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4章 朝堂争吵
第三日。
寅时刚过,夜色尚未褪尽。
李钰身着青色翰林公服,怀里揣着史馆颁发的腰牌和一套特制的笔墨、记事簿册,随着王侍学前往皇宫。
两人从奉天殿侧门进入殿旁一处用屏风隔开的区域。
这里陈设简单,仅有数张条案和坐榻。
条案上已备有清水、砚台和一些空白的纸笺。
此地被称为“记注廊”或“史官位”,位置巧妙。
既能清晰听到殿内君臣奏对,又因屏风遮挡,避免了与百官直接对视。
最大限度保证了记录者的客观与不受干扰。
王侍学低声向李钰解释道:“我等掌记之责,在于实录。
并非有言必录,而是要抓住要点。
圣谕的精确措辞、大臣奏事的核心内容、重要的廷议辩驳、以及最终的裁断结果。
需做到据实直书,不隐不饰,文字简练,要素齐全。
回来后,需根据这些草录,整理缮写。
一部分归档史馆,一部分重要的则会呈送御览或交内阁参考。
切记,耳要灵,手要快,心要静,不可妄加揣测,不可掺杂己见。”
李钰点头表示明白。
这相当会议记录员,只需要记录大佬们的对话即可。
两人坐下后,便开始做准备工作。
首先是将笔墨调整到最佳状态。
清水研墨,浓淡适中,以保证书写流畅不断。
接着是整理纸笺,按事件或人物可能分门别类放置,便于快速取用。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熟悉今日可能议及的几件要事梗概。
王侍学将近日的《邸报》和司礼监可能提前知会的议程要点,快速地向李钰梳理了一遍。
让他心中有个大致的框架,以便在听到相关议题时能迅速抓住重点。
辰时正,净鞭三响,钟鼓齐鸣。
兴平帝升座,百官山呼舞拜。
繁缛的礼仪过后,朝会进入政务奏对环节。
司礼太监高唱:“有事早奏,无事卷帘——”
尾音刚落下。
户部尚书,清流中坚张承明便手持玉笏,面色凝重地出列:
“臣有本奏!
陛下,如今国库空虚,太仓银仅余三十五万两,各地夏税尚未完全解送。
而九边军饷、河道修缮、百官俸禄,样样都需银钱。
臣恳请陛下,厉行节俭,暂停或削减部分非急需工程用度,以度时艰!”
话音刚落,原本中立,后来投靠次辅的吏部尚书赵志坤便冷哼一声,出列反驳:
“张尚书此言差矣!国库空虚已非一日,为何至今仍无善策?
去岁江南水患,你户部推说无钱赈济,致使灾民流离。
今岁北疆战事吃紧,兵部请拨饷银,你又推三阻四!
臣要弹劾户部上下,尸位素餐,贻误国事!
若户部官员皆如此无能,要这户部何用?!”
这番指责极为严厉,直接将天灾兵祸的责任扣在了户部头上。
张承明气得胡子直抖,刚想辩驳。
工部尚书,同为温党的钱友亮立刻接口,语气带着讥讽:
“陛下,臣也要参户部一本!
京郊皇陵修缮乃敬天法祖之要务,户部却一再拖延拨付工料银两。
若延误工期,惊动祖宗陵寝,这个责任,张尚书可担待得起?”
“钱尚书!”
礼部尚书周文渊看不下去了,出班声援同僚,
“皇陵修缮固然重要,但眼下北疆将士正在浴血奋战,
难道要让前方将士饿着肚子、穿着单衣去为国拼命吗?
孰轻孰重,钱尚书难道分不清?”
兵部尚书刘永昌立刻抓住话柄,阴恻恻地道:
“周尚书此言,是指责我等不关心将士死活吗?
兵部为筹措军饷,已是殚精竭虑!
倒是你礼部,年年要求增加藩国赏赐、祭祀用度,动辄数万两白银。
这些虚文缛节,难道就比军国大事重要?”
“刘尚书!礼不可废!此乃维系邦交、彰显我朝威仪之根本!”
周文渊气得脸色发白。
各部的侍郎见顶头上司都发话了,他们岂能不说,于是纷纷出列弹劾。
一时间,奉天殿内如同市集。
清流与温党的官员们你一言我一语,互相指责、弹劾。
话题从国库空虚扯到军费,又从军费扯到礼仪工程,再扯到对方官员的个人操守问题。
中立派的官员低着头,眼观鼻,鼻观心,仿佛老僧入定,绝不掺和。
李钰听着这些官员的吵闹,下笔飞快。
将他平时写文章的速度全都拿了出来。
但面对如此多大臣的唇枪舌战,还是感觉自己写得不够快。
另一边的王侍学同样运笔如飞,额头已经微微见汗。
感觉纸都要写出火星子了。
李钰还是第一次听到这么多大臣吵架。
个个都是骂人的高手,全程一个脏字没有,但说出的话能气死人。
而且还引经据典地骂人,让李钰大开眼界。
原本他觉得自己怼人已经很不错,但和这些官员比起来就有些小巫见大巫。
自己还得练才行。
兴平帝坐在龙椅上,一直听着下方的吵闹,不发一言。
大概是早就习惯这样的场面。
首辅和次辅也没有说话。
显然两位大佬一般不会轻易下场。
等朝会结束,李钰发现墨都要写干了,纸张更是写了无数。
哪怕是李钰都感觉有些吃不消。
这可比他一天写十篇文章难多了。
王侍学将李钰的文稿拿起检查,看看有没有遗漏之处。
结果不仅没有遗漏,反而字还写得很好。
不像他为了能快速记录,都已经成草书了,那字大概也只有他才认识。
而李钰的字虽然不说像考试的时候那么规整,但也都端端正正。
这让王侍学有些佩服,不愧是状元郎。
那些大臣说话的速度犹如连珠炮一样。
如果写得慢,就很有可能记了上句,忘了下句。
王侍学带过不少实习掌记。
很多人第一次当值,都会有所遗漏,然后慢慢提高写字速度。
到了后面都是草书。
还是第一次遇到像李钰这样的。
不仅字写得能认识,还一句都没有漏掉,实属难得。
大景朝第一个三元公确实不一样。
“不错。”
王侍学夸奖了一句,李钰则是谦虚了一下。
两人收拾好文章,便前往文华殿。
由于朝会没有讨论出结果,便要去文华殿继续讨论。
不过不再是百官,只有阁老和六部尚书。
气氛虽比奉天殿少了些喧哗,但凝重与对峙之感却更甚。
又争论了片刻,同样是互相弹劾。
兴平帝实在是听不下了,将话题强行拉回最紧迫的北疆战事上:
“争论无益,眼下最重要的是如何确保边关粮饷军械供应,稳住战线。
张爱卿,你是户部尚书,国库再空,你也得给朕挤出钱来!”
张承明噗通一声跪倒在地,声音带着哭腔。
“陛下!臣……臣实在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
就是将太仓存银全数拨付北疆,亦是杯水车薪。
若要短期内筹措大笔军费,除非……除非加征赋税,或是向民间借贷。
然则加税恐激起民变,借贷则利息沉重,后续更难以为继啊!”
他这话半是实情,半也是将难题抛回给皇帝。
(https://www.yourxs.cc/chapter/5422564/44150652.html)
1秒记住游人小说网:www.your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yourxs.cc