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人小说网 > 扫元 > 第229章 天下变局催人战

第229章 天下变局催人战


长江之水,滔滔东去,携着初春的寒意,拍打着两岸的泥滩。

    繁昌江面一战后的第十日,长江无为段黑心洲水湾内,已然是一派繁忙的景象。

    七艘元军大型战船错落有致地停泊在湾内,正在接受紧急维修,工匠们的敲打声、锯木声、号子声此起彼伏。

    而不远处的江面上,十八艘大型战船和更多的小船,正在江心操练,红旗营水师将士们操纵帆桨口令声、跳帮呐喊声和波浪拍击船身的声响,交织成一曲雄壮的战争序曲。

    徐达站在新搭建的望台上,目光如炬地扫视着这片新建成的水寨,看着大船上操帆的将士仍有些生疏的动作。往日习惯了驾驶小渔船,面对这些被称为“巨舟”,确实需要一个适应过程。

    “升主帆!注意风向!”

    廖永忠洪亮的声音在水面上回荡,这些缴获的战船与往日的小船不同,需要更多的人手配合,更精湛的操船技术。每个指令都必须准确无误,否则在实战中就可能酿成大祸。

    为什么不利用更加封闭和宽阔的巢湖水面,组织水师训练呢?

    这个问题在战前水师众将就认真讨论过,并由徐达呈文报石元帅同意。

    除了巢湖水文条件与长江差别较大外,最主要的原因是濡须水河面较窄。时值冬春之交的枯水期,水位下降明显,水师原本的小渔船尚可畅通无阻,但这些新缴获的“巨舟”吃水较深,极易搁浅。

    前几个月的休整期间,捧月、擎日、拔山、忠义、威武等卫兵马,已经在巢湖上利用水师原有小船,轮流组织了渡江适应性训练。

    此战后,石山又安排突击兵马进驻白茆洲(黑心洲以东),继续适应大船,这些准备工作,不仅是为了日后渡江作战奠定坚实基础,还是日后征战江南乃至大海的必修课。

    说起来,当日繁昌段江心大战的动静不小,南北两岸都有百姓看到。一些农人和渔夫远远望见战火纷飞的场面,回去后添油加醋地讲述,使得这场水战在民间越传越神,根本瞒不住。

    江浙行省元军一次性丢了这么多大型战船,自然也不可能不管不问。

    种种迹象表明,势力范围就在此处的红旗营有重大嫌疑。

    而石山批准徐达在黑心洲水湾建设水寨,则更是明目张胆地表露了他不打算再藏着掖着的决心。

    外围水寨的建设日夜不停,瞭望塔、箭楼、码头等设施以惊人的速度拔地而起。

    虽然被水寨所阻,所有船只都不能入内,看不到里面江面的具体情形,但红旗营水师若无庞大的江面力量,怎么可能如此高调?

    石山虽然需要时间重新整合水师,并调兵遣将,做好渡江准备,却并不惧怕元廷再度兴师,与红旗营展开大战。

    因为,元廷不敢在这个时候轻举妄动,就算对手再举大军,红旗营也不怕。

    果然,元廷在这件事上,保持了诡异的沉默,现实考量压过了面子问题,元廷不发腹里大军,淮南行省和江浙行省就只能按兵不动。

    究其原因,其实并不难理解。

    尽管石山并没有接受招安,但双方井水不犯河水,已经与招安无异——甚至可以说,没有接受招安的石山,也远比多次接受招安的方国珍更靠谱。

    淮南行省深陷张士诚作乱的泥沼之中,根本承受不起此时“逼反”石山的代价。

    而在此战中吃了大亏的江浙行省,则是重兵进入江西行省内平乱,内部防守空虚,也不敢过度刺激石山。

    就在这种诡异的沉默中,时间来到了至正十三年的二月上旬。

    长江两岸的柳树开始抽芽,春天的气息渐渐弥漫。

    各方的情报也通过各种渠道,逐渐汇聚到石山这里,元帅府内,信使往来不绝,军令司不断根据最新战局,反复修改完善渡江作战的方案。

    在江浙行省东部,元廷与海上巨寇方国珍的交手已经持续了一年时间。

    正月里,一场关键的水战在台州湾外海展开。元军出动了新组建的水师,试图围剿方国珍的主力。然而方国珍的船队利用对海流的熟悉,巧妙地摆脱了包围,反而偷袭了元军的补给船队。

    这一战让元廷终于认清了一个非常无奈的现实:缺乏强悍的水师,便无法剿灭方国珍这个深谙海战的台州巨寇。

    而在浙东行省沿海各州县,尤其是台州路和温州路,众多大族暗中操纵着大片盐田和渔船,饱受方国珍所部肆虐,最初都将其视为心腹大患。

    但在见识了朝廷疲态,也确实被方国珍打怕后,他们逐渐转变了态度,开始选择与方国珍暗中进行有限合作,主要是为其提供少量补给,以换取自身安全。

    最终,元廷只能屈从于天下皆乱,而元军疲软无力的现实,抛出招安杀手锏,决心暂时稳住石山和方国珍这一南一北两个祸患,先集中力量剿灭刘福通和徐寿辉等部贼寇再说。

    这个招安决定,据说在元廷内部引起了激烈争论,但最终还是现实占据了上风。

    元廷给方国珍开出的条件是正五品的徽州路治中,这个职务与元廷之前向石山开出的正三品庐州路总管,自然是没法比。

    但方国珍其实也没得选。

    水军终究无法摆脱陆上补给而单独存在,跟元廷对抗了一年多,其部损失不小,亟待补充和休整。

    他与石山不同,一直都在主动寻求元廷招安。能得一个正五品官职,就已经很满足了。反正他的水军也不可能深入杭州路以西的徽州路,只要与元廷暂时停战,能缓口气就行。

    说起来,方国珍也算是沾了石山的光。

    红旗营虽然在徐州之战后,就消停了几个月,可毕竟是拥兵十万,雄踞数路,与其地盘邻近的淮南行省、江浙行省、河南行省、中书省等地官员,可是半点都没敢放松。

    各地元军纷纷加强戒备,生怕红旗营突然发难,却又不敢过度刺激其部,惹来石山的报复。

    原本应该全力围剿刘福通、徐寿辉、张士诚、方国珍等部义军的兵马,都被石山所部大量牵制。

    元廷捉襟见肘,无力再抽调大军,不得不向现实低头。

    而在江西行省境内,元军的情况则要好得多。

    开年后,元军便兵分南、北两线,继续进剿分散在各地的徐宋兵马。

    南线,已经攻入吉安路和赣州路以内;北线,正围攻江州路。

    很明显,北线更重要,只要能攻下江州,元军就能直接攻入徐宋的核心控制区——蕲州路。

    元军围绕江州路,主要集结了三路大军,分别是:

    东路,江浙行省平章政事卜颜帖木儿统率三万江浙兵马,屯驻彭泽;

    北路,江西行省平章政事星吉统率两万蒙汉水师,屯驻长江北岸的小孤山(安庆路宿松县境内,依托大雷池停靠水军);

    南路,西宁王牙罕沙统率一万八千大军,屯驻德安县。

    三路大军近七万人,兵力本就占优势,元军又拥有大量舟船,死死压制住了船小人少的徐宋水师,本应该是铁壁合围。

    被困守德化、湖口等地的徐宋兵马正常情况下,只能坐等破城。城中的存粮日渐减少,更糟糕的是,药材奇缺,许多伤员因为得不到及时救治而死去。

    据说,江浙行省平章政事星吉曾在酒宴上放言“两月之内,必献伪帝徐寿辉首级于阙下!”

    不料,胜券在握时,徐宋一支连偏师都算不上的小股人马,竟然打了一个翻身仗。

    正月二十一日,红旗营劫夺元军战船的消息刚刚散开,退守江州路湖口县的赵普胜受此消息鼓舞,在众将议事时提出了一个极为大胆的计划:突袭屯驻长江对面的小孤山元军营地。

    毫无悬念,这个夸张的提议被徐宋诸将直接无视了。

    元军重兵集结,都已经围到了家门口,众将士出都出不去,就算趁夜间偷偷溜出去了,靠城中有限的几条小船,一趟最多也只能运三五百人,能做什么?

    这个计划太过冒险,根本没有成功的可能性,与送死无异,自然不会受到诸将重视。

    赵普胜自从在庐州路起兵后,虽勇悍无畏,却因时运不济,被各地元军赶着跑,到现在身边仅剩百余个心腹,在以实力为尊的徐宋政权内部,本就没什么话语权。

    而先前兵败桐城,被石山收留的经历,更让他的形迹显得可疑。

    其师兄李普胜也因兵败池州,逃入湖口,身边只有不到七百人,同样说不上话。

    徐宋政权发展太快,内部派系林立,纷争无处不在。而本就独立性很强的“彭祖家”更是颇受排挤,在军需分配和作战任务安排上处处受到刁难。

    赵普胜有意为“彭祖家”正名,当着众将的面立下军令状“不破星吉不回!若败,愿献项上人头”,这番豪言壮语让在场将领为之动容,最终由镇守湖口的丁普朗特许他率领本部兵马出击。

    是夜,月黑风高,江面上寒气弥漫,赵普胜亲领死士百余人乘坐舢板,借着夜色掩护,悄无声息地划过江面。

    元军哨兵因为连日无事,更不防红巾军竟敢以这点兵马夜袭,放松了警惕,竟然没有发现这支悄悄接近的奇兵。

    赵普胜竟然在黑暗中寻到了星吉大帐所在,身形如电,双刀舞动如轮,所过之处,元军纷纷倒地。星吉正在舱中酣睡,被喊杀声惊醒时,赵普胜已经杀到跟前。

    此战,赵普胜生擒江西行省平章政事星吉,连斩其护卫十六人,随即放出信号,接应湖口守军出城,焚毁元军舰船七十三艘,斩首三千四百级。

    战后,江水三日泛腥,无数尸体顺流而下,景象惨不忍睹。

    这场大胜虽无法扭转江西战场的局势,却极大地鼓舞了徐宋军队的士气,也让湖口守军获得了大批宝贵的战船。

    经此一战,元军围绕江州路精心构筑的防线被撕开了一个大口子,平乱的压力几乎全压在了江浙行省平章政事卜颜帖木儿头上,逼得他只能冒险再从江浙抽调大军。

    这样一来,江浙行省地区的防务就更加空虚。

    到了这个节骨眼上,卜颜帖木儿可是真不敢“逼反”石山,明知道红旗营抢走了自己的战船,也只能睁只眼闭只眼,只求能迅速平灭徐寿辉,再回身收拾不知死活的石山。

    江西行省的大败没完,淮南行省这边还有“好活”。

    连续两次进剿泰州失败后,淮南行省平章政事秃思迷失尝试招安盘踞泰州的张士诚。

    泰州城中,其实有两部兵马,一部以张士诚为主,一部只听李华甫之命。

    李华甫原本就是被招安当上的泰州判官,造反后处处被张士诚压着防着,这个“二当家”做得没滋没味,还要担心朝廷清算,很想借此机会接受招安继续当官。

    张士诚却知道自己兵少地盘小,这个时候接受招安,绝对没好果子吃。

    李、张二人矛盾不可调和,最终还是张士诚先下手为强,设计火并了李华甫,强行吞下其麾下人马。

    经此一乱,张士诚本部势力虽然扩张,内部也得到了表面上的统一,但其声望也受到了严重打击,义军内部实际暗流涌动。

    为了重振声势,他只能继续发动大战,以凝聚人心,并断绝李华甫残党的念想。

    这一战,张士诚将目标选在了北面的兴化县。

    其战术几乎与泰州之战如出一辙:大军以盐船、竹筏等物,走水路避开元军堵截兵马,昼伏夜出,经车路河潜行北上,竟然骗过了沿途的元军哨卡,出现在兴化城下。

    此后,便以火油焚城和挖掘地道破坏城基的战术,发动猛攻,终于在第五天凌晨烧塌了一段城墙。起义军蜂拥而入,兴化陷落,江都、高邮两大重镇皆暴露在张士诚兵锋之下,淮南元军不得不转攻为守。

    淮南行省平章政事秃思迷失再也稳不住了,三番两次上书,坦言淮南已经无力剿灭张士诚,久拖不决,恐酿成大祸,请求元廷赶紧发大军平定淮南之乱。

    执掌朝政的大元左丞相脱脱倒是想亲率大军平乱,但之前徐州漕运开通,送来的几船粮食杯水车薪。

    去年才开始的规模屯田初告成效,眼见春耕在即,急需大量民力,这可是稳定朝廷的根本,他如何敢冒着拖垮大都路的风险,平灭远在淮南的动乱?

    在这一系列的大变故下,元廷展现出少有的高效率,迅速达成了对淮南行省动乱的处置意见:委托淮南行省参知政事赵琏再次前往合肥,招安石山。

    ……

    Ps:小孤山之战为史实事件,出自《元史·星吉传》“贼帅赵普胜骁悍绝伦,官军舟舰尽为所燔。”

    (本章完)


  (https://www.yourxs.cc/chapter/5420678/11110892.html)


1秒记住游人小说网:www.your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your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