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人小说网 > 扫元 > 第235章 征天下岂有捷径

第235章 征天下岂有捷径


【阅读提示】老有读者拿石山和朱元璋比,一个是小说虚构人物,一个是历史英杰,各自面临的形势完全不一样。本章有一段论述,希望能平息这种无意义还影响创作的争论,不喜勿订。

    ……

    “元帅,纳哈出怎么处置?”常遇春粗狂的嗓音打断了石山的思绪。

    石山原本确实打算用如何处置靳义和纳哈出,来考校新投效的李习和汪广洋,但方才关于靳义的一番问答,已让他基本摸清了李、汪二人的立场和思维模式。

    ——李习更重士林清誉与身后名,不愿为红旗营出头;汪广洋则更务实,懂得审时度势。

    既已明晰,便无需再在此事上多费唇舌,故而石山方才已让李习和汪广洋先行退下。

    常遇春见石山沉吟不语,似是神游天外,担心他没听清,又补充道:

    “纳哈出身上伤得不轻,末将只是命人给他草草包扎了一下,血还没完全止住,气息也弱,再不处置,怕是……撑不了太久了。”

    常遇春一身是血,连续的战斗让他略显疲态,但眼神依旧锐利。

    石山确实在思考更深层的问题,但也清晰地听到了常遇春的话。他扭过头,朝自己的爱将笑了笑,笑容中带着些许考较的意味,道:

    “伯仁,你跟王参军、毛参军讲讲,这个纳哈出,究竟有何不同寻常之处,值得你特意来请示我如何处置?”说话间,他的目光扫过一旁侍立的参谋军事王宗道和毛贵。

    常遇春当时击倒纳哈出时,当涂城尚未陷落。

    他考虑到此人是城中元军的最高统兵官,生擒活捉或许能用于劝降守军,最不济也能极大瓦解敌军士气,从而减少攻城弟兄们的伤亡。

    可惜,纳哈出刚被击倒,邓友隆便先登破城,大局已定,此人已经没有多大的价值了。

    但在红旗营的军功体系里,生俘敌酋的功劳通常大于阵斩,故而常遇春便留了纳哈出一条性命。

    除此之外,他并无太多想法。

    若不是之前石山有意用此事考校李、汪二人,常遇春都懒得去细问纳哈出的具体来历。

    此刻见元帅垂询,常遇春只好努力组织语言,回答道:

    “这人……身手确实了得,是个硬茬子。而且,听被俘的敌兵说,他好像是蒙元那个什么……太师国王木华黎的后代子孙。俺寻思着,这身份有点特殊,或许对元帅将来有点用处吧?”

    常遇春说得有些磕绊,显然对这类政治层面的考量,并非其人所长。

    太师国王木华黎,乃是蒙古开国功勋,以忠勇善战著称,其家族在元廷地位尊崇。

    石山很清楚,以纳哈出的血脉和背景,在现阶段是绝无可能真心投效以“驱逐胡虏”为旗帜的红旗营。因而,他一开始就没想过招降纳哈出,对此人的处置无非两条,要么杀,要么放。

    但常遇春既然问起,而王宗道、毛贵这两位参军也在场,石山便索性将这个问题抛了出去,作为一次临时的考校——麾下文武的能力,就是通过这些考校和任务慢慢培养起来的。

    “你们觉得,我军该如何处置这纳哈出?”他的目光转向王、毛二人,语气平淡,听不出喜怒。

    王宗道内心其实是倾向于尝试招抚纳哈出,他认为,此人血脉高贵,若能收服,对于安抚和稳定未来可能纳入红旗营治下的蒙古人、色目人或有奇效。

    实际上,石元帅虽然高举“驱逐胡虏”的大旗,具体操作中并非一味滥杀,历次大战后都招降了不少蒙古底层战俘。

    体魄强健者经过甄别,补入了骁骑卫;其余则大多安置到荣军社下属的牧场、工坊效力。

    这些得到生路甚至新生的蒙古人,大部分都能比原本在元军过得更好,对于给予了他们“重生”机会的石元帅,反而表现出颇高的忠诚度。

    只是,石山方才对李习提出的“以全靳义忠义之名”的建议,明显不以为然,王宗道心思细腻,善于察言观色,不得不谨慎措辞,道:

    “元帅,纳哈出确实是一员难得的骁将,若能收服,或可彰显元帅宽仁,有助于分化蒙古上层,或许能有利于元帅尽快平定天下。”

    他见石山脸上并无欣喜之色,赶忙将话锋一转,道:

    “只是,此人负隅顽抗,杀伤我红旗营将士近百人,若轻易招揽或纵归,恐寒了将士们之心,于军心士气不利。此事,还需元帅乾纲独断。”

    他将难题巧妙地抛了回去,既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又充分保留了余地。

    毛贵的想法则直接得多,也没那么多弯弯绕绕,当即抱拳直言,道:

    “元帅!此人身居元廷万户高位,又是木华黎的后裔,心高气傲,末将看来,其真心归降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既不能为我所用,又断不可纵虎归山,更何况他手上沾满了我们弟兄的血!

    属下的意见是:请元帅先行召见他一面,晓以利害,观其颜色。若其确无归顺悔过之意,则应与那靳义一样,明正典刑,以告慰阵亡将士英灵,亦可震慑顽敌!”

    “好!”

    石山点了点头,对常遇春道:

    “先让军医给他好好处理伤口,务必止住血,别让他就这么死了。安排人看管好,待他伤势稍稳,我自会提审他。”。

    石山并不知晓在原本的历史轨迹中,当涂之战纳哈出曾连斩红巾军三员悍将,被俘后誓死不降,朱元璋却感念其忠勇而将其释放。

    若是就这样,此人也不会在历史上留下一笔,还有后续:纳哈出后来官至北元太尉,拥兵二十万,长期盘踞辽东,给大明制造了巨大的边患。

    但此刻,基于现实的考量和对未来局势的判断,石山内心已经下定决心要处决纳哈出。

    既然要杀,就绝不能让他因伤重而轻易死在审问之前。杀人,需先诛心,必要的流程必须走到,要让他死得明明白白,也让天下人看清顽抗红旗营的下场。

    石山之所以做出这个看似冷酷的决定,绝不是因为他有什么不良癖好,而是有着更深层的战略意图——他要借此机会,震慑江南那些仍在观望的守旧势力。

    他虽然选择了与历史上朱元璋相同的渡江登陆地点——采石矶,但两人渡江前后所面临的内外形势、自身实力和政治诉求截然不同,这必然导致他们采取不同的发展战略和统治策略。

    朱元璋渡江前,至少面临四大难题:

    一是名分不正。朱元璋虽然实际掌控军权,但头顶上还有郭子兴之子郭天叙、妻弟张天祐这两位“都元帅”和“副元帅”,内部统合存在隐患。

    二是缺乏稳固的后方。滁州、和州等地经过连年征战,民生凋敝,朱元璋空有精兵而无钱粮,甚至为了攻打采石矶,不惜以江东多钱粮之类的话术激励士气,忽悠底层将士渡江。

    三是军队内部山头林立。郭子兴旧部和渡江时还是“盟友”的巢湖水师就不说了,邓愈、胡大海、冯国胜、仇成、吴复、王弼等等自带部曲来投者,充斥着军中每个角落。

    这些人实际是与朱元璋报团取暖,而非只能听命于朱元璋,诸多小团体都有不同的利益诉求。

    四是文官治理班底极度薄弱。核心文官仅李善长、冯国用等寥寥数人,缺乏地方士绅的广泛支持,打下地盘后治理困难。

    打(抢)完就跑的怀远,几无士绅投靠朱元璋;打下了几年的滁州,大多数士绅也还在观望,事实上就是不看好这支人马。

    但朱元璋不愧为当世英杰,硬是通过渡江后的一系列政治、军事操作甚至不足为人道的手段,巧妙地解决了名分、钱粮和士绅支持等核心难题。至于军队中的山头问题,那是更后期才着手处理的。

    然而,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没有足够的好处,有钱有粮有人还有话语权的江南士绅,凭什么支持一群来自淮西的“泥腿子”争夺天下?

    朱元璋付出了什么呢?

    不便展开了讲,但看他起兵后的政治口号变化,便略知端倪。

    但朱元璋如此心性,自然不会真允许别人分享“本该”属于自己的权力和利益,此后大半生都在试图收回(背弃)当初为换取士绅支持,而做出的某些承诺,其成败得失,自有后人评说。

    反观石山,起家虽然也很艰难,但正是这种在夹缝中求生存,步步为营的经历,让他赢得了先机,成功地规避了原历史位面朱元璋面临的大部分困境:

    红旗营在江北已拥有相对稳固的后方基地,境内农业生产比较稳定,人口不断增加(大量流民涌入),甚至在部分地区还好于乱前,没有急等江南钱粮吊命的迫切需要;

    有比较成熟的治政班底,不仅招揽了大量各地士子,红旗营自己的人才培养体系也远超元廷,在部分地区,政权甚至可直达最基层,无需过度依赖江南旧士绅的投效,至少不用看他们的脸色行事;

    军队经过多次整编、思想灌输和系统化训练,组织指挥体系完善,兵员招募、训练和军饷、军械掌控远超其他旧军队。

    不需要也不该通过招降纳叛来快速扩张实力,以避免内部结构复杂化,而埋下动乱的祸根。

    石山很清楚世间万事都有其暗中标定的“价码”,在打天下若是取巧,过度依赖某一集团,未来在政权建设和利益分配时就必然会失去主导权,被迫付出更沉重,更长远的政治代价。

    因而,他决意不能为了快速扩张地盘而盲目招降纳叛,让大量旧官僚,士绅豪强势力轻易涌入新生的红旗营政权内部,从而埋下日后尾大不掉,治理效能低下,甚至政策被绑架的祸根。

    这就像他早期在濠州与当地士绅的合作一样,石山与江南士绅确实相互需要,但这种合作关系必须明确主从——是红旗营为主导,吸纳合作者,而非反过来被地方势力所捆绑。

    红旗营如今是挟大胜之威,以堂堂之师碾压而来。像汪广洋这样的聪明人,立刻就能看清形势,知道是谁更需要谁,从而做出明智的选择。

    当然,任何时代总不乏看不清时势、妄图凭借旧有地位和影响力待价而沽,甚至暗中抵触,公开对抗的顽固分子。而且,这类人往往还不在少数。

    石山自然不会因此而退缩,他甚至某种程度上期待这些人跳出来反扑——不流贵人血的造反,不曾触动旧有上层建筑根基的造反,还能称之为造反吗?

    不下定决心清理这些旧时代的既得利益者,石山将来拿什么来酬谢那些从一开始就追随他,为他征战天下流血流汗的忠诚将士和底层支持者?

    难道要像另一个时空的朱元璋那样,转而向士绅集团妥协,通过种种政策“软刀子”,反过来去约束,乃至宰割为自己征战天下流血流汗又流泪的底层将士和百姓么!

    ……

    处理完靳义和纳哈出的去留问题,石山径直来到了位于城中的太平路军民总管府衙门。

    衙署内略显混乱,但所幸籍簿文书等重要档案都被较好地保存了下来,这让他稍稍松了口气。

    翻阅着厚厚的户籍册,石山不禁感慨江南的富庶。

    太平路仅辖当涂、芜湖、繁昌三县,在册户数竟有近十万户!

    虽然这是三年前的数据,期间必有变动,但既然太平路总管府能依据此数收取到足额赋税,说明实际差距不会太过离谱。这可是一个潜力巨大的粮仓和兵源之地。

    简单地翻看了户籍和田亩资料后,石山又来到了城内的官仓和府库。

    户曹和兵曹派来的吏员们正忙得满头大汗,清点着库内堆积如山的粮秣、布匹、军械和银钱。见元帅亲临,一名负责的小吏连忙跑过来汇报。

    库房内的实物与账册记录自然存在一些出入,盘亏的现象在所难免。但令石山有些意外的是,差额并未大到离谱的程度,贪腐程度在大元朝的地方官府中,甚至能算是“中等偏下”的水平。

    仅凭这一点,那位选择跳河殉节的太平路总管靳义,似乎也值得一个相对“体面”的死法了。

    此刻,当涂城内的局势已经基本稳定下来。除了负责巡逻警戒的部队,大部分官兵均已返回临时划定的营地,进行紧张的战后总结工作,并抓紧时间休整。

    下一步攻打江宁的计划,须等待水师护送第二批部队渡江后才能进行部署。

    石山来到忠义卫军营,亲自参与了忠义卫第五镇(邓友隆所部)的总结会。

    看得出来,邓友隆非常用心,此战有功的将士,他不仅能叫得上名字,还知道其家庭信息——这才是石山征战天下的根基,不能亏待,每个用心对待士卒的将领,都值得奖掖。

    元帅亲临一线开会,自然少不了一番激励将士的讲话。

    杀敌立功光耀门楣的大话肯定要讲,但石山更侧重于将士们的切身利益,主要讲了三点:

    一是再次强调攻取江南的重要意义——获取稳定的钱粮供给基地,只有在江南站稳脚跟,才能让将士们每日都能吃饱,每个月都能领到足额军饷。

    若是不幸阵亡,其家小也能领到足额的抚恤金。

    二是描绘美好的未来。所有将士都能分到田产——当然不可能全是寸土寸金的江南田地,石山的计划中,土地分配还是以地广人稀的江北为主。

    如此,即便将士们日后因年岁渐大而退役,也能有一份生活保障。

    这些田产当然不是军户的卫所田,就算给所有军户重新分田,只要压榨军户的组织模式不变,最多三五十年,这项制度还是会破产。

    石山原身就是军户,太了解军户制度的落后和黑暗了,自然不会再压榨自己的追随者。

    实际上,全取庐州后,石山就在推行分田政策,只因土地有限,分田的面还不够广,暂时只限定为有功将士。

    三是宣布解读一个正在筹备中的机构——军法司。

    绣衣营原本既管纠察,又要核实和处理一般违纪事件。若是严重违纪,则需报石山复核,并做出最终处理决定,这种模式只适合军队规模较小,驻地相对集中。

    随着各卫不断扩编,绣衣营任务日渐繁重,本身即将升格为卫,再统揽这些职司,就容易引发很多问题,石山自己也没那么多精力处理军中的严重违纪,成立军法司便顺理成章。

    军法司典军为曾兴,也是从楮兰就追随石山的老兄弟,忠诚经得起考验。

    其职司当然不是只纠察军中违纪,不然的话,石山也不会在这个场合跟底层将士解读。

    军法司还有一项非常重要的职司,就是裁决军地案件。比如,红旗营将士触犯国法,或者自身合法利益受到侵犯,将统一交由军法司裁决。

    要提高红旗营将士的地位,光给钱给物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从制度和组织上保障其合法权益。

    普通将士很难理解军法司成立的深远意义,但他们知道从此自己有了“娘家人”撑腰。

    出了军营,已近酉时,趁着天色还没暗,石山又带人巡察了一遍城防。

    在南城墙上,看着采石河此时水流很小,仅有底部一点,但其堤坝却有近丈高,且河道异常宽阔,石山突然想到一个问题,忙道:

    “快去请李习过来。”

    李习就住在南城,倒是没用多少时间就登上了城墙。

    “云观公,采石河可有漫堤?”

    “有!”

    李习之前在回答关于靳义的处理意见时,驳了石山的面子,但为了满堂子孙计,他还是不想朝死里得罪石山,被传唤就立即赶了过来,见石元帅面色凝重问,他的回答也很认真。

    “主要看江水,江水大涨,或涨大潮时,采石河就会暴涨。但涨到漫堤的次数很少,老朽活了八十二年,就看过两回。”

    石山点头,又追问道:

    “如此,若是江水大涨至漫堤,千料以上大船是不是也能顺着暴涨的河水抵达城下?”

    李习虽然没见过谁把这么大的船只开进采石河,但他见多识广,知道千料大船有多大,又想了想采石河入江那一段的水文,点头道:

    “确实可以。”

    (本章完)


  (https://www.yourxs.cc/chapter/5420678/11110886.html)


1秒记住游人小说网:www.your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your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