,2发5斤弹连续命中肯定达不到)。

    720斤青铜炮1000米外毁伤效果已经很差了,不能和红夷大炮相提并论,就算命中率一样(根本不可能一样),用弹量也会多得多。

    (本章完)


  (https://www.yourxs.cc/chapter/5420678/11110874.html)


1秒记住游人小说网:www.your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your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